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學通論》~ 第十一章 正式及變式 (1)
第十一章 正式及變式 (1)
1. 第十一章 正式及變式
凡刺針之法者,宜由正式及變式治療之。術者,宜斟酌患者之急慢與肥瘠。《內經》曰:「上工守神,神乎神,客有門,未睹其疾,惡知其源?」刺之微,在遲速。櫟因曰:「刺針部,宗氣聚來,則將欲逐邪氣,所謂經氣至是也。」誠然矣!其氣未至,引針則不能逐邪氣,故無益治愈;反之,而其氣雖至,不去針則似塞邪氣之出路,又是無利治術。是以氣之至速,則刺針進退亦速之;氣之至遲,則其法遲之。
白話文:
[第十一章 正式及變式]
對於針灸的施針方法,應該採用標準手法以及變化手法進行治療。治療者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緊急程度、身體胖瘦狀況來適度調整。
《黃帝內經》中有言:高明的醫生注重調理人體的精神。精神的微妙,在於它有其出入之門,若不仔細觀察疾病,怎能知道病因所在?針灸的精妙之處,在於掌握進針和出針的速度。如櫟因所說,當針灸刺激使元氣聚集時,便可以驅除邪氣,這就是所謂的「經氣已至」的情況,確實如此。如果元氣尚未達到,便匆忙拔針,就不能有效驅除邪氣,所以對病情沒有幫助。反之,即便元氣已經達到,
如果針還不拔出,似乎會阻塞邪氣的排出通道,這樣同樣不利於治療。因此,如果元氣到達迅速,則進針和出針也要快;如果元氣到達緩慢,則操作手法也要相應放慢。
2. 第一款 正式
取刺針之方向。於鉛直線。溶溶然進針頭。終始相共。不失其規。而徐徐行。是謂正式。多是用正式者也。又正式有二種。其一曰。操柄針。(圖略)其二曰。揉下針。則第十八圖是也。
白話文:
[第一款 正式] 取得針刺的方向,將針沿著垂直線緩緩地插入,從開始到結束都遵循一定的規則,不偏離軌道,並且慢慢地操作,這被稱為正式的針刺方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使用這種正式的針刺方式。正式針法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握針柄施針(圖略),另一種是揉按皮膚後再施針,這在第十八張圖中有示範。
3. 第二款 變式
凡取刺針之方向,於銳角,終始間斷,臨機或稽留。
凡揮發,或潑潑乎為針頭之動者,稱變式,曰斜行針,第二十圖是也。
又將欲行針法於貴要之部,則宜用此式。
但變式之針法者,取地平線之方向而進入其針局,況亙組織間道程雖長,亦針頭至淺,故無與害患者。
而舉例,則流行性感冒,謂施本式於顱頂骨與顳顬骨之間,其縫際部之類。
白話文:
[第二種方法 變式]
凡是使用針刺療法時,針的方向選擇在一個銳角,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有停頓,有時候會停留,針的動作或輕快或急促,這種針頭活動的方式被稱為變式,也就是斜行針。如第二十張圖所示。
當要在身體重要部位進行針刺療法時,就應該使用這種方式。這種變式的針法,是沿著水平線的方向,將針插入特定區域。即使在組織間穿行的距離較長,針頭插入的深度也很淺,所以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舉個例子,像是流行性感冒,我們可以在頭顱骨和顳顬骨之間的縫隙等地方,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