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附錄王清任先生臟腑辨

回本書目錄

附錄王清任先生臟腑辨

1. 附錄王清任先生臟腑辨

古人論脾,謂脾屬土,土主靜而不宜動,脾動則不安。既云脾動不安,又言脾聞聲則動,動則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此論脾之自相矛盾也。

古人論肺,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既云下無透竅,又言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此論肺之自相矛盾也。

古人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氣為命門。既雲中間動氣動為命門,又言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何兩立其名,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此論腎之自相矛盾也。

古人論肝,左右有兩經,即血管,從兩脅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繞陰器,至足大趾而止。既云肝左右有兩經,又云肝居於左,左脅屬肝。此論肝分左右之自相矛盾也。

古人論胃,主腐熟水穀,又曰脾動磨胃化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精氣從賁門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此段議論,無情無理。胃下口名幽門,即小腸上口。其論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言飲食入小腸,化糞下至闌門,即小腸下口。分別清濁,糞歸大腸自肛門出,水歸膀胱為尿。

是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便,並問及飲便之人,只言味鹹氣臊,不聞氣臭,且食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溏作瀉。小腸化食,水自闌門出一節,尤屬奇談。

古人論心包絡,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又云心外黃脂是心包絡。又云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脂是心包絡。又云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既云有名無形,又云手中指之經,乃手厥陰心包絡之經也。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能有如許之多耶。

古人論三焦者,如《靈樞》曰:手少陰三焦主乎上,足太陽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矣。《難經·三十一難》:上焦在胃之上,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又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此論三焦為有形之物。又云:兩腎動氣,是三焦之本,此論三焦為無形之氣。

在《難經》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由此也。至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虞天民指空控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焦後三焦之論。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無形,尚無定論。何得雲手無名指之經,為手少陽三焦之經耶(先生《醫林改錯》一書,雖未盡合,而所辨臟腑各節,足為千載以誤傳誤者當頭一棒,故錄之)。

白話文:

對於脾臟,古人認為脾臟屬土性,土性主靜不宜動,脾臟一旦活動就會感到不安。但另一方面,他們又說脾臟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能夠幫助胃部消化食物,如果脾臟不活動,食物就無法消化。這對於脾臟功能的描述存在自相矛盾。

古人對肺部的描述,類比為蜂巢,底部沒有穿透的孔洞,吸氣時充滿,呼氣時變空。然而,他們又提到肺部有24個孔,排布有序,用來運行其他臟器的氣息。這對於肺部的描述同樣存在自相矛盾。

古人討論腎臟,認為人有兩個腎臟,即腰子,兩個腎臟被視為一個整體,中間的動氣被稱為命門。但是,他們同時又表示左邊的腎臟被稱為腎臟,右邊的則被稱為命門,兩個腎臟本是一個整體,如何可以各自命名?如果認為中間的動氣就是命門,那麼包裹動氣的物質又是什麼?這對於腎臟的描述存在自相矛盾。

古人對於肝臟的描述,認為肝臟左右兩側有血管,從脅肋開始,向上穿過頭目,向下經過小腹環繞生殖器官,最終到達大腳趾。然而,他們又說肝臟位於左側,左脅屬於肝臟。這對於肝臟位置的描述存在自相矛盾。

古人對胃部的描述,認為胃部負責腐化食物,脾臟的活動則有助於胃部消化食物。胃部的上端名為賁門,飲食中的精華通過賁門輸送到脾肺,再傳播到全身的脈絡。然而,對於胃部下端幽門,也就是小腸的入口,他們描述小腸作為受盛之官,可以消化食物。食物進入小腸後,轉化為糞便,通過闌門,即小腸的出口,進行清濁分離,糞便進入大腸由肛門排出,水分則流入膀胱成為尿液。

然而,如果尿液是由糞便中滲出,應該會有異味,但實際上,人們飲用的尿液味道鹹而帶臊,並無異味。而且,食物和水分混合消化為糞便,糞便應該會稀軟且易瀉。小腸消化食物,水分自闌門流出的描述,顯得有些荒謬。

古人討論心包絡,認為心包絡是纖細如絲的組織,連接心臟和肺部。然而,他們又說心臟外部的黃色脂肪即是心包絡。更進一步地,他們指出心臟下方橫向薄膜之上,豎向薄膜之下,黃色脂肪也是心包絡。甚至,他們提到膻中,即胸骨正中央,有無形的心包絡存在。既然認為心包絡無形,卻又說手指中指的脈絡,是手厥陰心包絡的脈絡。那麼,心包絡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種不同的描述?

古人對於三焦的描述,根據《靈樞》記載,手少陰三焦主管上部,足太陽三焦主管下部,這樣就有兩個三焦了。《難經·三十一難》中描述,上焦位於胃部上方,負責內部運作而不外泄;中焦位於胃部中部,負責腐化食物;下焦位於肚臍下方,負責清濁分離。同時,他們又說三焦是食物和水分的通道。這對於三焦的描述,認為它是有形的物質。然而,他們又說兩腎的動氣是三焦的根本,這對於三焦的描述,認為它是無形的氣息。

在《難經》中,一個是有形的三焦,一個是無形的三焦,這樣又有兩個三焦。王叔和所說的有名無狀的三焦,大概就是由此產生的。至於陳無擇認為肚臍下方的脂肪膜是三焦;袁淳甫認為人體內部最紅色的一層是三焦;虞天民指出空腔子是三焦;金一龍有前後三焦的理論。對於三焦的描述,眾說紛紜,有形或無形,至今仍無定論。那麼,怎能確定無名指的脈絡,就是手少陽三焦的脈絡呢?

王先生在他的著作《醫林改錯》中,雖然未完全符合事實,但他對臟腑的各種描述,足以讓千年以來的錯誤傳遞和誤解得到一次重大的修正,因此將他的觀點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