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9)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9)

1. 又分寸歌

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端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詳。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後髮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發上二寸囟會良,發上前頂三寸半,發上百會五寸央(在頂中央旋毛中)。

會後寸半即後頂,會後三寸強間明,會後腦戶四寸半,後發入寸風府行(頂後發入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發上五分瘂門在,發後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自此項骨下脊骶,分為二十有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長強亦不算,中間二十一可排推。

大椎大骨為第一,二椎節內陶道知,第三椎間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須疑,第六靈臺至陽七,第九身內筋束思,第十中樞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懸樞之穴奇,十四命門腎俞並,十六陽關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長強隨。

白話文:

【又分寸歌】

督脈齦交位於嘴脣內側,兌端正好在嘴脣的中央位置,水溝穴在鼻子下方的溝中,素髎則在鼻尖仔細尋找。

頭部後方較高,前方較低,首先以前後髮際爲基準進行測量,從髮際線到頭頂分爲一尺二寸,向上五分的位置是神庭穴。

再往上一寸是上星穴的位置,往上二寸是囟會穴,往前頂是三寸半,百會在頭頂正中央的五寸處(在頭頂中心有旋毛的地方)。

百會穴後一寸半是後頂穴,百會後三寸是強間穴,百會後腦戶是四寸半,後髮際入一寸是風府穴(在頭頂後方髮際入一寸,大筋內的凹陷中),往上五分是啞門穴,在後髮際上五分,項中央的凹陷中,仰頭取穴,與舌根相連),神庭到此處共有十個穴位。

從頸部下的脊椎骶骨開始,分爲二十四椎,大椎骨上方有項骨,大約有三個椎骨不算在此內,尾椎有長強穴也不計算在內,中間可以排列二十一椎。

大椎是第一個椎骨,第二個椎骨節內是陶道穴,第三個椎骨間是身柱穴,第五個是神道穴,第六個靈臺穴至陽穴是第七個,第九個身內筋束穴,第十個中樞穴,第十一個脊中穴,第十二個懸樞穴,第十四個命門穴與腎俞穴並列,第十六個陽關穴,第二十一個椎骨是腰俞穴,脊尾骨端是長強穴。

2. 手經起止圖

少澤穴,手太陽小指之穴,在手指之端外側,小腸脈起於此穴,止於聽宮。

少衝穴,手少陰心經之穴,在手小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心脈起於極泉,止於此穴。

關衝穴,手少陽三焦之穴,在手小指次指之外側,即手第四指之端也,三焦脈起於此穴,止於絲竹空。

中衝穴,手厥陰心包之穴,在手中指之端,包絡脈起於天池,止於此穴。

商陽穴,手陽明大腸之穴,在手大指次指之端,大腸脈起於此穴,止於迎香穴。

少商穴,手太陰肺經之穴,在手大指之端,內側白肉宛宛中,肺脈起於中府,止於此穴。

白話文:

【手經起止圖】

  • 少澤穴:這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位於手指末端的小指外側。小腸經由此穴開始,終止於聽宮穴。

  • 少衝穴: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位於小指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如一葉韭菜寬的位置。心經由極泉穴開始,終止於此穴。

  • 關衝穴: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位於手第四指(即無名指)的末端,小指隔壁的手指外側。三焦經由這個穴位開始,終止於絲竹空穴。

  • 中衝穴:這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位於中指的末端。心包經由天池穴開始,終止於此穴。

  • 商陽穴: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位於食指(即大拇指旁邊的手指)的末端。大腸經由這個穴位開始,終止於迎香穴。

  • 少商穴:這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位於大拇指的末端,內側有白肉的部分。肺經由中府穴開始,終止於此穴。

3. 足經起止圖

湧泉穴,足少陰腎經之穴,在足心,腎脈起於此穴,止於俞府。

至陰穴,足太陽膀胱之穴,在足小指外側之端,膀胱脈起於睛明,止於此穴。

竅陰穴,足少陽膽經之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膽脈起於瞳子髎,止於此穴。

厲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在足大指內次指之端,胃脈起於承泣,止於此穴。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之穴,在足大指之外側也,脾脈起於此穴,止於大包。

大敦六,足厥陰肝經之穴,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肝脈起於此穴,止於期門。

凡言手經者,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脈氣之行,不至於足也。凡言足經者,足之三陰,從足走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脈氣之行,不至於手也(此手足陰陽之說,較之井、榮、俞、經、合之說,簡而明,書之以便後學觀覽)。

以上圖論詳註,明陰陽交接,陽不混於陰,陰不混於陽,以見陰陽之不雜。

以下借為問答,明陰陽交濟,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以見陰陽之不離。

或問:頭為諸陽之首,陰氣自𩓐項而回,如手三陰,肩胸走手,足三陰,自足走胸,全不及於頭面,然則頭面之部,全無陰乎?答曰:何得無陰?如眼者,肝之竅,肝乃足厥陰經也。鼻者,肺之竅,肺乃手太陰經也。耳者,腎之竅,腎乃足少陰經也。舌者,心之竅,心乃手少陰經也。口者,脾之竅,脾乃足太陰經也。何嘗無陰?

或問:十二經有十二絡,共任、督、脾絡而為十五絡。其經一一相傳,宜皆謂之經。其經之外,又何者為絡也?答曰:人身脈氣之行,直行大隧者為經,分支交經者為絡。十二經之絡,乃十二經之別也。蓋別者,本經脈氣,行至交經之處,所交之經,則直行其經矣,而本經之脈,則散之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而別行之,所謂絡脈也。

如手太陰肺經,其脈氣之行,起於中焦,自胸部中府穴,下行至手大指之少商穴而止,自此其脈氣則散於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自列缺穴,交手陽明大腸經,而陽明經,則又自手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往上而直行其經矣。此言肺之一經,諸經仿此。蓋人之一身經有不到之處,絡無不到之處矣。

或問:人身有陰陽,六臟屬陰,六腑屬陽。足三陰,自足走胸;手三陰,自胸走手;手三陽,自手走頭,可易知也。足三陽,自頭走足。足三陽,是膽、胃、膀胱三腑,俱在下部,又謂之足經。其經脈之行,宜自足而上,乃自頭而下者,何也?答曰:人身一天地也,羅膈以上屬天,羅膈以下屬地。所以云,呼出於心肺,天也,陽也;吸納於腎肝,地也,陰也。

頭、面、耳、目、口、鼻、舌五臟之透竅,陰也。手三陽、足三陽俱在頭,陽也,亦上陽下陰之意,此皆人身生定不易之陰陽也。至於經絡之流行,自陰傳陽,自陽傳陰,又一身流動之陰陽也。人之一身,上則屬陽,天也;下則屬陰,地也。天地陰陽,人生之始,其部位各一分定。

白話文:

足經起止圖

  • 湧泉穴: 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穴道,位於腳底中心,是腎經脈氣開始的地方,終止於俞府穴。
  • 至陰穴: 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位於腳小指外側的末端,是膀胱經脈氣終止的地方,膀胱經脈氣起於睛明穴。
  • 竅陰穴: 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穴道,位於腳小指旁邊第二根腳趾的末端,是膽經脈氣終止的地方,膽經脈氣起於瞳子髎穴。
  • 厲兌穴: 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道,位於腳大拇指內側第二根腳趾的末端,是胃經脈氣終止的地方,胃經脈氣起於承泣穴。
  • 隱白穴: 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穴道,位於腳大拇指的外側,是脾經脈氣開始的地方,終止於大包穴。
  • 大敦穴: 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穴道,位於腳大拇指末端,大約在三個腳趾毛髮的中心位置,是肝經脈氣開始的地方,終止於期門穴。

一般來說,提到手部的經脈,手的三條陰經脈氣是從胸部走向手部,手的三條陽經脈氣是從手部走向頭部;這些脈氣的運行不會到達腳部。提到足部的經脈,足部的三條陰經脈氣是從腳部走向胸部,足部的三條陽經脈氣是從頭部走向腳部;這些脈氣的運行不會到達手部。(這種手足陰陽的說法,比起講井、榮、俞、經、合穴的說法,更簡潔明瞭,記錄下來方便後人學習參考。)

上面的圖解說明詳細註解,明確指出陰陽交接,陽經不會混入陰經,陰經也不會混入陽經,以此顯示陰陽各自獨立不混雜。

以下藉由問答的方式,說明陰陽互相交流,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以此顯示陰陽不可分離。

有人問: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集處,陰氣從後頸往回走,像是手三陰經脈從肩膀、胸部走向手部,足三陰經脈從腳走向胸部,都沒有到達頭部或臉部,那麼頭部和臉部就完全沒有陰氣了嗎?回答說:怎麼會沒有陰氣呢?像是眼睛,是肝臟的開竅之處,肝臟屬於足厥陰經;鼻子,是肺臟的開竅之處,肺臟屬於手太陰經;耳朵,是腎臟的開竅之處,腎臟屬於足少陰經;舌頭,是心臟的開竅之處,心臟屬於手少陰經;嘴巴,是脾臟的開竅之處,脾臟屬於足太陰經。怎麼會沒有陰氣呢?

有人問:十二經絡有十二條絡脈,加上任脈、督脈、脾之絡脈,總共是十五條絡脈。經脈是循序相傳的,應該都稱為經脈。經脈之外,又是什麼叫做絡脈呢?回答說:人體脈氣的運行,直線前進的脈道稱為經脈,分支且互相交錯的脈道稱為絡脈。十二經脈的絡脈,是十二經脈的分支。所謂分支,是本經脈氣運行到與其他經脈交會的地方,交會的經脈會直接按照自己的路線運行,而本經脈的脈氣則會分散到其他經脈,以此來滋養其他經脈,而獨立運行,這就是所謂的絡脈。

例如手太陰肺經,其脈氣的運行,起於中焦,從胸部的中府穴向下運行到手大拇指的少商穴終止,之後其脈氣會分散到其他經脈,以此來滋養其他經脈。從列缺穴,會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會,而陽明經的脈氣又從手大拇指旁邊第二根手指的商陽穴往上直線運行其經脈。這是說肺經的情況,其他經脈也是這樣。人體經脈有無法到達的地方,但絡脈則是無處不到。

有人問:人體有陰陽之分,六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足三陰經脈從腳走向胸部,手三陰經脈從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陽經脈從手部走向頭部,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足三陽經脈是從頭走向腳。足三陽經脈是指膽、胃、膀胱三個腑,都在身體下部,又稱為足經,那麼其經脈的運行,應該是從腳往上,為何反而是從頭往下呢?回答說:人體是一個小天地,橫膈膜以上屬於天,橫膈膜以下屬於地。所以說,呼氣出於心肺,是屬於天,是陽;吸氣入於腎肝,是屬於地,是陰。

頭、臉、耳、眼、口、鼻、舌這五官竅孔,屬於陰。手三陽經脈、足三陽經脈都位於頭部,屬於陽,這也是上陽下陰的意思,這些都是人體天生固定的陰陽。至於經絡的運行,從陰傳到陽,從陽傳到陰,又是全身流動的陰陽。人體上半部屬於陽,屬於天;下半部屬於陰,屬於地。天地陰陽,是人生的開始,其位置各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