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彬

《經驗選秘》~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小兒初生去毒開口法

小兒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形如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於命門,他日發為驚熱、瘡疾、惡痘等症。須於未啼時,急用絲綿裹指,挖出口內濁穢,以清臟腑。

又方,熟軍,枳殼,歸尾,生草(各五分),紅花,桃仁(各三分)

以水濃煎,屢屢與食半盅,方可食乳。此方最能去毒免疾,有益無損。

保嬰備法

凡天寒孩兒生下不哭,或已哭不響,宜急用衣物包裹,再用香油紙捻將臍帶艾火炙斷,使暖氣入腹,漸漸作聲而活。倘或先剪斷臍帶,氣絕死矣。

白話文:

小兒初生去毒開口法

新生兒剛離開母親身體,口中會有一些黏液,看起來像血塊。孩子一哭,就會把這些黏液吞下,毒氣就會積聚在命門。將來可能會導致驚嚇發燒、瘡瘍、惡性痘疹等病症。

因此,在孩子還沒哭之前,要趕緊用絲綿裹住手指,挖出孩子嘴巴裡的濁穢之物,以清潔臟腑。

另外一種方法:取熟軍、枳殼、歸尾、生草各五分,紅花、桃仁各三分,用水煎煮成濃汁。每次餵食半盅,孩子才能開始喝乳汁。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毒素,預防疾病,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保嬰備法

如果孩子出生時天寒,沒有哭,或是已經哭過卻聲音很微弱,要趕快用衣物包裹好孩子,再用香油紙捻點燃艾火將臍帶炙斷,讓溫暖的氣流進入腹中,孩子就會逐漸發出聲音,恢復生機。如果先剪斷臍帶,孩子就會因氣絕而死亡。

有悶臍生者,兒糞門有一膜閉住其氣,故不能出聲音,當以手微拍之則膜破而能哭。如拍之不破,以銀簪輕輕挑破,或不能挑者,急用暖衣緊抱,勿令散放,用藥水浸其胞衣,天寒則加火熱之,久則熱氣內鼓其膜自破,出聲而蘇。

初生不啼,急看上齶有泡,用銀針挑破,指裹軟絹拭去惡血或白點。但挑破時須低覆兒頭,使血往外出,切不可使其吞血下喉,致生他疾。又有馬牙在牙齦上,白點如碎米,亦急須挑出,以墨擦之。間日再看,再生再挑。

小兒同母睡時,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

小兒四五歲,只會叫人,不能言語。以真赤小豆研末,酒調塗於舌下,二三次即能說話。

白話文:

如果嬰兒肚子悶悶的,是因為肛門有一層薄膜阻擋了氣體,所以無法發出聲音,可以用手輕輕拍打,薄膜就會破掉,嬰兒就能哭出來。如果拍打後薄膜還沒破,可以用銀簪輕輕挑破,如果還是無法挑破,就趕快用溫暖的衣服緊緊抱住嬰兒,不要鬆開,並用藥水浸泡嬰兒的臍帶,天氣冷的話可以加溫。時間久了,熱氣會鼓脹薄膜,讓薄膜自己破掉,嬰兒就能發出聲音並恢復健康。

新生兒如果沒有哭,要趕快檢查上顎是否有水泡,可以用銀針挑破,再用軟布包裹手指擦去血塊或白點。挑破水泡時,要低著嬰兒的頭,讓血往外流,絕對不能讓嬰兒吞下血,以免引起其他疾病。如果嬰兒牙齦上長有馬牙,像碎米一樣的白點,也要趕快用銀針挑出來,再用墨汁塗抹。隔天再觀察,如果有再長出來就再挑一次。

嬰兒和母親睡覺時,絕對不要讓風吹到嬰兒的囟門,以免引起風疾。

如果四五歲的兒童只會喊人,不會說話,可以用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塗抹在舌頭下面,兩三次就能說話。

小兒下地開乳時,以胭脂一個,雄黃酒浸曬乾,將胭脂放在小兒口內擦抹,永不生馬牙墊舌。此方濟人,謂之第一善事。

兒臍中久不幹,以當歸焙研,頻敷之。

臍腫出汁,以桔礬、黃柏末敷,效。

兒多啼,致臍中出血,白石脂研末敷之。如未愈,再以末微炒存性,再敷,仍不可剝揭前藥,必愈。

小兒初生,周身無皮,以白米粉干撲之,俟皮生乃止。

兒初生遍體如魚胞、如水晶,破則水流又生。以密陀僧生研撲之,內服蘇合丸自愈。

白話文:

嬰兒開始下地吃奶時,可以拿一塊胭脂,用雄黃酒浸泡曬乾,然後放在嬰兒嘴裡擦拭,這樣就能永遠不長馬牙墊舌。這個方法救了很多人,可以說是第一件善事。

如果嬰兒肚臍很久沒癒合,可以用當歸焙乾磨成粉,經常敷在肚臍上。

如果肚臍腫起來並流出汁液,可以用桔礬和黃柏的粉末敷在上面,效果很好。

如果嬰兒經常哭鬧,導致肚臍出血,可以用白石脂研成粉末敷在上面。如果還沒好,可以再將粉末微炒後敷,不要剝掉之前敷的藥,一定會好的。

嬰兒剛出生時,全身沒有皮膚,可以用白米粉乾粉撲在上面,等到皮膚長出來後就停止。

嬰兒剛出生時,全身像魚泡一樣,像水晶一樣,如果破了就會流出水,然後又長出來。可以用生密陀僧研磨成粉末撲在上面,同時內服蘇合丸,就能自行痊癒。

小兒青盲眼,以木賊草、白蒺藜各等分,研末,炒豬肝食。

稀痘神方,用生甘草一寸、橄欖一枚,劈碎同煎,間日服,服四五次後大便有黑物解下,再服二次,共七次即熱毒降也。此方吳中沈香谷家行之,已不出痘三世,勿輕忽之。

兒科外治

疏表法: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以蔥一握搗爛取汁,少加麻油和勻,指蘸蔥油摩運兒之心口、頭頂、背脊諸處,每處摩擦十數下,運完以厚衣裹之,蒙其頭,略達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經絡,使邪氣外出,不致久羈營衛而又不傷正氣,誠良法也。

白話文:

孩子眼睛青盲,可以用木賊草和白蒺藜各等份研磨成粉,炒豬肝一起吃。

稀痘神方:用生甘草一寸,橄欖一枚,劈碎一起煎煮,隔一天服用一次,服用四五次後大便會排出黑色物體,再服用兩次,共七次即可降熱毒。這個方子是吳中沈香谷家一直使用的,已經三代沒有出過天花,不可輕忽。

兒科外治

疏表法:孩子發燒,不管風寒飲食,或者流行性天花,都可以用蔥一握搗爛取汁,加少許麻油混合均勻,用手指蘸蔥油塗抹孩子的胸口、頭頂、背脊等部位,每個部位摩擦十多次,塗抹完後用厚衣服包裹,蓋住頭部,稍微出點汗即可,但不可出大汗。這個方法最能疏通毛孔,運行經絡,使邪氣排出體外,不會長期停留於營衛之間,也不會傷及正氣,真是良方。

解煩法:凡小兒實熱之症,及麻症毒甚者,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煩熱,啼哭焦擾,身熱如火,上氣喘急,揚手擲足。一時藥不能及,用雞蛋清調綠豆粉貼足心,其熱解散,不復啼擾。

開閉法;凡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藥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蓋因痰塞其脾之大絡,截其陰陽升散之隧道也,原非死症。用生菖蒲、生艾葉、生薑蔥各一握,共搗如泥,以麻油好醋同煎四味,炒熱布包之。從頭頂、背胸、四肢,乘熱往下熨之,其疾亦豁然而醋。此方不特治小兒,凡閉症皆效。

白話文:

解煩法:

凡是小孩子實熱症,以及麻症毒性很重的人,其症狀是臉頰發紅、口渴、五心煩熱,啼哭不安,身體發熱像火一樣,呼吸急促,手腳亂揮。如果一時半刻藥物無法及時使用,可以用雞蛋清調和綠豆粉,敷在腳心,熱氣就會消散,孩子就不會再啼哭不安。

開閉法:

凡是小孩子因為風痰阻塞,昏沉不醒,藥物無法灌入,甚至用艾火灸也無動於衷的。這是因為痰堵塞了脾臟的大經絡,阻斷了陰陽氣機升降流通的通道,其實並非絕症。可以用生菖蒲、生艾葉、生薑、蔥各一把,搗成泥狀,用麻油和醋一起煎煮四味藥,炒熱後用布包裹,從頭頂、背部、胸部、四肢,趁熱往下熨燙,病症就會立刻消散。此方不僅可以治療小兒病症,對於所有閉症都有療效。

引痰法:凡小兒痰嗽,上氣喘急,有升無降,喉中牽鋸之聲,須引而下行。用生礬一兩,研末,少入麵粉。蓋生礬見醋即化成水,入麵粉取其膠黏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餅,兩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通脈法:凡小兒忽爾手足厥冷,此由表邪閉其經絡,或風痰阻其營衛,又或大病後陽不布和散於四肢。速用生薑煨熱,搗汁半杯,略入麻油調勻,以指蘸姜油塗兒手足,往下搓挪,以通經絡,俟熱回以指拭去。

暖痰法:凡小兒胸有寒痰,不時昏絕,醒則吐出如綠豆粉濃厚而帶青色,此寒極之痰。前法不能化,唯以生附子一枚,生薑一兩,同搗極爛,炒熱一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將姜附捻成一餅,貼於胃口,良久痰自下。

白話文:

如果小孩咳嗽痰多,呼吸急促,痰上不去,喉嚨裡有拉扯的聲音,需要用藥引導痰液往下排。可以將生礬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麵粉,用好醋調和成兩個小餅,放在小孩的兩個腳心上,用布包好一晚,痰液就會自然往下排出。

如果小孩突然手腳冰冷,可能是因為外邪入侵阻礙了經絡,或是風痰阻礙了氣血運行,也可能是大病後陽氣不足,無法散布到四肢。要趕快用生薑煨熱,搗成汁,加入少許麻油調勻,用手指蘸著姜油塗抹小孩的手腳,往下搓揉,疏通經絡,等手腳暖和了再用手指擦拭乾淨。

如果小孩胸部有寒痰,時常昏厥,醒來後吐出像綠豆粉一樣濃稠的青色痰液,這是寒氣極重的表現。前面提到的方法無法化解,只能用生附子一個,生薑一兩,一起搗爛,炒熱包起來,熨燙小孩的背心和胸前,熨完後將薑附捏成餅,貼在胃部,過一會兒痰液就會自然排出。

納氣法:凡小兒虛脫大症,上氣喘急,真氣浮散,不得歸元,諸藥莫效。急用吳茱萸五分,酒和作餅封肚臍,以帶扎之,其氣自順。

指紋切要論

小兒自彌月至於三歲末,可以診切,非無脈可診,蓋診之難而虛實不易定也。小兒每怯生人,初見無不啼叫呼吸,先亂神志,倉忙而遲數大小已失本來之象矣,診之何益?不若以指紋之可見者,與面色病候相印證,此亦醫中望切兩兼之意也。令人抱兒對立於向光之處,以左手握兒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兒三關,察其形色,細心體忍,亦唯辨其表裡寒熱虛實足之矣。

三關部位歌

白話文:

小孩虛脫嚴重,呼吸急促,真氣散亂無法歸元,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可以用吳茱萸五分,用酒和成餅貼在肚臍上,用帶子綁住,這樣氣息就能順暢。

小孩從滿月到三歲,可以用指紋來診斷,並不是沒有脈搏就不能診斷,只是診斷小孩比較困難,虛實難以判斷。小孩通常害怕陌生人,初次見到醫生都會哭鬧,呼吸急促,神志慌張,倉促間脈搏跳動快慢已經失去原本的規律,這樣診斷又有什麼用呢?不如觀察他們看得見的指紋,配合臉色和病症,這樣就結合了望診和切診的精髓。讓大人抱著孩子站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用左手握住孩子的食指,用右手拇指推壓孩子的三關,觀察指紋的形色,仔細體會,就能分辨表裡寒熱虛實。

以左手食指寅位為風關,卯位肉鬆關,辰位為命關。

初起風關證未央,氣關紋現急須防,乍臨命位誠危急,射甲通關病勢彰。

浮沉分表星歌

指紋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膚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證,急行疏解汗之投。忽爾關紋漸漸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將風藥輕相試,須向陽明裡證尋。

紅紫辨寒熱歌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豔多從寒里得,淡紅隱隱本虛寒,莫待深紅化為熱。關紋見紫熱之微,青色為風古所稱,傷食紫青痰氣逆,三關青黑禍難勝。指紋淡淡亦堪驚,總為先天賦稟輕,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關紋澀滯甚因由,邪遏陰營衛氣留,食鬱中焦風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白話文:

以左手食指的寅位為風關,卯位為肉鬆關,辰位為命關。

當風關症狀剛出現時,氣關紋路顯現,就要趕快預防,如果突然出現在命位,就真的很危險,必須用射甲通關的方法來治療,才能顯現病情。

指紋突然浮現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邪氣停留在皮膚表層,還不用擔心。如果腠理閉塞,就叫做表證,要趕快疏通解表,讓汗水排出。如果關紋逐漸沉下去,就表示邪氣已經入侵內裡,病情加重了,不要輕易使用風藥治療,應該從陽明經的證狀中尋找答案。

身體安定時,出現紅色或黃色,紅色鮮豔多半是寒症,淡紅色隱隱約約,是本虛寒,不要等到變成深紅色才變成熱症。關紋出現紫色是熱症的徵兆,青色是風,古人稱之為「風青」。傷食引起紫青色,痰氣逆上,三關青黑,禍患難以抵擋。指紋淡淡的也令人擔憂,這通常是先天體質虛弱,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要小心治療,避免損傷胎兒或嬰兒。關紋澀滯的原因有很多,邪氣阻遏陰營,衛氣停滯,食積在中焦,風熱熾盛,必須要積極推蕩,才能治療。

紋形主病歌

兩頭彎向中指,為內為順症,為外感風寒治之;易其紋彎向大指,為外為逆症,為內傷飲食,治之稍難;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陰,中氣怯弱,脾不運化也。

腹疼紋入掌中心,彎內風寒次第侵,紋向外彎痰食熱,水形脾肺兩傷陰。

凡看指紋,以我之大拇指側面推兒食指三關,切不可覆指而推。蓋螺紋有火,剋制肺金,紋必變色。又只可從命關推上風關,切不可從風關推出命關,此紋愈推愈出。其紋先原未透關,今誤推而出之,大損肺氣,真之戒之。以上表裡寒熱虛實,鑿鑿有鋸,但能於臨證時認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雖不中不遠矣。

白話文:

手指紋路的形狀可以反映身體的病症。如果紋路彎向中指,表示是內感風寒,應該以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來處理。如果紋路彎向大拇指,表示是內傷飲食,治療比較困難。如果紋路像水字形,代表脾肺不足,飲食積滯,中氣虛弱,脾臟無法運化食物。

腹部疼痛的患者,如果紋路進入掌心並彎向內側,表示是風寒逐漸侵入體內;如果紋路向外彎曲,則表示是痰食熱證;如果紋路呈現水字形,代表脾肺兩傷,陰虛。

觀察指紋時,應該用自己的大拇指側面推孩子的食指三關,切不可覆蓋著推。因為螺紋帶有火氣,會克制肺金,推的時候指紋會變色。而且只能從命關推向風關,不能從風關推向命關,因為這樣會導致紋路越來越明顯。如果原本指紋沒有透關,誤推之後反而顯現出來,會嚴重損傷肺氣,一定要注意。

以上這些指紋形態可以反映身體的寒熱虛實,是明確無誤的。只要在診斷時能夠清楚辨別這些指紋特徵,就能夠心中有數,即使不能完全準確,也相差不遠了。

小兒鬥眼,黑眼珠呆而不動者是。

西牛黃(五分),白附子(泡),肉桂,全蠍(炒),川芎,石膏(各一錢),白芷,藿香(各二錢)

共研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下。

小兒痢疾,山楂去積補脾,茶助陰,姜助陽,糖助脾去滯,使寒熱平調。無論虛實久近,一日服盡即愈。大人倍用。屢試神效,紅白並治。

白話文:

小兒鬥眼,就是黑眼珠呆滯不動。

將牛黃五分、白附子(泡製)、肉桂、全蠍(炒)、川芎、石膏(各一錢)、白芷、藿香(各二錢)研磨成粉末,做成蜜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至二丸,用薄荷湯送服。

小兒痢疾,山楂去積補脾,茶助陰,薑助陽,糖助脾去滯,使寒熱平衡。無論虛實,久病新病,一天服用完畢即可痊癒。成人加倍服用。屢試驗證,對紅痢白痢都有效。

細茶葉,山楂炭,白糖,砂糖(各錢半),老薑(五分)

煎服。若身兼微熱,加真曲五分。

兒不食乳,蔥頭、乳汁並治。兒之小便不通,亦分四服即通。

乃心熱也。用大蔥一個,切四片,以中乳汁半盞同蒸,分作四服,即能食乳。

又斷乳方,用:山梔(一個,燒存性),雄黃,硃砂(各二分),輕粉,麝香(各一分)

共為極細末,擇伏斷日候兒睡著,用麻油調搽兩眉毛上,醒來便不食乳。不效,加黃丹五分,神效非常,聽其自落,勿令小兒知。忌見生人,夏天不宜,並忌逢五七日。方名面眉丹。

白話文:

取細茶葉、山楂炭、白糖、砂糖各半錢,老薑五分,煎煮服用。如果患者略微發熱,再加真曲五分。

孩子不愛吃奶,可以用蔥頭和乳汁一起治療。孩子小便不通,分四次服用即可通暢。

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取大蔥一個,切成四片,用半盞乳汁一起蒸熟,分四次服用,就能讓孩子吃奶。

另外,斷奶的方子是:取山梔一個,燒成炭,雄黃、硃砂各二分,輕粉、麝香各一分,研成極細的粉末。選在伏天斷奶的日期,等孩子睡著時,用麻油調和粉末,塗抹在孩子的兩眉上,醒來就不會再吃奶。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加黃丹五分,效果奇佳。讓孩子自然斷奶,不要讓孩子知道。忌諱見生人,夏季不宜使用,也忌諱在農曆初五和初七使用。這個方子叫做面眉丹。

小兒誤吞諸物

誤吞銅錢,多食荸薺、核桃,銅自化。

誤吞針,生取蛤蟆眼一枚,木通煎湯整吞下,針自穿眼內,從大便出。

又方,韭菜、蠶豆同煮食,針隨大便出。

誤吞竹木屑,搶喉不下,用鐵斧於石上磨水灌之,即下。

誤谷銅鐵者,砂仁煎濃汁服,即從大便出。

中諸果毒,廣木香水磨汁,研入麝香一釐,服之即解。

預防臍風,凡小兒下地洗過後,用此末擦之,每日換尿布時必摻之,摻完一料,永無臍風等症。

白話文:

小兒誤吞諸物

誤吞銅錢

如果孩子誤吞了銅錢,可以多吃荸薺和核桃,銅錢就會自然化掉。

誤吞針

如果孩子誤吞了針,可以取活蛤蟆的眼睛一顆,用木通煎湯,讓孩子整口吞下去,針就會穿過蛤蟆眼,從大便排出。

又方

也可以用韭菜和蠶豆一起煮食,針也會隨大便排出。

誤吞竹木屑

如果孩子誤吞了竹木屑,卡在喉嚨裡下不去,可以用鐵斧在石頭上磨水灌給孩子喝,就能順利排出。

誤吞谷銅鐵

如果孩子誤吞了穀物、銅或鐵,可以用砂仁煎濃汁服用,也能從大便排出。

中諸果毒

如果孩子誤食了有毒的果實,可以用廣木香水磨成汁,研入麝香少許,服下就能解毒。

預防臍風

為了預防小兒臍風,每次孩子洗完澡下地後,可以用藥末擦拭臍部,每天換尿布時也一定要撒上藥末。只要每次都撒上藥末,孩子就不會得臍風等疾病。

枯礬(二錢半),硼砂(五分),硃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釐)

共為細末,摻臍上。

小兒初發瘧疾,名曰胎瘧。

每日冰糖五錢,煎湯飲之,雖隔兩日一發者,十日必愈。或以蟬蛻二兩,包與兒作枕睡亦止。

臍風撮口,臍內受風,以致面赤喘急,啼不出聲,其下身必發青筋一道,須臾行至腹,卻開兩叉,遲延心胸難救。

急用香油燈草火於青筋起處炙三次,於兩叉盡處各灸三次,臍上灸三次。再用:紫蘇、前胡、殭蠶(炒)各等分水煎,俟溫以棉蘸滴口中,頻滴以口開為度,開口後切勿即令吮乳。

白話文:

枯礬二錢半,硼砂五分,硃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釐,混合研磨成細粉,敷在孩子的肚臍上。

小孩初次發瘧疾,稱為胎瘧。每天用冰糖五錢煎湯給孩子喝,即使隔兩天才發作一次,十天內必能痊癒。也可以用蟬蛻兩兩包起來給孩子當枕頭睡,也能止住瘧疾。

臍風撮口是肚臍受風,導致面紅喘急,哭不出聲,下身出現一條青筋,很快會蔓延到腹部,並分開成兩叉,如果延誤治療,心胸就會難以挽回。

要立即用香油燈草火在青筋出現的地方灸三次,在兩叉盡頭各灸三次,肚臍上也灸三次。再用紫蘇、前胡、殭蠶(炒)各等分水煎,待溫後用棉花蘸取滴入孩子的口中,不斷滴入,直到嘴巴張開為止。嘴巴張開後,切勿立即讓孩子吸吮乳汁。

小兒夜啼,因穿蓋過暖過熱所致。諺云: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

取雞屎塗臍中,男雌女雄最妙。或用:犀黃、辰砂各五釐,和塗舌上立止。

,符法:(從略)

,兒啼符法:

黃紙朱書貼男左足心,女右足心。咒同前「天火燒太陽」之咒。

小兒疳症,面黃腹大不瀉,得食易吐,名冷疳。

用丁香七枚為末,人乳調,蒸三四次,薑湯服愈。若吐瀉兼者,橘紅、丁香等分為末,蜜丸米湯下。苦不瀉而頻吐不止,加姜半夏末,麵漿糊丸,薑湯送下。

白話文:

小孩晚上哭鬧,可能是因為穿得過暖、蓋得過熱造成的。俗話說:「若要孩子安,常帶三分飢與寒。」

可以用雞屎塗在肚臍上,男孩子塗在左側,女孩子塗在右側效果最好。或者用犀黃和辰砂各五釐,混合塗在舌頭上,馬上就能止住哭鬧。

另外,可以用符法治病。(符法內容略)

還可以用兒啼符法:用黃紙用朱砂寫字,貼在男孩的左腳心,女孩的右腳心。念誦的咒語跟「天火燒太陽」的咒語一樣。

小孩患疳症,臉色發黃、肚子大、不拉肚子,吃東西容易吐出來,叫做冷疳。

可以用丁香七枚研成粉末,用人乳調勻,蒸三次,用薑湯服用即可痊癒。如果同時有吐瀉的症狀,可以用橘紅和丁香等量研成粉末,做成蜜丸用米湯送服。如果只是肚子不舒服,沒有拉肚子,但一直吐個不停,可以加入生薑和半夏的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用薑湯送服。

驚風論

莊在田曰:驚風有急慢兩症。急驚屬實熱,宜用清涼;慢驚屬虛寒,宜用溫補。二病若霄壤之相隔,治法若冰炭之相反。諸書多用二藥兼治急慢兩症,謬妄太甚,貽害無窮,不可不審辨也。

治慢驚風心得神方

慢涼之症,緣小兒吐瀉得之為最多,或瘧久痢久,或痘後疹後;或因風寒飲食積滯,過用攻伐傷脾;或秉賦本虛;或誤服涼藥;或因急驚而用藥攻降太甚;或失於調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氣喘,或大熱不退,眼開驚搐;或乍寒乍熱;或三陽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黃,或大小便清白;或口唇雖開裂出血而口中氣冷;或瀉利冷仟;或完穀不化。或四肢冰冷,並至腹中氣響,喉內痰鳴,角弓反張,目光昏暗。

白話文:

驚風論

莊在田說:驚風有急慢兩種症狀。急驚屬於實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慢驚屬於虛寒,應該用溫補的藥物治療。這兩種病症就像天壤之別,治療方法就像冰炭一樣相反。許多書籍都用同一種藥物來治療急慢兩種症狀,這實在是謬妄至極,會造成無窮的危害,不可不仔細辨別。

治慢驚風心得神方

慢驚症狀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小兒吐瀉引起,也可能是瘧疾、痢疾久治不癒,或是痘疹之後遺症;也可能是因為風寒、飲食積滯,過度使用攻伐性的藥物損傷脾胃;或是先天體質虛弱;或是誤服涼性藥物;或是因為急驚而用藥過於猛烈;或是疏於調養,都會導致慢驚。

慢驚的症狀表現為神志昏迷、呼吸急促,或是高燒不退、眼睛睜開卻抽搐;或是忽冷忽熱;或是三陽經脈晦暗不明;或是面色蒼白、發青發黃;或是大小便清稀;或是口唇雖然裂開出血,但口中卻是冷氣;或是腹瀉冷寒;或是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或是四肢冰冷、腹部發出響聲、喉嚨有痰鳴、角弓反張、目光昏暗。

此虛症也,亦危症也。俗名天吊風、虛風、慢脾風,皆此症也。若再用寒涼,再行消導;或用膽星、抱龍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蠍以驅風;或用知柏芩連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黃以去積,殺人如反掌,實可畏也。若治風而風無可治;治驚而驚亦無可治,此實因脾腎虛寒,孤陽外越,元氣無根,陰寒至極,風之所由動也。治宜先用辛熱,再加溫補,蓋補土所以敵木,治本即所以治標。

凡小兒一經吐瀉交作,即是最危之症。若其屢作不止,無論痘後疹後,不拘何因,皆當即用參朮以救胃氣;薑桂參熟等藥以救腎氣。不唯傷食當即救之,即傷寒、傷暑,亦當即救之。蓋其先雖有寒暑實邪,一經吐瀉,業已全除,脾胃空虛,倉廩空乏,若不急救,恐虛痰上湧,命在頃刻矣。

白話文:

這是一種虛症,也是一種危症。俗稱天吊風、虛風、慢脾風,都是指這種病。如果再用寒涼藥物,繼續消導;或是用膽星、抱龍來除痰;或是用天麻、全蠍來驅風;或是用知柏芩連來清火;或是用巴豆、大黃來去積,就會像翻掌殺人一樣,實在可怕。如果治風卻無效,治驚也無效,這是因為脾腎虛寒,陽氣外泄,元氣無根,陰寒極盛,風才會引起的。治療應該先用辛熱藥物,再加溫補,因為補土可以克木,治本才能治標。

所有小兒只要出現吐瀉交替發作的情況,就是最危險的症狀。如果反覆不斷,不論是出痘之後、出疹之後,不論什麼原因,都應該馬上用人參、白朮來救胃氣;用生薑、桂枝、人參、熟地等藥物來救腎氣。不僅是傷食需要立即救治,即使是傷寒、傷暑,也應該馬上救治。因為即使最初有寒暑實邪,經過吐瀉之後,已經完全排除,脾胃空虛,如同倉庫空空,如果不急救,恐怕虛痰上涌,性命危在旦夕。

庸醫見之,皆誤指為熱為食,投以清火去積涼藥,立時告變,為之奈何?與其失之寒涼,斷難生活,不若失之溫補,猶可救療。此語發明吐瀉驚風之理最為明透。後之君子,願無忽諸,今將慢驚辨症,臚列於後。

慢涼吐瀉,脾胃虛寒也。

慢驚身冷,陽氣抑遏不出也。(服涼藥之後,往往致此)

慢驚鼻孔煽動,真陰失守,虛火爍肺也。

慢涼麵色青黃及白,氣血兩虛也。

慢驚口鼻中氣冷,中寒也。

慢驚大小便清白,腎與大腸全無火也。

慢驚昏睡露睛,神氣不足也。

慢驚手足抽掣,血不行於四肢也。

慢驚角弓反張,血虛筋急也。

白話文:

很多庸醫看到這種情況,就誤以為是熱症或積食,就用清熱去積的涼藥治療,結果病情馬上就惡化,真是讓人無可奈何。与其用寒涼藥治療,導致病人难以生存,不如用溫補藥物治療,至少還有救治的機會。这句话道出了吐瀉驚風的病理,非常透彻。希望後人不要忽视这一点,以下列举了慢惊的不同症状:

慢惊伴随吐泻,说明脾胃虛寒。

慢惊伴随身体发冷,说明阳气被抑制无法散发出来(服用凉药之后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慢惊伴随鼻孔煽动,说明真阴亏损,虛火灼伤肺部。

慢惊伴随面色青黄或苍白,说明气血两虚。

慢惊伴随口鼻中气体冰冷,说明体内寒气过重。

慢惊伴随大小便清白,说明肾脏和大肠都缺乏阳气。

慢惊伴随昏睡露出眼白,说明精神不足。

慢惊伴随手足抽搐,说明血液无法正常流向四肢。

慢惊伴随角弓反张,说明血虚导致筋脉紧缩。

慢驚乍熱乍涼,陰血虛少,陰陽錯亂也。

慢驚汗出如洗,陰虛而表不固也。

慢驚手足瘛瘲,血不足於養筋也。

慢驚囟門下陷,虛至極也。

慢驚身雖發熱,口唇焦裂出血,卻不喜飲冷茶水,進以寒涼愈增危篤。以及所吐之乳,所瀉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無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陰之不足也。明矣。

大凡因發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必成慢驚。並非感冒風寒發熱可比,故不宜發散,急宜培元救本。加薑桂以引火歸源,必先用辛熱衝開寒痰,再進溫補方為得法。經驗二方列後:

逐寒蕩驚湯,此方藥性溫暖,專治小兒氣體本虛,或久病不愈,或痘後疹後,或誤服寒涼,泄瀉嘔吐轉為慢驚。清熱散風,愈治愈危,速宜服此。能開寒痰,寬胸膈、上嘔吐、蕩驚邪,所謂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一二劑後嘔吐漸上,即其驗也。認明但系虛寒,即宜服之,不必疑畏也。

白話文:

慢驚發作時熱冷交織,是因為陰血不足和陰陽失調造成的。

慢驚症出現大量出汗,這是因為陰虛導致表皮不穩固。

慢驚症表現為手腳抽搐,這是因為血液不足以養生筋骨。

慢驚症出現囟門凹陷,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

慢驚症患者即使發熱,但口脣乾裂出血,且不喜飲用冷茶水,反而喝涼水會加重病情。此外,他們吐出的奶和排泄物都難以消化,表明脾胃無力,這可以確認口脣乾黑是真陰不足的表現。

總的來說,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伴有嘔吐和腹瀉,通常都是陰虛陽亢導致的慢驚症,不能與普通風寒引起的感冒發熱相比,因此不應使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而是應該注重培養元氣,輓救根本。使用薑桂等溫熱藥物引導體內熱氣回歸原位,首先需要用辛熱的藥物打開寒痰,然後再進行溫補,才能取得效果。以下是兩個經驗方:

  1. 逐寒蕩驚湯:此方藥性溫暖,專門治療兒童先天體質虛弱,或是長期患病未癒,或是出痘疹後,或者誤服寒涼藥物導致的腹瀉、嘔吐轉為慢驚症。它具有清熱散風的效果,越早服用越能減少危機,應盡快服用此方。它能夠打開寒痰,舒暢胸腔,緩解上嘔吐,蕩除邪氣,被認為是將元氣重新引回無形的空間。服用一兩劑後,嘔吐情況就會有所改善,這就是其療效的證據。只要確定是虛寒的症狀,即可服用此方,不必懷疑。

請注意,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實際治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錢),丁香(十粒)

上四味研為細末,以灶心土三兩,煮水澄極清,煎藥大半茶杯頻灌之,接服後方,定獲奇效。

加味理中地黃湯,此方助氣補血,卻病回陽。專治小兒精神已虧,氣血大壞,形狀狼狽,瘦弱至極,皆可挽回。如法濃煎,頻頻與服,參天救本之功有難以盡述者。(按無肉桂處,有用桂枝四錢,附桂枝亦可代肉桂也。)

熟地(五錢),焦術(三錢),黨參,當歸,炙耆,故紙,棗仁(炒研),枸杞(各二錢),萸肉,肉桂,炮姜,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錢,丁香十粒。將這四味藥研磨成細粉,再取灶心土三兩,用清水煮沸,沉澱後取最清澈的液體,用它煎藥,藥量為大半茶杯,頻繁灌服。服用後,一定能收到奇效。

加味理中地黃湯,這方藥能夠補益氣血,恢復元氣,治療疾病。專門用於治療小兒精神虛弱,氣血嚴重虧損,形貌憔悴,瘦弱到極點的病症,都能夠挽回生命。按照方法濃煎藥汁,頻繁服用,其功效如同從天上降臨,救回病患的生命,難以用語言形容。 (註:如果方中沒有肉桂,可以用桂枝四錢代替,附桂枝也能代替肉桂。)

熟地五錢,焦術三錢,黨參、當歸、炙耆、故紙、棗仁(炒研)、枸杞各二錢,萸肉、肉桂、炮姜、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三枚,胡桃二個,打碎為引。仍用灶心土二兩,煮水煎藥,取濃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摻入,諒兒大小,分數次灌之。

如咳嗽不止者,加蓿殼一錢、金櫻子一錢;如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泄瀉不止加丁香六分。只服一劑即去附子。只用丁香七粒,隔二三日只用附子二三分,蓋因附子大熱,中病即宜去之也。如用附子太多,則小便閉塞不出;如不用附子,則沉寒臟腑固結不開,如不用丁香則瀉不止,若小兒虛寒至極,附子又不妨一二錢,此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用者審之。

白話文:

將生薑三片、紅棗三枚、胡桃兩個打碎,加入藥材中。再取灶心土二兩,煮水煎藥,取濃汁一杯,加入附子五分煎水,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分數次灌服。如果咳嗽不止,可以加入蓿殼一錢、金櫻子一錢;如果發燒不退,可以加入白芍一錢;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加入丁香六分。只服一劑後就停用附子。之後每隔二三日只用附子二三分,因為附子性熱,病症好轉後就應停止使用。如果用附子太多,會導致小便閉塞;如果不使用附子,則寒氣會積聚在臟腑,導致寒凝不通;如果不使用丁香,則腹瀉不止。如果孩子虛寒至極,可以適當增加附子的用量,最多可以加到一至二錢,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用藥時應仔細斟酌。

此方乃救陰固本之要藥,治小兒慢驚,稱為神劑。

若小兒吐瀉不至已甚,或微見驚搐,胃中尚可受藥、吃乳、便利者,並不必服逐寒蕩驚湯,只服此藥一劑而風定神清矣。如小兒尚未成驚,不過昏睡發熱不退,或時熱時止,或日間安靜,夜間發熱,以及午後發熱等症,總屬陰虛,均宜服之。若果系實火,必大便閉結,氣壯聲洪,且喜多飲冷茶水。

若吐瀉交作,則非實火可知矣。此方補造化陰陽所不足,實回生起死有神功。倘大虛之後服一劑無效,必須大劑多服為效。近來所賣之抱龍、牛黃等丸,皆清熱化痰之藥,急驚最為對症,若慢驚之甚者,下喉即死。慎之慎之。(以上見《福幼編》)

白話文:

此方乃救陰固本之要藥,治小兒慢驚,稱為神劑。

這方藥方是拯救陰氣、固本培元的重要藥物,專治小兒慢驚,被稱為神劑。

若小兒吐瀉不至已甚,或微見驚搐,胃中尚可受藥、吃乳、便利者,並不必服逐寒蕩驚湯,只服此藥一劑而風定神清矣。

如果小兒吐瀉程度尚未嚴重,或者只是輕微抽搐,胃部仍然可以接受藥物、喝奶、排便,則不必服用逐寒蕩驚湯,只需服用此藥一劑,就能使風邪消散、精神清爽。

如小兒尚未成驚,不過昏睡發熱不退,或時熱時止,或日間安靜,夜間發熱,以及午後發熱等症,總屬陰虛,均宜服之。

如果小兒尚未發作驚厥,只是昏睡發熱不退,或是時而發熱時而停止,或者白天安靜,晚上發熱,以及下午發熱等症狀,這都是陰虛的表現,都應該服用此藥。

若果系實火,必大便閉結,氣壯聲洪,且喜多飲冷茶水。

如果真的是實火,必然是大便乾結、氣力充沛、聲音洪亮,而且喜歡喝冷茶水。

若吐瀉交作,則非實火可知矣。

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則可以確定不是實火引起的。

此方補造化陰陽所不足,實回生起死有神功。

此方藥物可以補充先天不足的陰陽,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倘大虛之後服一劑無效,必須大劑多服為效。

如果患者虛弱嚴重,服用一劑藥物沒有效果,就必須加大劑量,多服用幾劑才能奏效。

近來所賣之抱龍、牛黃等丸,皆清熱化痰之藥,急驚最為對症,若慢驚之甚者,下喉即死。慎之慎之。

近年來市面上出售的抱龍丸、牛黃丸等都是清熱化痰的藥物,對於急驚最為有效。但是對於慢驚嚴重的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加速死亡。因此要慎用,一定要慎用!

(以上見《福幼編》)

(以上內容出自《福幼編》)

此方自乾隆丁酉,至今九十餘年,愈人甚多,醫案詳載《福幼編》內。謙再附自驗一條,俾閱者堅信以祛疑惑,無致貽誤也。

餘子同治八年九月,尚未周歲,適患咳嗽、發熱、泄瀉,醫用發散、清熱、消導之劑罔效。因友處得《福幼編》商於醫,欲進虛腫,醫阻不可,愈治愈危。腹中氣響,鼻煽口撮,兩目上視,喉中痰鳴,敗症現矣,命在須臾。孰思小便清白,泄瀉多日,定屬陰虛,仍用桂附補劑因未一周,自擬熟地等稍減煎服,而敗症全除,泄瀉漸止;次日減去附子,三劑全愈,足見庸醫誤人。若不自主,豈能得生。

附記方後,俾後之君子詳明虛實,則不為庸醫所誤耳。伯謙識。

白話文:

這藥方從乾隆丁酉年開始使用,至今九十多年,治好了許多人,醫案詳細記載在《福幼編》中。我再附上親身驗證的一則案例,讓讀者堅信藥效,消除疑惑,避免誤用。

我兒子同治八年九月,還不到一歲,就患了咳嗽、發燒、腹瀉,醫生使用發散、清熱、消導的藥物都無效。後來從朋友那裡得到《福幼編》,想用來治療虛腫,醫生卻阻止,病情愈發危急。孩子肚子裡氣響,鼻孔扇動、嘴巴緊閉,雙眼往上看,喉嚨裡痰鳴,敗症顯現,命在旦夕。我細思之下,發現他小便清白,腹瀉多日,應該是陰虛,便用桂附補劑,還沒服用一周,就自己用熟地等藥材稍減量煎服,敗症全消,腹瀉漸止;第二天減去附子,三劑藥後就完全治好了。可見庸醫誤人,如果我不自主地用藥,孩子恐怕就活不下來了。

特地附記在方後,讓後來的君子明白虛實,就不會被庸醫所誤。伯謙識。

如鄉村製藥不及,急取雞鴨窩(要養雞鴨數十年者)糞泥下淨土一撮(去糞教寸者,不要有糞),煎水服立愈,屢試如神。謹按:雞屬巽,巽屬風,亦從治之法也。

急驚治論

聶久吾曰:急驚之候,身熱而赤,搐溺上視,牙關緊硬,口鼻中熱氣,痰涎潮壅,忽然而發,發過容色如故。有偶因驚嚇而發者,有不因驚嚇而發者。然多是身先有熱而後發驚搐,未有身涼而後發者也。此陽症也。蓋熱生於痰,痰盛生驚生風,宜用涼劑以除熱而化其痰,則驚風自除矣。

切不可用辛燥驅風之藥,反助心火而為害也。當其牛蒡大作時,但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鳳痰流入經絡,或至手足拘攣也。又不可驚惶失措,輒用艾火灸之,燈火燒之,此陽症大不宜於火攻。曾見有火攻而壞事老矣,戒之戒之。此症雖急,若從容服清涼之劑調理,自可平安,不可聽信時醫峻用攻擊,如巴豆、輕粉之類,以取速效,傷害不小。古諺云:急驚風,慢慢醫。

白話文:

如果鄉下沒有現成的藥物,可以緊急取用養了數十年的雞鴨窩裡,乾淨的土撮(去除糞便,只取一寸大小,不能有糞便),用來煎水服用,就能立刻治癒。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如同神效。雞屬巽,巽屬風,這個方法也是根據風來治療的。

聶久吾說:急驚的症狀是身體發熱發紅,抽搐、尿失禁、向上看,牙關緊閉,口鼻中熱氣蒸騰,痰涎阻塞,突然發作,發作後容貌如常。有些是因驚嚇而發作,有些則非因驚嚇而發作。但是大多數是先有身體發熱,然後才發作抽搐,沒有先身體發涼才發作的。這是陽症。因為熱氣會產生痰,痰積聚就會驚恐生風,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去除熱氣,化解痰液,這樣驚風就會自然消除。

切忌使用辛燥驅風的藥物,反而會助長心火,造成危害。當驚風症狀發作得很厲害時,只能扶持,不可抓握,以免痰液流入經絡,導致手足拘攣。也不要驚慌失措,隨便用艾火灸、燈火燒,這是陽症,非常不適合火攻。曾經見過有人用火攻而把病人治壞了,要謹慎,要謹慎。這種病雖然急,但如果從容地服用清涼的藥物調理,就能平安無事,不要相信那些江湖郎中,用巴豆、輕粉之類的藥物來追求快速見效,那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古諺說:急驚風,慢慢醫。

此邇言言之切當而可用者也。

幼兒將要出痘,有發熱二三日全無痘點形影,而忽然驚搐,狀與驚風一樣,醫者不知,而誤作驚風施治。若以寒涼之劑。或以驅痰峻藥下之,必致難救。遇有此症,宜留辨別,以免誤事。

清熱鎮驚湯

連翹(去心,研),柴胡,地骨皮,龍膽草,鉤藤,黃連,梔仁(炒黑),酒芩,麥冬(去心),木通,赤苓(去皮),車前子,枳實(炒,各四分),甘草,薄荷(各二分),滑石末(八分),燈心(一團),淡竹葉(三片)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小孩即将出疹子,但發燒兩三天卻沒有任何疹子出現,反而突然抽搐,症状跟驚風一樣,医生如果不仔细辨别,就误当惊风治疗。如果使用寒凉的药物,或用驱痰峻药泻下去,孩子就难以救治了。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仔细辨别,以免出错。

清热镇惊汤的方子是:连翘(去心,研)、柴胡、地骨皮、龙胆草、钩藤、黄连、栀仁(炒黑)、酒芩、麦冬(去心)、木通、赤苓(去皮)、车前子、枳实(炒,各四分)、甘草、薄荷(各二分)、滑石末(八分)、灯心(一团)、淡竹叶(三片)。

水煎,分數次服。凡急驚初起,宜服此劑。如服後痰熱未除者,以後二方隨用一方,泄一二次即愈。若此方已效,後方即不必服。

加減涼膈散

連翹,酒芩,梔仁(炒黑),枳實(炒),前胡(各五分),大黃(酒炒,一錢),薄荷,甘草(各二分)

水煎,分數次服,泄一二次痰熱自退,已泄則不必服。

宣風散,陳皮(去白為末),檳榔末(各五錢),甘草末(二錢半),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後,分次服用。如果突然出現驚嚇症狀,應該服用這個藥方。如果服用後痰熱沒有消除,可以接著服用後面兩種藥方中的其中一種,瀉下一次或兩次即可痊癒。如果這個藥方已經有效,後面的藥方就不用再服用了。

加減涼膈散的藥材包括連翹、酒芩、梔仁(炒黑)、枳實(炒)、前胡(各五分)、大黃(酒炒,一錢)、薄荷、甘草(各二分)。

將藥材水煎後,分次服用,瀉下一次或兩次,痰熱就會自然退去。如果已經瀉下,就不需要再服用了。

宣風散的藥材包括陳皮(去白研磨成粉)、檳榔末(各五錢)、甘草末(二錢半)、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取頭末一兩二錢五分,共和勻。一歲以下服三分,二步以上服五分,五歲以上服七分。俱用蜜水調服,微泄一二次為妙。已泄則不必服。(已上見《活幼心法》。

又方,氣滯(六粒),黃梔子(七個)

上藥研爛,加燒酒、雞蛋清、白乾面,量兒年歲作丸如元宵樣之大小,置於手足二心,布條紮緊一周時,手足心均青藍色則病已除。但須切記男左女右,不可錯置,是所至要,真有起死回生之功。

又方,慢驚風亦可治。用白絲毛雞(烏骨絲耳,又名白鳳凰,多出江西泰和縣),以雞尾糞門向小兒肚臍上,無風雞則遠去,有風雞必貼緊吸拔風毒,少時即愈,神效之至。愈後須用麻油灌入雞口,以解其毒。

白話文:

取藥末一兩二錢五分,混合均勻。一歲以下服用三分,二歲以上服用五分,五歲以上服用七分。用蜂蜜水調和服用,稍微腹瀉一兩次為最佳。腹瀉停止後就不需要再服用。另外,氣滯症可用六粒氣滯藥和七個黃梔子研磨成粉末,加入燒酒、雞蛋清、白乾面,根據孩子年齡製成丸藥,大小如元宵。將丸藥貼在手心或腳心,用布條綁緊,一週後手心或腳心變為青藍色,病症就會消失。但要注意,男孩子貼左手,女孩子貼右手,不可弄錯,這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方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此外,慢驚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用白絲毛雞(烏骨絲耳,又名白鳳凰,多出江西泰和縣),將雞尾部的糞門對準孩子的肚臍,如果沒有風,雞就會遠離,如果有風,雞就會緊貼吸取風毒,過一會兒就會痊癒,效果非常顯著。痊癒後,要用麻油灌入雞嘴,解毒。

又方,通治急慢驚風。

辰砂,輕粉(各一錢),殭蠶(七條),全蠍(三個)

共研細,用青蒿節內蟲(九月中節內之紅蟲者是)搗和為丸,如綠豆大,臨用取一丸研細,入乳調服。

痘症總論

莊在田曰:諺云:走馬看痘症,極言其變症之速也。經云:痘稟於陰而成於陽。譬之種豆,亦必天氣陽和,地土溫暖,方能發生。人身之痘亦由是也。痘之將出,全仗真陽托送,斯時培補氣血,尚且不暇,何堪克削。無如近代痘師,但見發熱,便用寒涼,無非連翹、大黃及一切涼藥,元氣乍虧,痘瘡立陷。

又云:痘之一症,有神司之。某家子本好痘,轉瞬間換為壞痘而斃,如果神欲殺之,當其初何不即與以壞痘?先與以好痘而換為壞痘,神何心哉?委因不知培補,妄行攻伐,此立時造變之明徵也。走馬看痘症,痘神換壞痘,此二語舉世相傳,迷而不語。縱更換醫師,亦總是寒涼克削,愛女嬌兒,必驅之於萬不能生而後己,或亦生民之厄也。

白話文:

【又方】,通用治療急性和慢性的驚風。

辰砂、輕粉(各一錢)、殭蠶(七條)、全蠍(三個)

共同研磨細,使用青蒿節內蟲(九月中的節內紅蟲是)搗碎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同綠豆,臨時服用時取一丸研磨細,加入乳汁調和服用。

【痘症總論】

莊在田說:俗語雲:走馬看痘症,極言其病情變化之迅速。經典上說:痘疹從陰性因素獲得,最終在陽性因素下形成。類比種豆,也必須天氣溫暖,土壤肥沃,才能生長。人體的痘疹也是這樣。痘疹將出現時,完全依靠真正的陽氣支持,此時補充氣血都來不及,哪能再進行削減。然而,近現代的痘疹醫生,只要看到發熱,就使用寒涼藥物,例如連翹、大黃以及各種涼藥,導致原本充足的元氣突然缺失,痘疹立刻陷入危境。

又說:痘疹這病,有神靈主宰。某家的孩子原本是好痘疹,瞬間轉變為壞痘疹而死亡,如果神靈想要殺他,為什麼不在開始就直接讓他得到壞痘疹呢?先讓他得到好痘疹然後轉變為壞痘疹,神靈的目的是什麼呢?這是因為不知道應該補充養分,錯誤地施行攻擊,這是立即導致變化的明確跡象。走馬看痘疹,痘神換壞痘疹,這兩句話在全世界口耳相傳,讓人困惑不解。即使更改醫師,也總是使用寒涼藥物進行削減,對心愛的女兒和兒子,必定會讓他們在無法存活的情況下被迫接受治療,也可能成為百姓的災難。

言念及此,不禁為斯世斯人痛哭耳。余性嗜岐黃,身試既久,乾隆丙申,侄孫女染患慢驚,為中州庸醫誤用黃連致斃。聞信之下,深為惻然。旋於丁酉,著得《福幼編》,專治慢驚一症。彼時胞客鈞為南陽大守,當付梓人行世收效,此書遂傳。嗣見痘殤者甚多,不勝扼腕。遂考究痘症一門,二十年來博覽群書,竟得箇中秘訣,臨危治愈,頗獲其效,萬無一失。

治痘之法,宜溫補兼散;治疹之法,宜養血兼散,二症俱忌寒涼削導。所謂秘訣者,如是而已。竊取先哲名言與鄙見相符者,集成一帙,願後之得此書者,不致為庸醫所誤。依方療治,定可以順遂其生,爰名之曰《遂生編》。請政方家採擇,或活人之一助云爾。

白話文:

想到這些,我忍不住為這個世界和這些人痛哭。我天生就喜歡研究醫術,多年來親身嘗試過各種方法。乾隆丙申年,我的侄孫女得了慢驚病,被中州的庸醫誤用黃連治死。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悲痛。隔年丁酉年,我寫了《福幼編》,專門治療慢驚病。當時我的朋友是南陽知府,他幫助我出版了這本書,讓它流傳開來。後來我看到很多孩子死於天花,實在是痛心疾首。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天花病,二十年來廣泛閱讀各種醫書,終於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可以臨危救治,效果很好,幾乎沒有失敗的案例。

治療天花的方法,應該溫補和散寒兼施;治療麻疹的方法,應該養血和散寒兼施,這兩種病都忌諱寒涼和瀉導。所謂的秘訣,就是這些。我參考了古代醫家名言,結合自己的見解,編成了一本書,希望後人看到這本書,不會再被庸醫誤診。按照書中方法治療,一定可以順利活下來,所以取名為《遂生編》。希望當政者能仔細審查,或許可以幫助更多人活下來。

治法

痘科一症,順者不必治,逆者不能治,可治者唯險症耳。險症治之得法則生,不得法則不生,是治法之不可下精也。《內經》未嘗言及,今行世諸書,皆本之於「諸瘡痛癢皆屬於熱」八字。所以立意先言解毒,開方定用寒涼。在其父母,聞之解毒最為入耳,寒涼似亦應然。

殊不知痘瘡全以發透為吉,起發必賴氣血滋培,方能自內達外,齊苗灌漿結痂,無非陽氣為之主也。寒涼則血滯,克削則氣破,血滯氣破、毒氣乘虛深入,此痘症陷塌之所由來也。譬之豬脬(即尿胞)若欲其脹滿,必需以氣充之,散其氣立即陷矣。此理相同,顯而易見。痘之始終,全憑氣血,但得氣血充足則易出易結:血氣不足,則變症百出。

白話文:

治法

痘瘡這種疾病,順利發作的不用治療,逆行的無法治療,可以治療的只有危險症狀而已。危險症狀治療得當就能存活,治療不得法就會死亡,因此治療方法不能馬虎。

《內經》從未提及痘瘡的治療方法,現今市面上流傳的書籍,都依循「諸瘡痛癢皆屬於熱」這八個字。因此治療時首先著重解毒,處方都使用寒涼藥物。痘瘡患者的父母聽到解毒這個詞就覺得很合理,寒涼的藥物似乎也合情合理。

殊不知痘瘡發作順利透發才是吉兆,發作需要氣血滋養,才能從內到外,長出痘苗,形成膿皰,最後結痂,這都是陽氣在主導的過程。寒涼會使血液瘀滯,克制會使氣血受損,血液瘀滯、氣血受損,毒氣就會趁虛而入,這就是痘瘡陷塌的原因。比喻來說,豬脬想要脹滿,就必須以氣充之,如果散掉它的氣,就會立即塌陷。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一目了然。

痘瘡從開始到結束,都依靠氣血,只要氣血充足,就能順利發作並結痂。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

痘之欲出,陽氣蒸騰,小兒發熱,正是痘欲見苗,斯時氣虛者,宜服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宜服荊防地黃湯;兼寒者,宜服大溫中飲,或大補元煎。察其體氣之虛實,酌而用之,所謂培補氣血、疏通經絡,無不立奏全功。時師不明此理,定言用補太早,則補住毒氣,乃愚陋之見也。

不知補中即所以托毒,灌根即所以發苗,萬無補住之理。且有散藥在內,此實先哲治痘之心傳,高明者必以為然,淺學者何能窺其萬一。要知治痘之法,總不外乎虛寒實熱四字,何者為虛寒?凡小兒向日氣體薄弱,面色青黃,唇淡畏寒,大便溏而不結,小便清白,飲食減少,或不甚消化等症。知腹中火少,出痘時必難灌漿,亦難結痂,氣血不足之故,是名虛寒。

白話文:

痘疹欲出之時,如何辨證施治

痘疹將要發出時,體內陽氣蒸騰,小兒發熱,正是痘疹將要顯露苗頭的徵兆。此時,氣虛者,宜服用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宜服用荊防地黃湯;兼有寒症者,宜服用大溫中飲,或大補元煎。應根據患者體質的虛實,斟酌用藥,所謂培補氣血、疏通經絡,皆能立竿見影。

有些醫師不明此理,一味認為過早使用補藥,會導致毒氣積聚,這種觀點實在愚昧。他們不知道補中正是為了托毒,灌根正是為了讓痘苗發出,根本不存在補住毒氣的道理。而且這些補藥中都含有散藥成分,這正是先賢治療痘疹的精髓,高明者必能理解此中奧妙,淺學者則無法窺其堂奧。

要知道治療痘疹的方法,總歸離不開虛寒實熱四字。什麼是虛寒?凡是體質虛弱的小兒,向日氣體薄弱,面色青黃,唇色淡白畏寒,大便稀溏不結實,小便清澈,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等症,都屬於虛寒。這類孩子腹中火氣不足,出痘時容易灌漿難結痂,都是氣血不足所致,這就是虛寒。

速宜培補元陽,以防變症也,何者為實熱?或小兒氣體壯實,飲食易消,出痘時大便結而燥,小便赤而臊,口鼻中出氣如火,惡熱喜涼等症,是名實熱,察明果是內熱,方可暫行清解,荊防地黃湯用生地加大黃,一二劑而火退矣。然不可以虛火誤認為實火,察虛火、實火之法,全憑大小便為主。

小便清白,大使不燥,身雖大熱,乃是中宮有寒,火無所依,浮而在外。誤服寒涼,亦有此症。不得以身熱便認為實火。虛火者,十中八九,實火者,數十中之一二耳。

痘有四宜

一宜補氣:真陽充足,方能送毒出外以成痘。倘痘頂不起等症,皆元氣不足之故,宜服黨參、白朮、黃耆、甘草之類以補之。

白話文:

應該要趕快補充元氣,以預防病情變化。什麼是實熱呢?例如小孩體質強壯,容易消化食物,長痘時大便乾燥,小便顏色深且有異味,口鼻呼出的氣息像火一樣,怕熱喜涼等等症狀,這就是實熱。要先確認是不是內熱,才能暫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比如荊防地黃湯加入生地黃和大黃,一兩劑就能退熱。但是不能把虛火誤認為實火,判斷虛火和實火的關鍵在於大小便。

如果小便清澈,大便不乾燥,雖然身體發熱,但這是因為中焦虛寒,火氣無處依附,浮在體表。如果誤服寒涼藥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能因為身體發熱就認為是實火。虛火的情況佔大多數,實火的情況很少。

痘瘡的治療有四個重點:

第一,要補氣:身體的真陽氣充足,才能將毒素排出體外形成痘疹。如果痘疹長不出來,就是元氣不足,應該服用黨參、白朮、黃耆、甘草等補氣藥物。

二宜補血:真陰充盛,方能隨氣到苗以成漿。空殼無膿等症,皆陰血不足之故,宜於補氣藥中加熟地、當歸、丹參、川芎之類以補之。

三宜補脾腎:脾土壯健,氣血自充。飲食減少,口淡無味等症,皆脾土虛弱之故。須脾腎雙補,即於前氣血藥中,加枸札、故紙、附子、肉桂等藥,痘瘡自無陷塌、泄瀉之患。經云:虛則補其母,此之謂也。

四宜察虛實:小兒飲食有味,二便如常,不服藥最為穩當。設或灌漿不滿,燒漿不幹等症,必察其氣分,血分,何處虧虛,照症調補。不可妄用涼藥,必口鼻臭,尿臊便結,有實火可據者,方可暫行清解。

白話文:

兩種情況適合補血:真陰充足,才能隨著氣血到達身體表面形成津液。如果出現空殼無膿等症狀,都是因為陰血不足,應該在補氣藥物中加入熟地、當歸、丹參、川芎等藥物來補血。

三種情況適合補脾腎:脾土強健,氣血自然充盈。如果出現飲食減少、口淡無味等症狀,都是因為脾土虛弱。必須同時補脾腎,就是在之前的補氣血藥物中,加入枸杞、山藥、附子、肉桂等藥物,痘瘡就不會出現陷塌、泄瀉的症狀。古書中說:「虛則補其母」,就是這個道理。

四種情況需要觀察虛實:如果小孩飲食有味、大小便正常,不服用藥物最為穩妥。如果出現灌漿不滿、燒漿不幹等症狀,必須觀察其氣分、血分,哪一方面虛弱,根據症狀進行調補。不可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必須出現口鼻臭、尿臊便結、有實火症狀的情況,才能暫時進行清解。

痘有四忌

一忌清熱敗毒:胎中陰毒必賴陽氣托送,方能發出,陽氣被清,陰毒內歸,痘之塌陷,實由於此。是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非有實火者,萬不可用。

二忌克伐氣血:氣血充暢,痘易成功;克削下咽,中氣虧而毒乘虛深入,泄瀉、塌陷諸症作矣。是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在所必禁者也。

三忌妄投醫藥:小孩出痘,延醫診治,求其有益也。豈知近代醫師,不分虛實,總是涼藥。毒輕者幾死,毒重者不生,是以不如不服藥乎!余曰:若純用涼藥以治險症,但見治斃,未見治愈也。客猛然省悟而去。

白話文:

【四項痘疹禁忌】

一、忌用清熱解毒藥物:胎中藏有的陰毒,必須仰仗陽氣的運送,才能發出。若陽氣被清熱藥物耗散,陰毒反而會回歸體內,導致痘疹凹陷。因此,如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物,除非患者確實有實火,否則絕不可隨便使用。

二、忌用傷氣傷血藥物:氣血流通暢順,痘疹較易痊癒;若過度消減傷害,使得中氣虛弱,毒邪趁機深入,便會引發洩瀉、凹陷等症狀。因此,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物,是絕對禁止使用的。

三、忌亂投醫藥:小孩出現痘疹時,請醫診治,本意在於尋求幫助。然而,現今許多醫生不分虛實,總愛開涼藥。對於毒力輕微的患者可能致死,毒力嚴重的患者也可能無法存活,因此,不如不服用藥物。我說:若單純使用涼藥來治療危急病情,只見到病死者眾多,卻很少見到真正治好的情況。外人頓然醒悟,離去。

以上就是中醫對於痘疹治療的四項禁忌。

四忌吞服醫家小丸:近代痘師所帶小丸,總是巴豆丸,彼以為痘是胎毒,巴豆下行自必可以瀉去之,豈知中虛下陷,性命休矣。小丸數粒,斷非溫補氣血之藥,即抱龍、牛黃等丸,亦與痘症大有妨礙,是以最不可誤服。親友處受此害者甚多,目擊心傷,故特表而出之耳!至於前人所制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逼毒外出,旋即收陷,皆非正理,何曾見其治愈一人,斷不可用。

發熱

痘者,胎中之陰毒也,必賴陽氣以成之。小兒出痘大約發熱三日,肌肉鬆透,然後能見點苗齊:熱退乃真陽內伏,交會於陰;復發熱三日,是運水到苗以成清漿,漿足熱退。及至養漿,真陽外出,發熱三日,化毒以成膿,膿成熱退而陽伏;毒既化膿,又必發熱蒸乾方能結痂;癡落後真陽外出,蒸化斑點,謂之燒斑。倘有黑斑,乃是火衰,並非因吃鹽、醬之故。

白話文:

四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吞服醫生的小丸子:近來治療天花的醫生所帶的小丸子,幾乎都是巴豆丸。他們認為天花是胎毒,巴豆可以瀉下,一定可以排出毒素。殊不知,患者體內虛弱,藥力會導致氣血下降,性命堪憂。小丸子只有幾顆,絕非溫補氣血的藥物,即使是抱龍丸、牛黃丸等,對天花症狀也十分不利,所以最不能誤服。我親眼目睹許多親朋好友因為服用了這些藥丸而受害,心中十分痛心,所以特意寫下這些警示。至於前人所製的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的藥物,雖然能逼毒外出,但很快又會收縮回去,這都不是正道,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被治癒,絕對不能使用。

發熱

天花是胎中陰毒,必須依靠陽氣才能發病。孩子出天花一般會發熱三天,肌肉鬆弛,然後才能看到痘疹。熱退後,真陽之氣隱藏在體內,與陰氣相交;再次發熱三天,是水氣輸送到痘疹,形成清漿,漿液充足後熱退。接著進入養漿階段,真陽之氣外出,發熱三天,化解毒素形成膿液,膿液形成後熱退,陽氣隱伏;毒素化膿後,還必須發熱蒸乾,才能結痂;痂脫落後,真陽之氣外出,蒸化斑點,稱為燒斑。如果有黑斑,那是陽氣衰退的表現,並不是因為吃了鹽、醬造成的。

所謂痘稟於陰而成於陽也。如此治痘之法,始終當以補氣血、扶陽氣為第一義,用藥以溫補少加發散為首務。否則氣不足則痘頂不起,火不足則漿水不稠,且恐厥逆腹痛陰寒起而壞症作矣。

或問曰:痘宜溫補,此理其明,若兼發散,豈不傷氣?不知純用散藥,汗多則傷氣,少加發散藥於溫補藥中,則血脈疏通,痘瘡易出,無壅滯之患,受解散之功。所以古方補中益氣湯內有升麻、柴胡;大溫中飲內有麻黃。溫中補氣,尚用散藥,可見古人用心之妙。痘之初出,是斷不可減去散藥者也。

白話文:

痘瘡的形成,源於體內陰氣,最終表現在陽氣上。因此治療痘瘡的首要原則,始終要以補氣血、扶陽氣為主,用藥方面以溫補為主,輔以少量的發散藥物。否則,氣虛則痘疹無法正常長出,火虛則痘漿稀薄,還可能導致厥逆腹痛、陰寒內侵,導致病情惡化。

有人可能會問:痘瘡宜溫補,道理很明白,但為何還要兼用發散藥呢?難道不會傷氣嗎?其實純用散藥,出汗過多確實會傷氣,但將少量的發散藥加入溫補藥中,則可以疏通血脈,讓痘疹更容易長出,避免壅滯,也能達到發散之功。古方補中益氣湯中就有升麻、柴胡,大溫中飲中也有麻黃,溫補氣血的同时也加入了散藥,可见古人用藥之精妙。痘瘡初發時,更不可减去散药。

或又問曰:痘宜溫補兼散,此理已明。後開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此二方重用附、桂,並無散藥,兼用龍骨、粟殼收澀之藥,其義何取?不知溫補兼散,乃治尋常痘瘡之法。更有一種小兒發熱一二日即遍身出痘,古書無方,時師袖手。此乃陰毒太重,陽氣太虛,陰毒一發,陽氣已消,故瀉痢不止,瀉出之物作青黑色肝氣所化,胃氣將竭之兆。

速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二方,大劑連進,可以扶元陽,可以消陰毒,操起死回生之功,有鬼神莫測之妙。二方合煎,名返魂丹,治痘收效,指不勝屈。

白話文:

有人問道,痘瘡應該溫補兼散,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為何後來要用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這兩個方子都大量使用附子、桂枝,卻沒有散藥,反而用了龍骨、粟殼等收斂的藥物?其實溫補兼散只是治療普通痘瘡的方法。還有一種小兒發熱一兩天就全身出痘,古書上沒有記載治療方法,醫生們束手無策。這是因為孩子體內陰毒太重,陽氣太虛,陰毒發作後,陽氣就消散了,所以會一直拉肚子,拉出來的糞便呈青黑色,是肝氣轉化而成的,這預示着胃氣將要枯竭。

必須馬上服用大補元煎和六味回陽飲,大量服用,可以扶持元陽,消滅陰毒,就像起死回生一樣神奇。這兩個方子合在一起煎煮,叫做返魂丹,治療痘瘡的效果非常顯著。

至於清火解毒涼藥,必察明果有實火者,方可暫用。若誤用於齊苗時,則水不能升而頂陷;若誤用於養漿時,則漿不能稠而癢塌。癢塌者,真火衰也。明者當前,速宜參、熟,並用附、桂同煎,脾腎雙補,大劑疊進,尚可挽回。否則寒戰咬牙,吐瀉交作,不可為矣。至於身涼而膿不幹,痂落而斑不化,及痘後發毒,皆因誤服生地、銀花、澤瀉、連翹等涼藥之故,不可不知熱有邪正,必當體察。

正熱者,陽氣蒸騰,自內達外,喜露頭面,不惡寒,時熱時止;兼有小汗,手足溫和,飲食有味,二便如常,所謂內外無邪,不必服藥。邪熱者,偶受風寒,頭痛惡寒,四肢冷而無汗,荊防地黃湯內加肉桂一錢,一二劑儘可解散表邪而愈。古人云:熱不可盡除。真格言也。

白話文:

至於清熱解毒的涼藥,必須確定患者確實有實火,才能暫時使用。如果錯誤地用在氣血生長旺盛的時期,就會導致氣血不能上升而導致頭頂下陷;如果錯誤地用在精華液生成的時候,就會導致精華液不能濃稠而導致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就代表真火衰退了。明智的人應該當機立斷,立刻使用人參和熟地,同時用附子、肉桂一起煎煮,補益脾腎,大量服用,或許還能挽回。否則就會出現寒戰、牙齒打顫、嘔吐和腹瀉交替出現,就無法挽救了。

至於身體發涼但膿液不乾,痂皮脫落但斑點不消,以及出痘後再發毒,都是因為誤服生地、金銀花、澤瀉、連翹等涼藥造成的,不可不知熱邪有正邪之分,必須仔細觀察。

真正的熱症,是陽氣蒸騰,從內而外,喜歡露頭露臉,不畏寒冷,時熱時止;同時伴有少量汗出,手腳溫暖,飲食有味,大小便正常,這叫做內外無邪,不必服用藥物。邪熱,指的是偶爾受風寒,頭痛怕冷,四肢冰冷而無汗,可以用荊防地黃湯加入肉桂一錢,一兩劑就可以散發表邪而痊癒。古人說:「熱不可盡除。」真是至理名言。

形色

痘以飽滿為形,紅活為色。頂陷不起是氣虛,色不鮮明是血虛,宜培補氣血為主。真陽虛者,乃無紅暈,甚至通身皆白,身涼不溫,宜大補元煎陽回身溫,轉白為紅矣。又有一種遍身血泡者,此非血多,乃氣少不能統血,故血妄行,急當大補元煎,陽氣充滿,血泡變白而成功矣。庸醫不明此理,謬言血熱,誤用寒涼,變症日增,形與色,外象也。

必要飲食有味,二便如常,知其無內病,可以不服藥。若二便不調,飲食不下,煩躁悶亂,夜中不寧,形色雖好,亦甚可憂。必當察其病情何如,小心用藥挽回方妙。形色不佳,多半是氣體虛寒,手足厥冷,頭重神疲,便清泄瀉等症。必當大補元煎兼用附桂;若泄瀉不止,並當添入龍骨、粟殼等藥以收澀之,方可回生。

白話文:

形色

痘痘以飽滿為形,紅潤光澤為色。如果痘痘頂部凹陷,無法隆起,說明是氣虛,如果顏色不鮮明,說明是血虛,治療應以培補氣血為主。真陽虛的人,痘痘沒有紅暈,甚至全身發白,身體冰冷,應服用大補元煎,回陽溫身,轉白為紅。還有一種全身長滿血泡的情況,這不是血多,而是氣虛不足以統攝血液,導致血液妄行,應該立即服用大補元煎,補足陽氣,血泡就會變白而痊癒。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是血熱,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病情日益加重,形色只是外在表現。

必要時飲食要有味道,大小便正常,知道沒有內病,就可以不服用藥物。如果大小便失調,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夜裡睡不安穩,即使形色很好,也十分令人擔憂。一定要仔細觀察病情,小心用藥才能挽回,這是妙方。形色不好,大多是氣虛寒症,表現為手腳冰涼,頭昏乏力,大便清稀等症狀。一定要服用大補元煎,並同時使用附子、桂枝;如果腹瀉不止,還要加入龍骨、粟殼等收澀藥物,才能恢復健康。

痘以紅為貴,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紅圈緊附痘根,最為佳兆;噀紅者,痘根血色隱隱散漫,亦氣不收之故,速宜大補氣血;鋪紅者,一片平鋪,無痘之處亦紅,所謂地界不分。若兼不惡寒,口臭而渴,小便臊而短,大便燥而結,內熱有據,宜白虎地黃湯以利之,熱退身涼即宜平補,不可多劑。又有一種錫光痘,身涼不溫,色白不紅,此乃陽虛陰象也。

宜大補氣血,附、桂同施,氣足陽回,痘根紅而漿稠痂結矣。又有一種根無紅盤,頂含黑水者,乃陽氣大虛,陰氣凝結,亦宜大補元煎兼用桂、附,黑水化而為膿矣。

白話文:

麻疹以發紅為好,依紅色的型態可分為圈紅、噀紅、鋪紅。圈紅,就是一圈紅色的環緊緊圍繞著痘根,是最吉利的徵兆;噀紅,就是痘根的血色隱隱約約地散開,表示氣血不足,需要趕緊大補氣血;鋪紅,就是一片平鋪,連沒有痘的地方也泛紅,也就是所謂的地界不分。如果病人同時沒有惡寒,口臭卻很渴,小便臊味短少,大便乾硬難解,這是內熱的表現,適合用白虎地黃湯來幫助排熱,熱退涼身後就可以改用平補,不可服用過多劑量。

還有一種叫錫光痘的,身體冰冷沒有溫熱感,顏色白而不紅,這是陽氣虛弱陰氣盛的表現。需要大補氣血,同時使用附子、桂枝,補足氣血讓陽氣回升,痘根就會變紅,痘漿濃稠,結痂脫落。還有一種痘根沒有紅色環,頂端含著黑色水,這是陽氣極度虛弱,陰氣凝結的表現,也需要大補元氣,同時使用桂枝、附子,黑色水就會化為膿液。

痘有五泡,曰水泡、膿泡,灰泡、紫泡、血泡;痘有五陷,曰白陷、灰陷、血陷、紫陷、黑陷。水泡者,皮薄而明,經言氣熱生水,要知清漿皆水,何以不成膿?火少故也。必當薑、桂、附子等藥大劑陡進,水必成膿,若誤用涼藥作瀉後,轉為白陷。膿泡失治則破流膿水,灰泡失治轉為灰陷,二症亦宜參、熟、附、桂,大劑多進。

若有小顆粒發出,謂之子救母生,意在焉。血泡者,乃氣虛,非血熱亦宜大補元陽,否則變為血陷。紫泡者,其症有二:紫中帶青者,亦因氣虛不能攝血,陰血凝結而成,其人必身倦惡寒,舌苔白,飲食不多,大小便清白,速宜大補元陽,否則變為紫陷。又有一種紫黑焦枯者,乃純陽無陰之症。

白話文:

痘瘡有五種不同的泡,分別是水泡、膿泡、灰泡、紫泡和血泡;痘瘡也有五種不同的陷,分別是白陷、灰陷、血陷、紫陷和黑陷。水泡的皮膚薄而透明,古人說氣熱生水,水泡裡的清漿其實就是水,為什麼不能化膿?因為火氣不足。必須用生薑、桂枝、附子等藥物大量服用,才能使水泡化膿,如果錯誤地使用涼性藥物或瀉藥,則會轉變成白陷。膿泡如果不治療就會破裂流膿,灰泡如果不治療就會轉變成灰陷,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用參、熟地、附子、桂枝等藥物,大量服用。

如果出現了一些小顆粒,稱為子救母生,意思是這些小顆粒會幫助痘瘡痊癒。血泡是氣虛所致,不是血熱,也應該大補元陽,否則會變成血陷。紫泡的情況有兩種:紫中帶青的,也是因為氣虛無法攝血,陰血凝結而成,這種人通常會身體倦怠、怕冷、舌苔白、食慾不振、大小便清白,需要快速大補元陽,否則會變成紫陷。還有一種紫黑焦枯的,這是純陽無陰的症狀。

其人必口乾惡熱,小便短,大便結,此實火也,宜清涼解毒。白虎地黃湯酌和大黃以行之。但得線漿尚可望生,失治轉為黑陷。又有一種小兒因服涼藥,腹中作痛,嘔吐瀉痢,將成慢驚,頭面大熱,唇焦舌黑,亦似實火,此乃火不歸元之故。實火者,二便臊結;虛火者,瀉利不止,全在細心體察,方得其真。

經云: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實者責之,虛者責之。蓋言萬病皆當體察寒熱虛實,醫治痘症可概云。實火肆用苦寒克削,以斃人性命耶!

起脹

痘至開盤,頭面腮頰亦腫,謂之起脹;至膿成漿足痘回而脹消,謂之收脹。蓋緣毒氣由內達外,此時尚在肌膚之間,故腮頰亦隨之而腫,迨至膿成漿足,毒氣盡化為膿而脹自消,亦必脾胃強健方能如此。若當起脹而不起脹,乃由元氣內虛不能送毒出外之故,宜用大補氣血之藥,少加發散。

白話文:

這個人一定會口乾舌燥、發熱,小便量少,大便乾燥,這就是實火,應該用清涼解毒的藥物治療。可以用白虎地黃湯,加入大黃來幫助排泄。如果還能看到一點點白漿,就還有希望活下來;如果錯過治療時機,就會變成黑陷,就無救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孩因為服用涼藥,肚子痛、嘔吐、腹瀉,快要變成慢驚,頭臉發熱,嘴唇乾裂,舌頭發黑,看起來也像實火,但這是因為火氣不能歸位造成的。實火的人,大小便都很乾燥;虛火的人,腹瀉不止。要仔細觀察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

古書上說:「有的人需要治療,沒有的人也需要治療,實證的要責備,虛證的也要責備。」意思是說,所有疾病都應該仔細觀察寒熱虛實,治療痘症也是如此。如果病人是實火,就胡亂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克制,那豈不是要置人於死地嗎?

起脹

痘疹長出來後,頭臉、腮頰都腫起來,叫做起脹;等到化膿形成白漿,痘疹退了,腫脹也消退,叫做收脹。這是因為毒氣由內而外,此時毒氣還停留在皮膚之間,所以腮頰也跟著腫起來。等到化膿形成白漿,毒氣全部化為膿液,腫脹自然消退。這也需要脾胃強健才能做到。如果應該起脹卻沒有起脹,就是因為元氣不足,不能把毒氣送出體外,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物,再稍微加入一些發散的藥物。

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同服之,盤自開而脹自起。若痘未開盤而頭面先腫,乃元氣大虛,此乃虛腫,非起脹也,其痘必不能起脹,亦宜大補元氣,腫自消而脹自起。又有痘已回而腫不消,乃元氣大虛不能攝毒,餘毒留於肌肉之間,不能盡化為膿所致,亦宜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餘毒盡化而脹消矣。痘書云:痘出稠密封眼者有救,不封眼者無救,此言不確。

起脹者有救,不起脹無救,此言甚確。封眼者眼弦多痘,胭脂水塗之,仍可以不封眼;起脹者乃元氣大虛,何以送毒外出?必當大補元煎,附子、肉桂大劑多進,脹起而毒化,一定之理也。

養漿

白話文:

大補元煎和大溫中飲一起服用,痘疹就會自然地冒出並鼓起來。如果痘疹還沒冒出,頭面就先腫了,說明元氣太虛弱,這是虛腫,不是真正的痘疹發脹,這種情況下痘疹是不會發脹的,也需要大補元氣,腫脹就會自己消退,然後痘疹就會鼓起來。還有一些情況是痘疹已經退了,但腫脹沒有消退,這也是因為元氣太虛弱,無法把毒素吸進去,殘餘的毒素留在肌肉里,無法完全化成膿,也需要大補元煎和大溫中飲交替服用,這樣殘餘毒素才能完全化掉,腫脹也就能消退。痘疹書上說,痘疹長得很密,把眼睛都封住的,還有救;而沒有封住眼睛的,就沒有救了,這種說法不準確。

真正有救的是能鼓起來的痘疹,鼓不起來的痘疹就沒有救了,這句話很正確。封住眼睛是因為眼皮上長了很多痘疹,可以用胭脂水塗抹,這樣就能讓眼睛不封住;而痘疹能鼓起來,說明元氣太虛弱,怎麼可能把毒素送出去?一定要服用大補元煎,大量服用附子、肉桂,讓痘疹鼓起來,毒素才能化解,這是必然的道理。

痘之緊要,全在養漿,漿成則毒化,漿不成,痘斯壞矣。自發熱、見點、齊苗、灌漿,無非為養漿而設。若顆粒稀疏,根盤紅潤,精神爽健,二便如常,乃上等痘也,可以不藥。倘形色平常,全憑用藥助其氣血,以養其漿。最怕者無熱,全仗真陽充足,出而用事,方能化毒成膿,設陽氣不足,何以蒸化其毒?宜大補陽氣,實為上策,緊防泄瀉,瀉則中虛,陽氣一虧,毒必內陷,定當預為提防。補其陽氣,助其脾胃,漿干痂結而成功矣。

煎藥方無非補中益氣湯、大補元煎之類,相同服之,萬一失一。而世之面麻者,皆因不明是理,養漿時被庸醫誤用消伐之藥,中氣下虧所致。若於養漿時大劑溫補,氣血充足,落痂後斷無面麻之患。又有一種小兒痘後滿面潰爛,名曰虛陽貫頂,又曰發疽,經年不愈。此乃出痘時誤眼涼藥,胃中受寒,陽無所依,上衝頭頂,譬之火爐中以水潑之,則熱氣必上衝,此理無二,速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引火歸元,旬日可愈。

白話文:

天花最重要的是養成痘漿,痘漿形成,毒素就能化解;痘漿不成,天花就會惡化。從發熱、出疹、齊苗、灌漿,這些過程都是為了養成痘漿。如果痘疹稀疏、根盤紅潤、精神良好、大小便正常,就是上等天花,可以不用藥。如果情況一般,就需要用藥來幫助氣血,以養成痘漿。最怕的是沒有發熱,這時要依靠充足的陽氣,才能將毒素化解成膿。如果陽氣不足,怎麼能蒸化毒素呢?就應該大力補益陽氣,這是最好的方法,並要小心預防腹瀉,腹瀉會導致中氣虛弱,陽氣一旦虧損,毒素就會內陷,一定要小心防範。補益陽氣、幫助脾胃,讓痘漿乾燥結痂,天花就能痊癒。

煎藥方子通常是補中益氣湯、大補元煎之類,只要服用這些藥方,就沒有問題。而有些人長了麻臉,都是因為不懂得養成痘漿的道理,在養漿的時候被庸醫誤用了清熱瀉火的藥物,導致中氣虛弱。如果在養漿的時候大量溫補,氣血充足,天花痊癒後就不會長麻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小兒出天花後滿臉潰爛,叫做虛陽貫頂,也叫做發疽,會持續多年不癒。這是因為出天花時錯誤地使用了寒涼藥物,導致胃寒,陽氣無所依附,上衝頭頂,就像在火爐中潑水,熱氣就會向上衝,道理是一樣的。應該及時服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交替服用,引火歸元,十天左右就能痊癒。

收結

收者,漿回而脹收也;結者,膿干而痂結也。收結如法,其成功矣。倘漿回而腫不消,膿成而痂不結,亦是真陽不足,身無熱不能幹漿化毒之故。膿漿充足必賴陽氣熏蒸,方能結痂。陽氣二字,豈非痘症始終必需之至寶?設此時氣體虛弱,不能結痂,必相其虛實,無非培補氣血,無不立見奇功。

又有一種漿不能幹而生蛆,謂之蛆痘,總由陽氣不足之故,俱宜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膿自干而蛆自化,痂結而愈。

痘毒

痘本胎毒,自內達外,若出痘時盡化為膿,痘後無餘毒矣。當其初,總宜培補元陽,兼用散藥,毒氣方能盡出化而為膿。時師用黃芩、連翹、澤瀉等藥,在彼以為涼藥可以解毒,豈知痘乃胎中陰毒,得陽氣則行,得涼藥則滯,毒氣因涼藥留滯於肌肉之內,痘後所以發為大疽,名之曰痘毒。

白話文:

收結

「收」指的是膿漿回流,腫脹消退;「結」指的是膿液乾燥,結痂癒合。收結得法,痘症便能痊癒。如果膿漿回流,腫脹卻不消退,膿液形成,卻不結痂,這是因為真陽不足,身體沒有熱氣無法乾燥膿漿,化解毒素。膿漿充足,必須依靠陽氣熏蒸,才能結痂。陽氣二字,難道不是痘症始終必需的至寶嗎?如果此時體虛,無法結痂,就必須根據虛實情況,以補益氣血為要,必能立竿見影。

還有一種情況,膿漿無法乾燥,反而生出蛆蟲,稱為「蛆痘」,也是因為陽氣不足。這時應該服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交替服用,膿液自然會乾燥,蛆蟲自然會化解,結痂後便能痊癒。

痘毒

痘瘡本是胎毒,從內部傳到外部。如果出痘時能完全化為膿液,痘後便不會留下餘毒。在初期,必須補益元陽,同時配合散藥,毒氣才能完全排出,化為膿液。有些醫生使用黃芩、連翹、澤瀉等藥,認為這些涼藥可以解毒,殊不知痘瘡是胎中陰毒,必須借助陽氣才能排出,遇到涼藥就會滯留,毒氣因涼藥滯留於肌肉中,痘後容易發作大疽,稱為「痘毒」。

皮色不變者居多,宜大溫中飲數劑全愈;其色紅白相兼,半陽半陰症也,荊防地黃湯與大溫中飲相間服之,數日亦愈。倘已潰爛,亦以荊防地黃湯與大溫中飲相兼服之,計日可愈。荊防解其凝結,薑桂散其寒涼,所以可愈。倘時醫見之,不分陰陽,統言火毒,仍用生地、連翹、銀花等藥,以致堅腫不消,潰爛不斂,清膿淋漓,久而下愈,漸至泄瀉不食,脾胃一敗,不斃鮮矣。若紅而帶紫者,乃陽症也,方可以荊防地黃湯愈之,大便結者下之。

然陰症多,陽症少,痘後並未見有陽症之毒也。

麻疹

經云:疹秉於陽而成於陰,謂養血滋陰。蓋養陰即所以濟陽,疹科諸書俱用寒涼,斃人多矣。疹之將出,必發熱五日方能見點,宜慎風寒,切戒豬油,葷腥等物,宜服當歸三錢,荊芥、防風、白芍、生草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倘眼紅口渴,二便秘結,或可少佐清涼;若氣體素虛,即宜於痘症藥方中求方治之。

白話文:

大部分患者的皮膚顏色不會改變,可以用溫熱的藥方服用幾劑就能痊癒。如果皮膚顏色是紅白相間,則屬於半陽半陰的症狀,可以用荊防地黃湯和溫熱藥方交替服用,幾天也能治好。即使已經潰爛,也可以用這兩種藥方交替服用,幾天就能痊癒。荊防可以解開凝結的毒素,薑桂散可以驅散寒涼,所以能治癒。如果遇到不懂醫術的人,不分陰陽,一味說是火毒,就用生地、連翹、銀花等藥,就會導致腫塊不消,潰爛不癒合,膿液不斷流出,拖延很久才痊癒,甚至會導致腹瀉、食慾不振,脾胃功能衰竭,最終難以倖免。如果皮膚顏色是紅色帶紫色,屬於陽症,可以用荊防地黃湯治療,如果大便乾燥就需要服用瀉藥。

不過陰症患者很多,陽症患者很少,在麻疹患者中,還沒見過有陽症的毒性。

麻疹

古書記載:「疹病依陽氣而發,以陰氣為本」,意思是說要滋養血液、滋陰。因為滋陰就是補陽,所以很多麻疹書都用寒涼藥物,導致很多患者死亡。麻疹要發出來,必須發熱五天才會出現疹點,所以要小心風寒,避免吃豬油、葷腥等食物,可以服用當歸三錢、荊芥、防風、白芍、生草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如果眼睛紅、口渴、大便秘結,可以少量服用清涼藥物;如果體質虛弱,就應該參考痘症藥方來治療。

多有鼻中出血,又兼作瀉,醫師定雲實熱,不知委系虛寒,速用士磚燒熱熨臍,兼服溫散之劑。若肆用涼藥,逼火上衝,必致喉痛、不食、嘔惡、慢驚等症作矣。斯時速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方可挽回。世之庸醫,終身不醒,可嘆可悲。

痘症藥方

補中益氣湯,此乃補氣散毒。氣虛者初出痘時服三四劑,痘易起發。痘頂陷者,亦宜服之。

黨參(三錢),黃耆(二錢),白朮(錢半),炙草(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加姜煎。可與荊防地黃湯相間服之。

白話文:

很多人鼻子流血,還伴隨腹瀉,醫生就判定是熱症,卻沒意識到可能是虛寒導致的。應該用熱磚熨臍,同時服用溫散的藥物。如果亂用寒涼藥,就會逼火上衝,導致喉嚨痛、食慾不振、嘔吐、驚厥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必須立刻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才能挽回。世上的庸醫,一生都看不清病症,實在令人惋惜。

補中益氣湯,是用來補氣散毒的。氣虛的人,出痘初期服用三到四劑,可以幫助痘疹更容易冒出來。痘頂凹陷的,也適合服用。

藥方:黨參三錢,黃耆二錢,白朮一錢半,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加薑煎服,可以與荊防地黃湯交替服用。

荊防地黃湯,此方補血散毒。血虛者初出痘時服三四劑,痘易灌漿。與前後各方相間服,無所不可。

荊芥(一錢),熟地(四錢),山藥(二錢),丹皮,防風,雲苓,山萸,生草(各一錢)

加生薑三大片為引,加黃酒,並沖服。

大溫中飲,此方補氣血、散寒邪、提痘漿、散痘毒。凡痘頂不起,空殼無膿,嘔吐泄瀉,脾胃不開,痘色不紅,將欲塌陷,速宜煎服。並與大補元煎相間大劑連進,溫中散寒,立時起發,功難盡述。

熟地(五錢),白朮,黨參(各三錢),山藥,黃耆,炙草,柴胡(各二錢),麻黃,肉桂,炮姜(各一錢)

白話文:

「荊防地黃湯」可以補血散毒,血虛的人在剛出痘時喝三四劑,痘疹容易灌漿。與其他藥方交替服用,也沒有問題。藥方包括:荊芥一錢,熟地四錢,山藥二錢,丹皮、防風、雲苓、山萸、生草各一錢。加生薑三大片引藥,用黃酒沖服。

「大溫中飲」則可以補氣血、散寒邪、提痘漿、散痘毒。凡是痘疹頂端不隆起,空殼無膿,伴隨嘔吐腹瀉,脾胃不開,痘疹顏色不紅,將要塌陷的症狀,應立即煎服此方。同時與大補元煎交替服用,大劑量連續服用,溫中散寒,可使痘疹迅速發起,效果難以言喻。藥方包括:熟地五錢,白朮、黨參各三錢,山藥、黃耆、炙草、柴胡各二錢,麻黃、肉桂、炮姜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灶心土水煎濃,用夏布擰出藥汁,少加黃酒,多次灌之,不可減去麻黃。汗多者減之。

大補元煎,此方大補氣血。專治痘症,誤服涼藥,嘔吐泄瀉,痘不起發,危在旦夕。速宜大劑連進,不可減去附子,與六味回陽飲相間服之,立見奇功,有鬼神莫測之妙。倘二三劑後泄瀉不止,酌加附子,更加龍骨、粟殼各一錢;倘泄瀉全止,減去附子;若附太多則小便閉塞。

熟地(五錢),黨參,白朮(各三錢),山藥,杜仲,棗仁,枸杞,炙草,故紙,肉桂(各二錢),萸肉,附子(各一錢)

加生薑三大片,好胡桃仁三個,打碎為引。痘後減去附子,只用肉桂數分,調理數劑,計日可復元。

白話文:

將生薑切成三片,用灶心土水煎煮成濃湯,用夏布把藥汁擠出來,再加入少許黃酒,多次灌給病人喝,麻黃不可減少。如果病人出汗太多,則可以減少麻黃的用量。

大補元煎,這個方子可以大補氣血,專門治療痘症,誤服涼藥導致的嘔吐腹瀉,痘疹不發,危在旦夕的情況。需要迅速服用大劑量的藥物,不可減少附子的用量,並且要與六味回陽飲交替服用,立竿見影,有不可思議的奇效。如果服用二三劑後腹瀉不止,可以酌情增加附子,再加入龍骨、粟殼各一錢;如果腹瀉完全停止,則可以減少附子的用量;如果附子用量太多,則會導致小便閉塞。

熟地五錢,黨參、白朮各三錢,山藥、杜仲、棗仁、枸杞、炙草、故紙、肉桂各二錢,萸肉、附子各一錢。

加入生薑三片,好胡桃仁三個,打碎後作為引子。痘症痊癒後,可以減少附子的用量,只用少許肉桂,調理幾劑藥,就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

六味回陽飲,此方大補元陽。專治小兒氣血本虛,痘瘡自塌,或誤服涼藥,嘔吐泄瀉,將成慢驚,危在頃刻。速宜服此方,倘有轉頭,即加入大補元煎之內,同煎累進,名返魂丹,真仙方也。

附子,炮姜,炙草(各一錢),肉桂(二錢),當歸,黨參(各三錢)

加胡椒末三分,灶心土水澄清煎藥,或減去附子,亦名六味回陽飲,以多進為妙。

白虎地黃湯,此方去實火,解邪熱,專治小兒出痘,發熱不退,口渴喜冷,痘瘡黑陷,小便赤臊,大便閉結,口鼻氣熱等症,酌加大黃以行為度。若二便清白,不喜飲冷,身雖大熱,乃是虛火,仍宜溫補,所謂甘溫退大熱,不可妄投此藥,此乃備而不可輕用方也。

白話文:

六味回陽飲是用来大补元阳的方子,专门治疗小儿气血虚弱,出痘后痘疹自行塌陷,或者误服寒凉药物导致呕吐腹泻,即将发生惊厥,危在旦夕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服用六味回阳饮,如果病情有所好转,就可以加入大补元煎一起煎煮,叫做返魂丹,是真正有效的仙方。

六味回阳饮的组成是:附子、炮姜、炙甘草(各一钱)、肉桂(二钱)、当归、党参(各三钱)。

可以加入胡椒末三分,用灶心土水澄清后煎药,也可以减少附子的用量,仍然叫做六味回阳饮,多服用效果更好。

白虎地黄汤则是用来清热解毒,专门治疗小儿出痘后发热不退,口渴喜饮冷水,痘疹黑陷,小便赤黄,大便不通,口鼻呼吸热气等症状,根据病情酌情加入大黄。如果孩子二便清白,不爱喝冷水,虽然身体发热,但其实是虚火,就应该用温补的药物,所谓“甘温退大热”,不可随便用这个方子。白虎地黄汤是备用方,不可轻易使用。

石膏,當歸(各三錢),生地,木通(各二錢),枳殼,生草,澤瀉(各一錢),大黃(錢半)

加燈心為引,熱退身涼宜以荊防地黃湯調理之。以上見《遂生編》。

謹據《遂生編》治驗載云甚多,專治痘科百發百中之良方也。謙於庚午臘底,有王姓侄將周歲,發熱四天見點,均白色不起。因伊兩子前月間天行痘發,相繼而殤,故大懼。聞予有妙方,親來叩請,予詢其形色情狀,囑伊服補中益氣湯及荊防地黃湯,相間服之三劑後,白色轉紅,飽滿漿足,至辛未人日,痂結全愈。

辨痘法,小孩發熱,五指梢及中指冷,是痘疹。中指熱是傷寒。

白話文:

石膏、當歸各三錢,生地、木通各二錢,枳殼、生草、澤瀉各一錢,大黃一錢半,加燈心引導藥效。退燒後身體涼爽,可用荊防地黃湯調理。以上方法出自《遂生編》。

《遂生編》記載許多用此方治癒的案例,專治麻疹,百發百中,是個好方子。庚午年臘月,王姓侄子滿周歲發燒四天,長出白色痘疹,不起。因為他兩個兒子前個月染上天行痘疹後相繼去世,所以非常害怕。聽說我有良方,親自來求醫。我詢問了他的狀況,囑咐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和荊防地黃湯,交替服用三劑後,白色痘疹轉為紅色,飽滿充盈,到辛未年人日,結痂痊癒。

辨別麻疹的方法:小孩發燒,五指尖和中指冰冷,是麻疹。中指發熱則是傷寒。

看耳法,耳後紅筋痘必輕,紫筋起處重沉沉,兼青帶黑尤難治,用藥精詳和得生。

認痘法,小而充實者名珍珠,痘大而飽滿者名大痘,四圍起而中陷者名茱萸痘,平扁而不起者名蒸餅痘。(古書所載逆症,今治愈甚多。是以各書內所云不治之症,概不入編)

免痘入眼,如未預防已入眼者,用真新象牙磨水點眼,其痘自退,或取黑狗耳上血一滴點眼內,其痘即除。

牛蒡子搗爛,貼囟門,則痘不入眼。如痘後初開眼有星翳,以臘脂泡水沸,一日三次,三日愈。遲治帶疾。

白話文:

看耳法

耳後出現紅色筋脈和痘疹,病症通常較輕;若出現紫色筋脈,則病情沉重;若兼有青色和黑色,則更難治療,需要精準用藥才能痊癒。

認痘法

痘疹小而飽滿者稱為珍珠痘;痘疹大而飽滿者稱為大痘;四周隆起而中間凹陷者稱為茱萸痘;平扁而不凸起者稱為蒸餅痘。

(古籍記載的許多疑難雜症,現今醫術已能治愈。因此,本書不收錄古籍中所言的“不治之症”)

免痘入眼

若未預防已出現痘疹入眼的情況,可用新鮮象牙磨成水滴入眼內,痘疹會自行消退。也可以取黑狗耳上的一滴血滴入眼內,痘疹也會消除。

將牛蒡子搗爛,貼在囟門,可以預防痘疹入眼。若痘疹消退後,眼睛剛開始開眼就出現星翳,可以用蜂蠟泡沸水,每日三次,三日即可痊癒。若延誤治療,則會留下後遺症。

冬月出痘,房中多置炭火,以除寒氣,使血氣和暢為妙。

暑月出痘,房中多置涼水,以收熱氣,心自清涼。

闢穢氣法,凡犯房事、經水、生產、穢氣,以大棗燒煙解之。犯五辛氣者,以生薑燒煙解之。被死屍氣及癘氣所犯者,以大黃、蒼朮燒煙解之。被酒氣犯者,以葛根、茵陳燒煙解之。若遇風雨時者,則燒蒼朮、楓樹葉解之。若血少而漿難之痘,則忌燒蒼朮,蓋恐愈燥而漿愈難耳。不可不知也。

痘漿不起,凡痘不起,或漿起復收。急取癲蛤蟆一個,將蛤蟆頭對住小兒之口(用綢將小兒眼遮住,免蛤蟆吐漿入眼),離二三寸遠,約一頓飯久放去;另換一個,仍向兒口對之;連換三次,其毒已被蛤蟆吸盡,即灌漿收功。此法起死回生之神效。

白話文:

冬天長痘痘時,在房間內放置大量木炭取暖,消除寒冷氣 氛,讓血液循環順暢爲最佳方法。 夏天長痘痘時,在房間裏放置涼水,吸收熱氣,保持 心情清涼。 避開惡臭氣味的方法:如果在性交、月經期間、生產 以及接觸到污穢物後感到不適,可以用紅棗燒煙來緩解 。 如果接觸到了辛辣食物的味道,則可以使用生薑 燒煙來緩解。 被屍體或者瘟疫的氣息感染的人則 可以使用黃連和蒼朮燃燒產生的煙霧進行治療。 接觸 到酒精氣息的人可以通過使用葛根和茵陳燃燒產生 的煙霧來進行治療。 在遇到風雨天氣的時候,則可 使用蒼朮和楓樹葉子燃燒所產生的煙霧來進行治療。 對於血液較少且漿液難以形成的痘痘來說,應該避免 使用 蒼朮,因爲這可能會導致皮膚更加乾燥,並使得漿液 更加難以形成。 這一點非常重要,請務必記住! 疹子不發疹的情況: 當出現疹子沒有發出疹 或是已經發出疹但又重新收縮回去的情況下,應立即找 來一隻癩蛤蟆並將它的頭部對準小孩的嘴巴 (使用絲綢 將小孩的眼睛蓋上以免蛤蜊的汁液進入眼睛),距離約兩 至三英吋遠,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再將其釋放出去; 再換另一隻蛤蜊繼續對著孩子的嘴,重複這個過程三次 ,這樣毒素就會被蛤蜊完全吸附掉並開始發揮功效。 此 方法具有神奇的效果,能夠使人從死亡邊緣恢復過來。

痘毒色白,其色紅亮者,以癰法治之。

色白者,因出痘多服涼藥,血寒氣滯,以致毒髮色白。若再以涼藥服之,其毒流走,患生不一,久則生管成漏;漏久必生多骨,害人不淺。凡遇此症,須用小金丹服之,神效。

頭面頸喉凶痘,凡痘中有紫黑乾硬獨大無紅暈,或疼或不疼者,即痘疔也。宜挑宜灸,否則痘不能起脹行漿,必致倒陷不救,甚之。

諸痘未出,有於天庭,或印堂先現一二顆與別痘異者,此痘能閉諸毒。急宜以燈火燒之,或挑破,用口吸盡惡血,以明礬二錢,胭脂米五錢,共為細末敷之,方名曰拔疔散。以可透發起脹,行漿結痂,庶無內陷之險也。

白話文:

痘瘡顏色發白,但如果顏色紅亮,就應該用治療癰瘡的方法治療。

顏色發白是因為出痘後服用過多涼藥,導致血液寒涼、氣血流通不暢,因此毒氣外發呈現白色。如果再繼續服用涼藥,毒氣就會在體內流竄,導致各種病症,時間久了會形成管狀瘻管;瘻管時間長了又會長出很多骨頭,危害很大。遇到這種情況,必須服用小金丹,效果顯著。

頭面頸喉部位長出的痘瘡,如果出現紫黑色、乾燥堅硬、單獨腫大、沒有紅暈,並且疼痛或不痛,就是痘瘡中的疔瘡。應該及時挑破或用艾灸治療,否則痘瘡就無法正常發展、化膿、結痂,會導致痘瘡內陷無法救治,後果嚴重。

痘瘡還沒長出來,但天庭或印堂部位先出現一兩顆與其他痘瘡不同的痘瘡,這種痘瘡能阻礙其他痘瘡的生長。應該立即用燈火燒灼或挑破,用嘴巴吸出惡血,然後用明礬兩錢、胭脂米五錢,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這種藥方叫做拔疔散。這樣做可以讓痘瘡順利發育、化膿、結痂,避免內陷的危險。

小兒麻症論

麻症初起多有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體漸熱,二三日或三四日始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間有類於痘大者。唯見形之後,形尖稀疏,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大異於痘也。雖云:較痘稍輕而變化則速。始終調治,俱宜留神。

總之,初起宜先表法透徹,最忌寒涼;已出時當用清利收散,後貴於養血;兼雜症者,則隨症參治之。溫疹症見傷寒也,若發於未痘之先為瘙疹,月內為爛衣瘡,百日內為百瘡。發則遍身紅點如粟米之狀,乃兒在母腹受熱所致,調攝謹慎,自能速愈。痘方愈而疹隨出,蓋痘疹發,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

白話文:

小兒麻症論

麻症初期,多半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淚汪汪、兩眼皮浮腫等症狀,身體逐漸發熱。過了二、三日或三、四日後,皮膚上就會開始出現像麻點一樣的疹子,顏色像桃花一樣紅,偶爾也有像痘疹那麼大的疹子。不過,這些疹子出現後,形狀尖銳稀疏,逐漸變得密集,有顆粒卻沒有根部,周圍出現微微的紅暈,但不會形成水泡,這點和痘疹完全不同。

雖然麻疹比痘疹症狀較輕,但變化速度很快,因此從頭到尾的治療都要格外謹慎。

總之,麻疹初期要先用疏散風寒的方法,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疹子出現後,就要用清熱利濕、收斂散邪的藥物治療,之後重點在於養血滋陰。如果伴隨其他症狀,則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溫疹症屬於傷寒範疇,如果在發痘之前出現,則稱為瘙疹,一個月內出現則稱為爛衣瘡,一百天內出現則稱為百瘡。發病時,全身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紅色疹子,這是因為孩子在母體中受熱所致,只要調理得當,自然能很快痊癒。

痘疹痊癒後出現的疹子,稱為痘疹發,全身長滿疹子,顏色鮮紅,又癢又痛,一開始像小米粒一樣,逐漸變成一片一片的。

因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受風寒之所致,宜疏風清熱為主。至疹出多癢,色紅赤隱於皮膚中,為癮疹,乃心火灼於肺經,更兼外受風濕而成,治宜先散風濕,後清熱毒,斯得其法,皆非麻疹稟諸胎元毒也。

麻症與傷寒辨

發熱之初,寒熱往來,咳嗽噴嚏,鼻塞聲重,且流清涕,其症與傷寒無異。但麻症則眼胞略腫,目淚汪洋而浮,腮赤,噁心,乾嘔,此為異耳。若見此症,必是發疹,須宜謹風寒,節飲食,避厭穢,戒葷酒,忌辛熱。用藥表散,使肌膚通暢,腠理開張,或身有微汗則邪從汗解,而毒易出耳。

熱至三日,麻當出矣。一日出三遍,三日出九遍,至六日間當出盡矣。及出至足,頭面將改,收靨之處,其熱即退,疹子漸次收下,熱亦漸次而退;至八九日,麻始收齊而熱乃退盡也。若發不出者固危,出不盡者亦險,出而旋收者更險,治之其可緩乎。

白話文:

因為痘瘡後殘留的毒素未清,又加上任意飲食,再加上外受風寒,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以疏風清熱為主要的治療方向。至於疹子出現後奇癢無比,顏色紅赤隱沒在皮膚中,這是癮疹,是由於心火灼傷肺經,又加上外受風濕造成的,治療應該先散風濕,再清熱毒,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這些都不是麻疹由胎裡帶來的毒素造成的。

麻疹和傷寒的區分:

發熱初期,寒熱交替,咳嗽噴嚏,鼻塞聲音沉重,並且流清鼻涕,這些症狀和傷寒沒有差別。但是麻疹則眼皮略微腫脹,眼淚汪汪,而且眼珠浮動,臉頰發紅,噁心,乾嘔,這些就是麻疹獨有的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是會發疹,必須謹慎避風寒,節制飲食,避免接觸污穢之物,戒掉葷酒,忌食辛辣。用藥應該以疏散表邪為主,讓皮膚通暢,毛孔張開,如果能微微出汗,就能讓邪氣隨著汗液排出,毒素也更容易排出。

發熱三天後,麻疹就應該出現了。一天出三遍,三天出九遍,到第六天左右就應該出齊了。疹子蔓延到腳部,頭面部就開始轉好,疹子退去的地方,熱度就退去,疹子逐漸消退,熱度也逐漸下降;到第八九天,麻疹全部消退,熱度也完全退去了。如果疹子沒有出現,那情況就很危險,如果疹子沒有出齊,也比較危險,如果疹子出現又突然消退,那就更加危險,治療起來必須要謹慎小心。

論麻症輕重

或熱或退,而無他症者輕;頭面不出者輕;出透三日而後漸收者輕;紅活潤澤,頭面勻淨,頭面勻淨而多者輕。紅紫慘暗,乾焦不潤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難治;鼻青糞黑者難治;鼻扇口張者,目無神光者難治;胸高氣喘,心前煽動者難治。

一眼白赤色,聲啞唇腫,心煩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人事不清,大小便秘,狂亂不寧,舌苔黃黑,口氣腥臭,此名閉症,毒滯於中而不得出,將作內攻,最危候也。急以清毒解表湯主之。若疹能出可救,發不出難救。方用:

白話文:

麻疹的輕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發熱退熱反覆,但沒有其他症狀的,屬於輕症;頭面部沒有疹子的,屬於輕症;疹子發出來後三天開始慢慢消退的,屬於輕症;疹子顏色紅潤光澤,頭面部均勻分布,數量多的,屬於輕症。疹子顏色暗紅發紫,乾燥發枯,沒有光澤的,屬於重症;熱毒移入大腸導致腹瀉的,屬於重症。疹子顏色暗黑乾燥,發出來就馬上消失的,很難治癒;鼻子發青,大便發黑的,很難治癒;鼻子扇動,嘴巴張開,眼睛沒有神采的,很難治癒;胸部隆起,呼吸困難,心前有煽動感的,很難治癒。

如果出現眼睛眼白發紅,聲音嘶啞,嘴唇腫脹,心煩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神志不清,大小便不通,精神恍惚,舌苔黃黑,口氣腥臭,這叫做閉症,是毒素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將要向內攻,是最危險的徵兆。應立即使用清毒解表湯治療。如果疹子能夠發出來,還有救治的機會,如果發不出來就難以救治。方劑使用:

升麻,防風,荊芥,麻黃,連翹,牛子,桔梗,石膏,知母,黃芩,蟬蛻,麥冬,甘草

水煎服。

一麻症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口鼻出血,不必止住,血出則熱毒解散矣),初起手足心如火燒者毒亦重。初起失於清解,則熱蘊於胃日,鼻腥臭必生牙疳,毒入大腸則成痼痢;發表太過,元氣損傷則成疳積。若或失治於前,其必貽患於後。雖明初發之重輕,宜顧後來之生死。雖謂麻也,只詳其前而可不思其後乎?

感風熱而出麻者,俗謂飄麻,此皮膚小恙,不致傷人,只散風清熱而即愈矣。

白話文:

升麻、防風、荊芥、麻黃、連翹、牛蒡子、桔梗、石膏、知母、黃芩、蟬蛻、麥冬、甘草,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對於麻症患者,如果鼻出血,表明毒素較重;如果口出血,則毒素更為嚴重(出血無需制止,出血可以幫助熱毒疏散)。在病初時,如果手腳心熱如火,也表示毒素較重。若病初未能適當地清熱解毒,熱邪會滯留在胃部,導致口腔有腥臭味,可能引發牙齦發炎(牙疳);若毒素進入大腸,則可能形成久治不愈的腹瀉(痼痢)。如果發汗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元氣受損,進而形成消化不良的狀況(疳積)。若未能及時治療,後果將更加嚴重。即使清楚疾病的輕重,我們也不能忽略後果的嚴重性。

當風熱引起皮膚出現麻疹時,俗稱「飄麻」,這是皮膚的小問題,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只需散風清熱,很快就能康復。

小兒初生彌月之內而出麻者,俗謂胎麻,可不藥而愈。

麻有四忌

一忌葷腥生冷風寒:夫穀氣通,肉氣滯,凡是葷腥俱有滯毒,所以忌也。果生則難克化,物冷則能冰伏,冰伏不化毒,乃滯留,又當忌也。若風寒閉塞,毛竅不開,則毒氣何由出乎?此數端者俱不可犯也。

一忌驟用寒涼:麻雖熱症,固不宜用辛熱之劑,然初熱之際,虛實之症未形,輕重之勢未見,遂驟以苦寒之藥而峻攻之,幾何不冰伏其毒而不得出,其反至於內攻乎?故善治者唯達毒而不郁毒,只解毒而不冰毒也。

一忌誤用辛熱:麻本熱症,若復投辛熱之藥,是猶火上覆加薪也。以火助火,其毒不愈橫乎?然麻症初起之時,亦有四肢厥冷者,然熱極似寒之故,切不可妄認虛寒而妄投以熱藥也。即遇天時大寒,亦宜置暖室,切不可因嚴寒而遂投以辛熱之物,以濟腹中之火也。

白話文:

嬰兒出生滿月內起疹子,俗稱胎麻,不用藥就能痊癒。但是,要避免四件事:

第一,忌食辛辣、油膩、生冷、寒涼食物。穀物容易消化,肉類難消化,所有辛辣油膩的食物都會在體內產生毒素,因此要忌口。生冷的食物難以消化,寒涼會讓毒素凝固,凝固後無法排出體外,反而會滯留在體內,所以也要忌口。如果風寒阻礙,毛孔無法打開,毒氣就無法排出,這幾點都要注意。

第二,忌驟用寒涼藥物。雖然麻疹是熱症,不適合使用辛熱的藥物,但剛起疹時,虛實狀況尚未明朗,輕重程度尚未顯現,就急著使用寒涼藥物強攻,很容易讓毒素凝固無法排出,反而加重病情。因此,治療麻疹的關鍵在於讓毒素順利排出,而不是讓毒素停留在體內。

第三,忌誤用辛熱藥物。麻疹本就是熱症,如果再服用辛熱的藥物,就像是在火上加柴,火勢更旺,病情更難控制。雖然麻疹剛開始時,有些嬰兒四肢冰冷,但那是熱極似寒的表現,不要誤以為是虛寒而隨便服用熱性藥物。即使天氣非常寒冷,也要讓孩子待在溫暖的房間,不要因為寒冷就服用辛熱的食物,這樣反而會助長體內的熱氣。

一忌誤用補澀:毒火之發,最要疏通,尤嫌補澀。蓋疏通則毒得外泄而解,補澀則毒滯內留為殃。但初發之時症多吐瀉,愚夫愚婦急欲止之,若誤用參、朮、砂仁補澀之藥,則關門閉盜,毒滯於中,必作內攻之禍矣。

麻症治法

夫痘為陰毒,其勢更緩,或死或生,尚判之於成漿之日;麻為陽毒,其熱甚烈,若存若沒,早定之於方出之時。故發熱三日,麻當現於皮膚。若腠理緊秘,風寒嚴束,氣滯於中,毒凝於內,不能出現,則毒作內攻,須臾告變。故痘則慮難成漿,麻則懼其不出,麻前痘後最為緊要,此古今之通議也。

當發熱三日之間,急宜觀形察色,審聲辨症,以為調治之方。如聲重鼻塞,肌慄惡寒,是為風寒所束,宜用:

白話文:

麻疹是陽毒,發病迅速,病情危急,必須及早治療。如果發熱三天後,麻疹沒有出現,可能是因為體內風寒太重,導致毒素無法排出,就會轉為內攻,性命堪憂。因此,麻疹的預防和治療非常重要,必須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時用藥,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加味升麻湯,升麻,乾葛,防風,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蛻,元參

加蔥白水煎熱服,令取微汗,一二服間,其麻即出。

如大熱熏蒸,肌膚乾燥,目赤唇紫,毛髮焦豎,煩渴不安,驚狂顛譫,二便秘結而出不快者,乃熱毒壅盛故也。宜用:

桅子解毒湯,桅子,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牛子,連翹,升麻,柴胡,防風,赤芍,甘草

大便秘加酒大黃;煩躁加麥冬;嗽甚者加杏仁、桔梗、花粉;驚譫用抱龍丸或牛黃丸。無汗腠理秘,加大黃,再用紫蘇煎水,令熱氣熏之;或用酒遍身擦之,然後以被蓋片時,其麻即出。治風寒閉者亦如是。若為穢氣所觸而出不快,則用沉香、檀香、荊芥燒煙燻之。

白話文:

加味升麻湯,由升麻、乾葛、防風、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蛻、元參等藥材組成,加蔥白水煎熱服用,直到微微出汗。服用一兩劑後,麻疹就會出現。

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皮膚乾燥、眼睛紅腫、嘴唇發紫、毛髮焦枯豎起、口渴不安、驚狂胡言亂語、便秘排便困難等症狀,說明是熱毒壅盛,需要使用桅子解毒湯治療。桅子解毒湯由桅子、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牛子、連翹、升麻、柴胡、防風、赤芍、甘草等藥材組成。如果便秘嚴重,可以加酒大黃;如果煩躁不安,可以加麥冬;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加杏仁、桔梗、花粉;如果驚狂胡言亂語,可以用抱龍丸或牛黃丸治療。如果患者沒有出汗,毛孔閉塞,可以加大黃,再用紫蘇煎水,用熱氣熏蒸患者;或者用酒擦拭患者全身,然後用被子蓋住,一段時間後麻疹就會出現。治療風寒閉塞的患者也採取同樣方法。如果患者是因為穢氣所觸而導致麻疹出不來,則可以用沉香、檀香、荊芥燒煙熏蒸患者。

又有毒氣本盛,元氣又虧而出不快者,宜用:

人參白虎湯,臺黨(二錢),知母(一錢半),加:升麻,防風,牛子,炒芩

水煎服。

孟氏治麻方,石膏(二兩,煅),荊芥,地骨皮,桔梗(各八錢),赤芍,牛子,薄荷,陳皮,枳殼(各六錢),川貝,甘草(各四錢),紅花(三錢),乾葛,歸尾,桑白皮(各一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下。此方能發表透肌,清毒活血,理肺消痰,清胃解結,不拘四時皆可服,誠治麻之良方也。

麻發不起,凡麻發不透,氣喘欲死。即用:

白話文:

如果體內毒氣本來就旺盛,元氣又不足導致發汗不暢快,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加入台黨(二錢)、知母(一錢半)、升麻、防風、牛子、炒芩,水煎服。

也可以使用孟氏治麻方,將石膏(二兩,煅)、荊芥、地骨皮、桔梗(各八錢)、赤芍、牛子、薄荷、陳皮、枳殼(各六錢)、川貝、甘草(各四錢)、紅花(三錢)、乾葛、歸尾、桑白皮(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這個方子能發表透肌,清毒活血,理肺消痰,清胃解結,四季皆可服用,是治療麻疹的良方。

如果麻疹發不出來,出現發汗不透、氣喘欲死的症狀,則需要用……

芝麻五合,以滾水泡之,乘熱熏頭面即發,起死回生之妙也。

又方,櫻桃四五斤,入瓷瓶內密封,埋土中過兩三月,俱化為水。遇此症危急者,取此汁一杯,略溫灌下,垂死回生,經驗無比。有志仁人多預製以濟人,功德不小。

萬全湯,治小兒感冒發熱,無論早晚,皆可服之。

柴胡,當歸(各五分),白芍,麥冬(各一錢),白朮(土炒),黃芩,神麯(各三分),茯芩,蘇葉(各二分),焦楂(三粒),甘草(一分)

水煎熱服。冬加麻黃一分,秋加桔梗三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加豬苓一錢;吐加白蔻一粒,有驚加金銀器各一件,同煎,照方按時對症服之。

白話文:

將五合芝麻用滾水泡開,趁熱熏頭面,就能讓頭髮生長,有起死回生的奇效。

另外一種方法是用四五斤櫻桃裝進瓷瓶裡密封,埋入土中兩個月到三個月,就會全部化為水。遇到這種危急的病症,取一杯這種汁液,稍微溫熱後灌下去,就能讓垂死之人起死回生,經驗無比豐富。有志之士可以預先製備一些,以備不時之需,功德無量。

萬全湯可以用來治療小兒感冒發燒,無論早晚,都可以服用。

藥方如下:柴胡、當歸各五分,白芍、麥冬各一錢,白朮(土炒)、黃芩、神麯各三分,茯苓、蘇葉各二分,焦楂三粒,甘草一分。

水煎熱服用。冬天加麻黃一分,秋天加桔梗三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如果患者有食積,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如果患者要瀉藥,加豬苓一錢;如果患者要吐藥,加白蔻一粒;如果患者有驚嚇,加金銀器各一件,一同煎煮,按照藥方,按時對症服用。

仙授清火散郁湯

白芍(一錢),白茯苓(二錢),陳皮,甘草,法半夏(各一分),黑山梔,白朮(土炒),柴胡(各三分)

水煎服即愈。

白話文:

這是一帖古方「仙授清火散鬱湯」。配方如下:

  • 白芍 1 錢
  • 茯苓 2 錢
  • 陳皮、甘草、法半夏 各 1 分
  • 黑山梔、白朮(用土壤炒過)和柴胡 各 3 分

用水煮沸後服用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