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彬

《經驗選秘》~ 卷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4)

1. 卷五

諸痘未出,有於天庭,或印堂先現一二顆與別痘異者,此痘能閉諸毒。急宜以燈火燒之,或挑破,用口吸盡惡血,以明礬二錢,胭脂米五錢,共為細末敷之,方名曰拔疔散。以可透發起脹,行漿結痂,庶無內陷之險也。

小兒麻症論

麻症初起多有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體漸熱,二三日或三四日始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間有類於痘大者。唯見形之後,形尖稀疏,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大異於痘也。雖云:較痘稍輕而變化則速。始終調治,俱宜留神。

總之,初起宜先表法透徹,最忌寒涼;已出時當用清利收散,後貴於養血;兼雜症者,則隨症參治之。溫疹症見傷寒也,若發於未痘之先為瘙疹,月內為爛衣瘡,百日內為百瘡。發則遍身紅點如粟米之狀,乃兒在母腹受熱所致,調攝謹慎,自能速愈。痘方愈而疹隨出,蓋痘疹發,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

因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受風寒之所致,宜疏風清熱為主。至疹出多癢,色紅赤隱於皮膚中,為癮疹,乃心火灼於肺經,更兼外受風濕而成,治宜先散風濕,後清熱毒,斯得其法,皆非麻疹稟諸胎元毒也。

麻症與傷寒辨

發熱之初,寒熱往來,咳嗽噴嚏,鼻塞聲重,且流清涕,其症與傷寒無異。但麻症則眼胞略腫,目淚汪洋而浮,腮赤,噁心,乾嘔,此為異耳。若見此症,必是發疹,須宜謹風寒,節飲食,避厭穢,戒葷酒,忌辛熱。用藥表散,使肌膚通暢,腠理開張,或身有微汗則邪從汗解,而毒易出耳。

熱至三日,麻當出矣。一日出三遍,三日出九遍,至六日間當出盡矣。及出至足,頭面將改,收靨之處,其熱即退,疹子漸次收下,熱亦漸次而退;至八九日,麻始收齊而熱乃退盡也。若發不出者固危,出不盡者亦險,出而旋收者更險,治之其可緩乎。

論麻症輕重

或熱或退,而無他症者輕;頭面不出者輕;出透三日而後漸收者輕;紅活潤澤,頭面勻淨,頭面勻淨而多者輕。紅紫慘暗,乾焦不潤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難治;鼻青糞黑者難治;鼻扇口張者,目無神光者難治;胸高氣喘,心前煽動者難治。

一眼白赤色,聲啞唇腫,心煩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人事不清,大小便秘,狂亂不寧,舌苔黃黑,口氣腥臭,此名閉症,毒滯於中而不得出,將作內攻,最危候也。急以清毒解表湯主之。若疹能出可救,發不出難救。方用:

升麻,防風,荊芥,麻黃,連翹,牛子,桔梗,石膏,知母,黃芩,蟬蛻,麥冬,甘草

水煎服。

一麻症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口鼻出血,不必止住,血出則熱毒解散矣),初起手足心如火燒者毒亦重。初起失於清解,則熱蘊於胃日,鼻腥臭必生牙疳,毒入大腸則成痼痢;發表太過,元氣損傷則成疳積。若或失治於前,其必貽患於後。雖明初發之重輕,宜顧後來之生死。雖謂麻也,只詳其前而可不思其後乎?

白話文:

[卷五]

痘疹未發時,若額頭(天庭)或印堂先出現一兩顆與其他痘疹不同的疹子,這是能封閉毒邪的疹子。應立即用燈火燒灼,或挑破,用嘴巴吸出污血,再用明礬二錢、胭脂米五錢研成細末敷在患處,此方名為拔疔散。這樣可以促進痘疹發出,起泡、化膿、結痂,以免發生內陷的危險。

小兒麻疹初期,多伴有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淚汪汪、眼瞼浮腫、身體發熱等症狀,二三日或三四日後,皮膚上才會出現像麻粒一樣大小的疹子,顏色像桃花,有些疹子則較大。疹子出現後,形狀尖銳稀疏,逐漸變得稠密,有顆粒卻無根,疹子微微隆起但不化膿,與痘疹大不相同。雖然麻疹比痘疹輕一些,但變化卻很快,始終都需要小心調理。

總而言之,麻疹初期應先使用疏散表邪的方法,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疹子已發出時,則應使用清熱利濕、疏散收斂的藥物;後期則需注重補養血液;如有其他併發症,則應根據症狀進行治療。溫疹是類似傷寒的病症,如果在未發痘疹之前出現,一個月內為爛衣瘡,一百天內為百瘡。發病時,全身出現像粟米一樣的紅點,這是孩子在母體內受熱所致,只要調理得當,就能很快痊癒。痘疹痊癒後出現疹子,是因為痘疹發出後,全身出現疹子,顏色發紅並伴有瘙癢,最初像粟米一樣,逐漸變成一片一片的。

這是因為痘疹之後餘毒未清,又恣意飲食,或受風寒所致,治療應以疏風清熱為主。疹子出現後很癢,顏色紅赤隱於皮膚之中,是癮疹,這是心火灼傷肺經,又兼受風濕所致,治療應先散風濕,後清熱解毒,這樣才能收到效果。這些都不是麻疹禀受於胎元之毒。

麻疹與傷寒的辨別:

麻疹發病初期,出現發熱、寒熱往來、咳嗽、打噴嚏、鼻塞、聲音嘶啞、流清鼻涕等症狀,與傷寒幾乎沒有區別。但麻疹會有眼瞼略腫、眼淚汪汪、眼瞼浮腫、腮幫子發紅、噁心、乾嘔等不同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是麻疹將要發作,必須注意避免風寒,飲食有節,保持環境清潔,忌葷酒及辛辣熱性食物。用藥應以疏散表邪為主,使皮膚通暢,毛孔開張,微微出汗就能使邪氣從汗液排出,毒邪也更容易排出。

發熱三天後,麻疹就應該發出來了。一天出三次,三天出九次,六天之內應該出齊。疹子從腳部開始,蔓延到頭面,當疹子長到面頰時,發熱就會退去,疹子也逐漸消退,熱度也隨之消退;八九天后,麻疹全部消退,熱度也完全退去。如果疹子發不出來則很危險,出不完全也很危險,出疹後又消退更危險,治療就不能掉以輕心。

麻疹輕重論:

發熱時有時退,而無其他症狀者為輕;頭面部不出疹者為輕;出疹三天後逐漸消退者為輕;疹子顏色紅潤有光澤,頭面部疹子均勻分佈且數量較多者為輕。疹子顏色紫暗,乾燥無光澤者為重;熱邪移入大腸引起痢疾者為重;疹子顏色暗黑乾燥,一出就消退者難治;鼻子青紫、大便黑色者難治;鼻翼扇動、口張開、眼睛無神者難治;胸部高聳、呼吸困難、心臟部位跳動厲害者難治。

如果出現眼白發紅、聲音嘶啞、嘴唇腫脹、心煩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神志不清、大小便不通、煩躁不安、舌苔黃黑、口氣腥臭等症狀,這就是閉證,毒邪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將要內攻,這是最危險的情況。應立即服用清毒解表湯。如果疹子能發出來就能救治,發不出來就難以救治。處方:

升麻、防風、荊芥、麻黃、連翹、牛蒡子、桔梗、石膏、知母、黃芩、蟬蛻、麥冬、甘草

水煎服。

麻疹患者鼻出血者毒邪較重,口出血者毒邪更重(口鼻出血不必止住,出血則熱毒能自行排出),初期手腳心像火燒一樣者毒邪也重。初期未能及時清熱解毒,熱邪就會積聚在胃中,鼻子會發出腥臭味,並會長牙疳,毒邪入大腸就會變成慢性痢疾;如果發表過度,元氣受損就會導致疳積。如果初期治療失誤,後期必然會留下後患。雖然能辨明初期麻疹的輕重,卻也應該考慮到後期的生死。說是麻疹,只注重初期而不考慮後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