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脾胃合圖說(附三焦)

回本書目錄

脾胃合圖說(附三焦)

1. 脾胃合圖說(附三焦)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形如豎掌,居胃之左,在第九至十一肋骨之內,上半有膈肉蓋之,外邊豐圓向脅,內邊深窩向胃,窩中有稍壯發脈管入之,其內有回血管,由胃後入肝,此管壅滯,即有血水泄於下,發為鼓脹。各臟腑皆以官名,惟脾胃合名一官,蓋胃主納穀,脾主消穀,二者相須成功,故統稱倉廩之官。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脾和胃就像倉庫和運輸糧食的機關,五臟的營養物質都從它們那裡產生。脾的形狀像豎立的手掌,位於胃的左邊,在第九根到第十一根肋骨裡面,上半部分有橫膈膜覆蓋,外邊豐滿圓潤,朝著肋部,內邊有深窩,朝著胃,窩裡有較粗的脈管通入,窩裡面還有迴流的血管,從胃的後面連接到肝臟。如果這些管道堵塞,就會有血液和水液從下方流出來,引起腹脹。其他各個臟腑都有各自的名稱,只有脾和胃合稱為一個名稱,因為胃負責儲納食物,脾負責消化食物,兩者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任務,所以統稱為倉庫和運輸糧食的機關。

五味出焉者,五穀備具五味,一入胃中,即化為汁液,從脾之油膜,散走五臟,由脾胃而達諸臟腑營衛也。西醫言脾右胃後,有甜肉一條,長約五寸,形如犬舌,頭大向右,尾小向左,嘗其味甜,故曰甜肉。正中有汁液管斜入小腸上口之傍,與膽管入小腸處同路,所生之汁,如口津水,莫詳其用。

白話文:

食物中的五味來自五穀,一旦進入胃中,就會轉化成液體,從脾臟的油膜擴散到五臟,藉由脾胃而到達全身各個臟腑,滋養營氣和衛氣。西醫提到,脾位於胃的右側後方,有一條甜肉,長約五寸,形狀像狗舌,頭部較大朝向右邊,尾部較小朝向左邊,嘗起來味道甜,所以稱為甜肉。甜肉的正中央有一條汁液管,斜著進入小腸上端的旁邊,與膽管進入小腸的地方是同一路徑。甜肉產生的汁液就像口中的津液一樣,其具體作用尚未明確。

予按:脾屬土,稼穡作甘,甜肉即脾所屬,助脾以化食物者也,毋庸另立條目。胃形紓曲如袋,容水三升許,橫居膈下左方,肋骨護其半。頭大向左,賁門上連食管,尾小向右,幽門下屬小腸。其體三層,外層上下,有養血管四支,分布小支密纏於內,因胃接血比他臟尤多;中層之肉,有經緯兩紋斜交,故能舒縮推動以勻轉食物;周圍有小穴以生津液,與百體相關應。胃本無化水之功,亦無出水之路,然茶酒入胃,少選即行攝去者,蓋腸胃有微絲血管甚多。

白話文:

我認為:脾屬土,五穀生成甘味,甜味的食物是脾所屬的,能幫助脾消化食物,不需要另外設立條目。胃的形狀舒展彎曲就像袋子,能容納約三升的水,橫向位於橫膈膜下方左側,肋骨保護其一半。胃的上部較大,朝向左側,賁門向上連接食道,下部較小,朝向右側,幽門向下連接小腸。胃的結構分為三層:外層在上部和下部,有四條營養血管分佈,小血管密佈於內層,所以胃接收血液比其他臟器更多;中層的肌肉,有經緯兩條紋路相交,所以能舒縮和推動食物,使食物均勻轉動;周圍有小孔能產生津液,與全身各部位相應。胃本身沒有化水的功能,也沒有排水的管道,但是茶酒進入胃後,很快就通過吸收被帶走,這是因為腸胃中有非常多的微絲血管。

按:微絲血管,即華人三焦之屬也,能吸攝茶水以入回血管,由回血管過肝入心,使之運行周身,由肺升出為汽,由皮膚滲出為汗,余入內腎為溺。按:《內經》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自唐以來,聚訟紛紜,不知三焦為何物。焦字古作膲,即人身之脂膜所以行水也。

白話文:

註解:微絲血管,就是中醫所說的「三焦」,它可以吸收茶水進入血管,由血管流經肝臟再到心臟,促進茶水在全身循環。然後由肺部上升蒸散為氣,由皮膚排出為汗水,其餘進入腎臟成為小便。

註:《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三焦」,是人體排泄系統的總稱,水液從這裡排出。從唐朝以來,關於三焦的說法就有很多爭議,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是,「焦」這個字在古代寫作「膲」,指的是人體脂肪層,而脂肪層可以幫助水液運行。

西醫謂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散走膜膈,達於連網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所謂連網,即俗所謂雞冠油並周身之膜皆是也。網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網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之義也。三焦之根出於腎,兩腎之間,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曰命門,為相火所司。

白話文:

西醫說胃的四面都有細小的血管,這些血管穿過膈膜,延伸到網油膜並通到膀胱。西醫所說的網油,就是俗稱的雞冠油和包圍全身的膜。網油與膀胱相連,因此水可以從網油滲透到膀胱。這正符合古代所說的「三焦」,它是調節水道的器官,水從這裡排出。三焦的根源在於腎臟,兩腎之間有一條網油膜,穿過脊骨稱為「命門」,由相火控制。

西醫名為精液總管之處,是為三焦之原。從是處發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繫上咽,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於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油,後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其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三焦不利,則水道閉,而病為腫脹。

白話文:

西醫所謂「精液總管」的地方,就是中醫的三焦原點。從這個地方生出網油,連接到胸前的橫膈膜,往上經過胸部進入心包絡,連接到肺部,繫住上咽喉。它通向體表的部分是手背和胸前的皮層,也就是上焦;從網油連接到雞冠油,著生於小腸,它通向體表的部分是腰部和腹部皮層,也就是中焦;從網油連接到腸系膜,後面連到大腸,前面連到膀胱,中間是子宮,它通向體表的部分是臀部、小腿和下腹部的皮層,也就是下焦。人喝的水,從三焦流向膀胱,則水路通暢無礙;如果三焦不順利,則水道阻塞,就會產生腫脹的疾病。

《內經》言: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停膀胱,此其明證也。近時唐容川先生於此條辨論甚詳。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上焦不治療,水液會溢出並停滯在高處;中焦不治療,水液會停滯在胃脘部;下焦不治療,水液會停留在膀胱,這都是明顯的證據。最近,唐容川先生對此提出了詳細的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