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心肺合圖說

回本書目錄

心肺合圖說

1. 心肺合圖說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身知覺運動,無一不本於心,故百體皆臣,而心其君也。位據胸中,左右有肺。周圍夾膜裹之,名曰心包絡,相心布令,故為臣使之官;居於膻膈之中,故又名膻中。心色赤而鮮,下尖上闊,外體圓滑,內空如囊,當中有直肉隔之,故稱為左房右房;左右半截之間,有橫肉間之,故有上房下房之號;四房大小相若,均有血管與肺相通。《難經》謂心主血,肺主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榮周於外。

蓋心肺相關,肺內受病,氣管壅塞,心血即窒礙不行;若心房受病,肺經即呼吸喘急,如哮喘之症是也。《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因其左右夾輔心君,主行榮衛而存過化之神者也。位居諸臟之上,體窩向內,中央有心管(血脈總管,回血總管。)隔之;質輕而鬆,周圍有夾膜裹之;狀若懸磬,系以氣喉,色如縞映紅,錯離相間。

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後面豐圓,黏附背骨,前邊利薄,逼近胸堂(並左右兩肋),頂尖而圓,略出首肋之上,底窩而闊,貼承膈膜之皮。右肺大於左,因心尖向左微占其位,左肺長於右,緣肝體居右稍高於脾故也。大概胸堂闊者,其肺必大。凡呼吸之時,胸肋舒張,膈膜鼓動,諸臟相隨以應之,膜沫濡潤以助之。

剖割肺體,見有痰沫在內,拭去痰沫,便見管竅甚多,即《難經》所謂二十四孔也。凡入氣喉(徑開五分許)。自吸門以下,脆骨共十五節至二十節不等,前圓如玦,每節有韌膜相連,後平而韌,因與食喉逼近,長四寸許,分歧為二(在背骨第三節之前),名曰氣管。左管約三寸許,斜入左肺里窩之上(肺頂下二寸許),右管略闊而短,約一寸許,橫入右肺之內。由是大管小管,漸分漸多,愈多愈微,密行兩肺之內。

形如氣喉,節節有環,以微鏡顯之,見每管之末,皆有一圓薄氣泡。大小氣管,另有兩枝相附而行,一為赤血支,緣其中皆生氣也;一為紫血支,緣其中有炭氣也(即中醫所謂濁氣)。炭氣者,乃身體無用之物,雜化為氣,與養氣相合,其性有毒,與炭同類,故曰炭氣。凡人一呼一吸,合為一息。

呼者吐炭氣也,吸者接生氣也。生氣入血則赤,炭氣入血則紫。生氣能養人,炭氣能殺人。故紫血必須入肺,運至氣泡之上泄。炭氣於泡內,氣管即遞而出之,是為一呼;炭氣既出,復遞生氣,以入直抵泡內,血隨攝之,是為一吸。呼吸不疾不徐,氣始舒暢,故屏息少頃,即怫鬱不安,必長噓乃定。

蓋赤血運行,必變紫血,紫血必須入肺以吐炭氣,炭氣不出,眾血受病。抑凡有乳者必有肺,有肺者必與水氣不合,如鯨鯢江豚之屬,不能久潛潭淵,片刻之間,須出水面以接生氣,蓋地上眾生有血者,吸養氣而吐炭氣。若草木之類,藉日暄而生者,則攝炭氣而吐養氣。西國博物之士,考較殊詳(合圖見手太陰肺經)。

白話文:

【心肺功能解析】

《經》說:心臟是身體的主宰,精神智慧由此產生。人的感知和運動,無一不是源自於心臟,因此全身各部位都像臣子一樣,而心臟則是君王。心臟位於胸部中央,兩側有肺臟。周圍被一層膜包裹,稱爲心包絡,它協助心臟發佈命令,因此被稱爲臣使之官;它位於胸骨之間,所以又叫膻中。心臟顏色鮮紅,形狀下尖上寬,外表圓滑,內部中空如囊袋,中間有直肉將其分爲左房和右房;左右半部之間,有橫肉相隔,因此有上房和下房之分;四個房間大小相似,都有血管與肺相連。《難經》認爲心臟主管血液,肺臟主管氣體,血液爲營養,氣體爲防禦,兩者相互伴隨,營養遍佈體表。

心臟與肺臟密切相關,如果肺內發生疾病,氣管阻塞,心臟的血液流動就會受阻;如果心臟出現問題,肺部的呼吸會變得急促,就像哮喘症狀一樣。《經》說:肺臟是輔助之官,治理和節制由此產生。因爲它左右輔佐心臟,主導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維持生命活動的神奇作用。肺臟位於其他內臟之上,形狀朝內凹陷,中央有心臟血管(包括主動脈和靜脈)穿過;質地輕且鬆軟,周圍被一層膜包裹;形狀像懸掛的石磬,通過氣管連接,顏色像白色的綢緞映襯着紅色,交錯分佈。

右肺有三葉,左肺有兩葉,它們向下垂落,背面豐滿圓潤,緊貼脊椎,前面薄而鋒利,靠近胸腔(以及左右兩肋),頂部尖而圓,略微超過第一根肋骨,底部寬闊,緊貼膈肌。右肺比左肺大,因爲心臟偏向左側,稍微佔據了一些位置;左肺比右肺長,因爲肝臟位於右側,比脾臟稍微高一些。一般來說,胸腔寬闊的人,肺部一定更大。當呼吸時,胸肋擴張,膈肌鼓動,其他內臟隨之響應,粘液滋潤以輔助。

切開肺部,可以看到內部有痰液,擦掉痰液後,會發現有很多管道,這就是《難經》所說的二十四孔。吸入氣體時(直徑大約五分),從吸入口以下,脆骨共有十五到二十節不等,前面圓形如玉玦,每節之間有韌膜相連,後面平坦而堅韌,因爲靠近食道,長度約四英寸,分爲兩個分支(在第三根脊椎前),稱爲氣管。左管長約三英寸,斜入左肺的上方(肺頂下約兩英寸),右管略寬而短,約一英寸,橫向進入右肺內部。從此,大管小管逐漸增多,越往深處越細,密集分佈在兩肺內部。

形狀類似氣管,節節相連,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每個管道末端,都有一個圓形薄壁的氣泡。大小氣管,各有兩支伴隨而行,一支爲紅色血液支,因爲其中都是新鮮氧氣;另一支爲紫色血液支,因爲其中含有二氧化碳(中醫所謂的濁氣)。二氧化碳是身體不需要的物質,轉化爲氣體,與氧氣混合,性質有毒,與碳相同,所以稱爲二氧化碳。人每次呼吸,就是一次循環。

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氣。氧氣使血液變紅,二氧化碳使血液變紫。氧氣能滋養人體,二氧化碳則有害健康。因此,紫色血液必須進入肺部,在氣泡上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氣泡內,通過氣管排出,這是一次呼氣;二氧化碳排出後,再次吸入氧氣,直達氣泡內,血液隨即吸收,這是一次吸氣。呼吸既不過快也不過慢,氣體才能順暢流通,因此短暫屏住呼吸,就會感到不適,必須深呼吸才能恢復。

事實上,紅血運行時,必然變成紫血,紫血必須進入肺部以排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排出,所有血液都會受到影響。另外,凡是哺乳動物都有肺部,而肺部不能與水接觸,如鯨魚、海豚等,不能長時間潛入深水,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浮出水面吸入新鮮空氣,這是因爲地上的生物,吸收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而植物類,依靠陽光生長,它們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西方的博物學家對此有詳細的研究(見手太陰肺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