《針學通論》~ 第十二章 補法及瀉法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章 補法及瀉法

1. 第十二章 補法及瀉法

內經曰:補虛者,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納針,靜而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命神氣,存大氣,留止,命曰補虛。

瀉實者,吸則納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又曰:補者,隨經脈,推而納之,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閉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

又一說云:補者,刺針於呼息,拔吸息,而揉其針痕;瀉者,刺針於吸息,拔呼息,而不揉其針痕也。

白話文:

【第十二章 補法與瀉法】

《內經》有言:在爲虛症患者進行治療時,首先需輕柔地按摩患處,再施以指壓使其氣血分散,接着進行推拿與按壓,刺激使肌肉緊繃,再進行抓握與下壓,最後疏通經絡並進行鍼灸。在進行鍼灸時,先從外部引導,封閉患者的感官,於患者呼氣盡時進針,並保持針靜置一段時間,直至患者體內的氣血運行至針刺部位,再將針緩緩抽出,使氣血不會流失。針留在體內的時間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封閉針孔,以保全體內之氣,此即爲補虛瀉實之法。

補法的操作是順着經脈的方向推動並導入氣血,當針刺入後,用左手封住針孔,慢慢將針拔出,同時迅速按壓針孔。而瀉法則相反,是逆着經脈的方向拉動並排出氣血,同樣在針刺後,用左手封住針孔,快速將針拔出,但緩慢按壓針孔。順從經脈的流向進行補益,即是補法;逆向經脈的流向進行排泄,即是瀉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補法是在患者呼氣時進針,在患者吸氣時拔針,並對針孔進行揉按。而瀉法則是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在患者呼氣時拔針,且不對針孔進行揉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