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例言 (1)
例言 (1)
1. 例言
一是書臟腑合圖,取其部位連屬,令人一目瞭然,不拘互相表裡之義也。
一是書臟腑或分圖,或合圖,悉依西醫為體,證諸中醫。不特形體各別,尤且部位相殊,惟氣化功用,則合參中外醫說,間引《內經》以衡是非。蓋人身之知覺運動,有非剖驗所能明者,西人詳於形跡,不免略於功用也。
一中醫五臟外添膻中一條。按:膻中即中醫所謂心包絡,西醫所謂心處胸中,左右有肺,周圍夾膜裹之。夾膜,即膻中心包絡也,毋庸贅圖。
一西醫五臟外添甜肉經一條,但言其形,莫詳所用,疑為膽之將。伯云云:按稼穡作甘,甜肉屬脾,可無疑義。
兩腎繫腰脊左右,為左內腎、右內腎,均屬水。中醫舊說兩立其名,析為陽水、陰水者,非也。兩腎中間有穴,名曰命門,為相火所司,乃人身立命之根本,屬三焦油膜發源之所。故《經》曰: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也。
由命門髮油膜一條貫於脊骨,蓋腰為腎系所貫,脊為髓筋所通,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髓足則精氣能供五臟六腑之驅使,故知覺運動,無不捷應,是髓能為各臟用,非髓能使各臟也。中醫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謂心為出入氣之道路,凡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
西醫謂腦為君,腦筋衣為臣,臣知之即達於君,故腦能識萬象之變動,而心只運血之一物。衡按: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腑。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汪訒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國朝齊次風侍郎召南,天台人,幼稱神童,記問絕倫。夏自圓明園歸,墜馬觸巨石破腦,純皇帝命蒙古醫以牛腦易髓而愈。
然自腦裂後,從前學問,即不能省記。記性在腦,誠有如上清任所云者,若謂知覺運動,均在腦而不在心。何以人遇拂逆事,則心忽惄焉如搗,而腦自若也;人遇驚險事,則心即跳動不休,而腦如故也。凡人破一皮拔一毛,只與心關痛養,而腦不關痛養也。《內經》云:腎生髓,髓者腎精所生,髓筋由腦入心,以水濟火,真精內含,斯真光外發。
腎與心原互為功用,西人以腎司溺而不司精,詳言髓而不及溯源於腎,故力詆中醫五臟所藏,皆為子虛之論也。
一三焦即指人身脂膜,分上中下而三之,為水道所由出。前賢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曰: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密理厚皮者三焦厚;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紛紛立說,終鮮指歸。惟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雖一語道破,惜未能條分縷晰,似視三焦為一物,且所謂臍下者,猶僅下焦一處耳。蓋臟之為言,心肝脾肺腎也,皆有形也。
腑之為言,膽胃膀胱大小腸三焦也,膽胃膀胱大小腸,皆有形也。皆有實義可指,而三焦則或謂有形,或謂無形。謂有形者不能指其形之何若,雖方書渾論三焦病情,亦未明言三焦何物。王叔和《脈訣歌》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然則俗所謂板油、網油、雞冠油者,在臟腑竟無一語及之,豈此等物為臟腑之具文歟。
白話文:
[例言]這段文字主要談論了中醫和西醫對人體臟腑的不同認識與理解。
首先,文中提到製作了人體臟腑的結合圖,目的是清晰呈現各部位的連接關係,使人一目瞭然,並非強調臟腑相互表裡的關係。
接著,描述了在製作臟腑的分圖或合圖時,全面參考西醫的理論,同時與中醫的觀點進行比較。指出西醫與中醫在形體和部位上的差異,但在氣化功用方面,則結閤中西醫學說進行討論,偶爾引用《內經》來判斷正確性。認為人體的知覺和運動有許多西醫解剖無法解釋的部分,西醫注重形態描述,而可能忽略功能分析。
進一步,文章談到中醫將五臟之外加入「膻中」一詞,這是心包絡的另一稱呼,西醫認為心位於胸腔中央,被肺和心包絡包裹,心包絡即是膻中。
西醫在五臟之外添加了「甜肉經」,但僅描述其形態,未詳細說明其功能,懷疑它可能是膽的一部分。文中提到「稼穡作甘」,認為甜肉屬於脾臟,因此不存在疑慮。
接下來,文章討論了兩腎的位置和功能,它們位於腰脊兩側,分別被稱為左內腎和右內腎,均屬水。中醫傳統觀點認為兩腎各自獨立,命名為陽水和陰水,但作者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在兩腎中間有一個穴道,名為命門,由相火掌控,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也是三焦油膜的發源地。《經》中提到腎與三焦相通,治療腎病時需調和三焦,而三焦病則應以補腎為主。
文章進一步解釋了命門油膜沿脊骨延伸,因為腰是腎的連接部位,脊椎則與髓筋相通。當腎精充足時,會進入脊椎轉化為髓,向上進入腦部形成腦髓。髓的充盈能使精氣供應全身臟腑,從而實現快速的知覺和運動反應。髓雖然能夠支持各臟腑的運作,但並非髓自身具有控制能力。中醫王清任在其著作《醫林改錯》中指出,心臟是氣息進出的通道,靈感和記憶並不在心臟,而是在腦部。
西醫認為腦是主宰,腦筋衣是輔助,當輔助器官感知信息時,會傳遞給腦部,因此腦部能辨識萬物的變化,而心臟只負責血液的運行。根據李時珍的說法,腦是元神的所在,金正希認為人的記憶都存儲在腦中,汪訒庵指出人們回憶過去時,往往會閉眼向上凝視。清朝的齊次風侍郎召南,自幼聰慧,記憶力超羣,但在一次騎馬事故中,頭部撞擊巨石導致腦部受傷,經過蒙古醫生使用牛腦髓進行治療後康復。然而,從那之後,他再也無法回憶起之前的學問。這證明記憶確實存在於腦部,正如王清任所言。但如果認為所有的知覺和運動都在腦部而非心臟,那麼當人遇到挫折時,心臟會突然感到疼痛,而腦部卻毫無反應;當遭遇危險時,心臟會劇烈跳動,而腦部保持不變。人體受到任何傷害,只會影響心臟,不會影響腦部。《內經》指出,腎生成髓,髓是由腎精產生,髓筋從腦部進入心臟,調節心火,確保精氣內涵,從而發出真實的光芒。
腎與心本來就是相互作用的,西醫認為腎僅控制排尿而不涉及精液,詳細描述髓的功能卻未追溯至腎,因此批評中醫關於五臟藏精的理論為虛構。
再來,文章討論了三焦的概念,即人體的脂肪膜,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是水分排泄的通道。前人形容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還提到,皮膚疏鬆的部位三焦薄,皮膚緊密的部位三焦厚;勇敢的人三焦組織橫向排列,膽小的人三焦組織縱向排列。這些說法眾多,但缺乏具體的結論。陳無擇將臍下的脂肪膜視為三焦,雖然一針見血,但未能進一步細緻地分析,似乎將三焦視為一個實體,而所謂的臍下部位僅僅是指下焦。臟腑是指心、肝、脾、肺、腎等有形的臟器。腑則包括膽、胃、膀胱、大小腸和三焦,其中膽、胃、膀胱、大小腸都是有形的,有實際意義可以指明,而三焦則有人認為是有形的,有人認為是無形的。對於認為有形的人,卻無法具體描述它的形態,即使醫書中混雜討論三焦的病情,也未明確指出三焦的實體。王叔和的《脈訣歌》中提到,三焦無形只有名,寄存在胸中膈膜相應的位置。然而,民間所謂的板油、網油、雞冠油,在臟腑中竟然沒有提及,難道這些只是臟腑的附帶描述嗎?
西醫通過剖開胸腹進行詳細檢查,雖然沒有三焦的名稱,但他們所稱的夾膜和脂肪網,正是中醫所謂的三焦。對於三焦的詳細解釋,請參閱脾胃合圖的說明。
此外,文章修正了一些傳統觀點,例如肝臟實際位於右脅膈膜下方,而不是左側;肺臟只有五葉,而非六葉;肝臟只有兩葉,而非七葉。
最後,文章批評了傳統觀點認為膀胱只有下口而無上口,水分完全依靠氣化排出。又認為水進入小腸後,通過闌門進入膀胱,無直接排尿的途徑,因此稱之為氣化。王清任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西醫認為腸胃中有微絲血管,通過肝臟進入心臟,使其在全身運行,由肺部上升成為蒸汽,通過皮膚滲出成為汗水,剩餘的部分進入內腎成為尿液。膀胱的上口斜接左右兩腎的尿管。溺管是可見的結構,西醫的解剖更為準確。
微絲血管,即《內經》所說的三焦,是水分排泄的通道。況且,《內經》明確指出下焦位於膀胱的上口,古人不可輕易否定。膀胱無上口的說法,是唐代以後的疏漏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