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例言 (2)
例言 (2)
1. 例言
西醫剖胸刳腹,考驗較詳,雖無三焦之名,而各經所稱夾膜肥網者,即中醫所謂三焦之物也,義詳脾胃合圖說。
一肝在右脅膈膜之下,前賢以為居左;肺只五葉,誤為六葉;肝只兩葉,誤為七葉。今悉正之。
一舊說膀胱有下口、無上口,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膀胱,無入溺之路,故曰氣化。王清任深譏其謬。西醫謂腸胃有微絲血管,過肝入心,使之運行周身,由肺升出為汽,由皮膚滲出為汗,余入內腎為溺。膀胱上口斜接左右兩腎溺管。按:溺管,屬形象可見者,西醫剖析較確。
微絲血管,即《內經》所謂三焦,為水道所出也。況《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古聖未可厚非,膀胱無上口,特出於唐以下疏漏之見也。
白話文:
[例言]
西醫手術會剖開胸腔和腹部進行檢查,觀察得比較詳細。雖然西醫沒有「三焦」這個名詞,但他們所說的夾膜和網膜等組織,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三焦」。詳細說明請參考《脾胃合圖說》。
過去有人認為肝臟位於左邊,肺有六葉,肝有七葉,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已經改正了這些錯誤。
以前認為膀胱只有下口沒有上口,喝進去的水完全依靠氣化排出。還有人說水進入小腸,到達闌門後直接進入膀胱,沒有經過輸尿管,所以說是氣化作用。王清任醫生曾嚴厲批評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西醫認為腸胃有微血管,經由肝臟進入心臟,使血液循環全身,然後由肺部上升變成水蒸氣排出,一部分經皮膚排出成為汗液,其餘則進入腎臟形成尿液。膀胱的上口與左右兩側的輸尿管斜向相連。輸尿管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結構,西醫的解剖觀察比較準確。
西醫所說的微血管,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三焦」,也是水液輸出的通道。況且《內經》明確指出下焦位於膀胱上口,古人的說法並非完全錯誤。認為膀胱沒有上口,是唐代以後學者疏忽造成的錯誤理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