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3)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3)
1. 陰維脈論
陰維者維於陰,為諸陰之會,與陽維皆絡於身,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經起於足少陽之築賓,與足太陰會子脾之腹哀、大橫,與太陰、厥陰會於脾之府舍、肝之期門,與任脈會於任之天突、廉泉。其見證也,苦心痛。
白話文:
陰維脈主要作用在身體的陰部,它是所有陰脈的交匯點,和陽維脈一樣,它們都遍佈全身。如果陰維脈無法正常作用於陰部,就會使人感到心情沮喪,失去意志。
這條脈絡開始於腳上的少陽部位,即築賓穴,然後與腳上的太陰脈在脾臟附近的腹哀、大橫兩點相遇。接著,它又與太陰脈和厥陰脈在脾臟的府舍及肝臟的期門兩點相會。最後,它又與任脈在天突和廉泉兩點相遇。
當這條脈絡出現問題時,常見的症狀是心痛。
2. 奇經八脈總論
經云,脈有奇常者何?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常脈之中。若常脈滿溢,則流入奇經。其八脈者,任脈任於前,督脈督於後,帶脈束於中,衝脈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陽蹺本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諸聖人,設溝渠以備水道,而無濫溢之患,故總八脈為一篇,以備參考云。
白話文:
經典上說,什麼是奇特與一般的脈象呢?人的氣血通常在十二正經的脈絡中流動。當這些常見的脈絡中的氣血過多、滿溢時,就會流入被稱為「奇經」的脈絡中。
這八條奇經包括:在身體前方的任脈,它負責調節全身的陰脈;在身體後方的督脈,它調節全身的陽脈;在腰部環繞一圈的帶脈;衝脈,它被稱為「十二脈之海」,對其他脈絡有重要的影響;陽維脈,它連接並調節所有陽脈;陰維脈,它同樣地調節所有陰脈;陽蹺脈,它是從太陽經別出的支脈;以及陰蹺脈,它則是從少陰經分出的支脈。
就像聖人會開鑿溝渠來預防水災,避免水泛濫,同樣地,我們將這八脈總結為一章,以供參考。
3. 內景圖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心系七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白話文:
[內景圖]這部分的內容指出,舊有的圖示中描述了一條精脈通道,沿著脊椎背線並通過肛門,這樣的描繪完全不符合生理結構,並且也忽略了子宮和命門這些重要部位,這是很大的誤解,因此我們現在對此進行了修正。
在人體內心臟周圍有七個節點。這七個節點旁邊,存在一個較小的心臟部分,而腎臟則連接在第十四個脊椎下方,如果從下往上數,這同樣也是七個節點。
4.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裡陰陽兮,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從此兮下咽入膈,贓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肺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
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藏府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雍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
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
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姤,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大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字宙。
白話文:
人之所以存在,源自於元氣,身體內外的陰陽,進行著升、降、沉、浮的變化,氣的運行週而復始,神機與氣息的建立,使得生命的創造與轉換永不停歇。經絡在肌肉表面流動,臟腑與咽喉相連。咽喉在前面,形態堅韌健康;咽在後面,質地和緩柔軟。咽喉負責呼吸氣息的流通,氣息貫穿五臟;咽則是飲食的通道,是六腑的源頭。如果氣息與食物混亂,就需要靠會厭來分流管理。
從此往下,飲食通過咽喉進入橫膈膜,臟腑的陰陽不同。五臟之中,肺像保護罩,上方與喉管相連,肺下方有心包保護,這就是君主所在的位置,膻中,宗氣由此而生。橫膈膜周圍環繞,清虛的上宮。脾位於橫膈膜下,與胃同在中州,脾的左側與胃膜相連,負責運化功能。肝葉位於脾後,膽腑則附在肝葉的東側。兩個腎臟位於脊椎下,腰部有脈絡相連,是主導閉藏的根本,也是二陰天一生的地方。
這是咽喉前方的孔道,精神依賴氣息充足。六腑中,陽明胃最先消化食物。胃通過咽部連接,上端稱為賁門,穀氣由此散發宣揚,經由脾經到達肺,是肺腑的主要源頭。通過幽門的下端,與小腸相連並盤旋。小腸的下端,有闌門存在,這是分泌與分離的關卡,將清濁分開。大腸在它的右側,引導廢物成為大便;膀胱沒有上方的孔道,通過滲漏排泄,通向水源。
欣賞二陰的和諧順暢,都是氣息轉化的自然結果。再詳細說明,臟腑已大致介紹完畢,但尚未提及三焦,它被稱為孤獨的腑,擁有統管的權力,依據天地人三才定義位置,遵循六合的法則象徵天空。上焦如霧,是飄渺的天氣;中焦如漚,製造新的營養與血液;下焦如瀆,主要疏通壅塞。因此上焦主管內部而不外放,下焦主管外部,如同河流。它還總管所有臟器的居住,區分高低的差異。
尋求脈氣的來回,究竟如何相互幫助?心作為君主,統領各經絡的聯繫。因此,當憤怒在心中湧動,肝隨之熾熱。當慾望剛萌芽,腎經的精氣沸騰。構想難以釋懷的苦惱,枯萎了脾中的生命力。肺脈滯澀,氣息下沉,為心內的悲傷憂慮。由於脈絡相互通聯,所以氣息可以從心傳遞。雖然各臟器都歸心管轄,實際上是通過與肺的聯繫。肺氣從何而來?根源在脾胃。依靠敖倉的水穀,轉化為精微的氣息。
氣息旺盛則精氣充沛,精氣充沛則氣息更盛。這是生命轉換的源泉,坎中藏有真正的生命力。即使內景的起源,也應追溯其根本。既說在兩個腎臟之前,又說在膀胱之後。出現在大腸的左上方,位於小腸的右下方。那裡到底藏有什麼?儲存著坎離交配的能量,是生氣的海洋,是元陽的洞穴。在子宮中開闢精血,掌管人的壽命。這就是所謂的命門,稱為大根毫無錯誤。只有知道地下有雷聲,才能理解春光充滿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