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選秘》~ 卷五 (8)
卷五 (8)
1. 卷五
速宜培補元陽,以防變症也,何者為實熱?或小兒氣體壯實,飲食易消,出痘時大便結而燥,小便赤而臊,口鼻中出氣如火,惡熱喜涼等症,是名實熱,察明果是內熱,方可暫行清解,荊防地黃湯用生地加大黃,一二劑而火退矣。然不可以虛火誤認為實火,察虛火、實火之法,全憑大小便為主。
小便清白,大使不燥,身雖大熱,乃是中宮有寒,火無所依,浮而在外。誤服寒涼,亦有此症。不得以身熱便認為實火。虛火者,十中八九,實火者,數十中之一二耳。
痘有四宜
一宜補氣:真陽充足,方能送毒出外以成痘。倘痘頂不起等症,皆元氣不足之故,宜服黨參、白朮、黃耆、甘草之類以補之。
二宜補血:真陰充盛,方能隨氣到苗以成漿。空殼無膿等症,皆陰血不足之故,宜於補氣藥中加熟地、當歸、丹參、川芎之類以補之。
三宜補脾腎:脾土壯健,氣血自充。飲食減少,口淡無味等症,皆脾土虛弱之故。須脾腎雙補,即於前氣血藥中,加枸札、故紙、附子、肉桂等藥,痘瘡自無陷塌、泄瀉之患。經云:虛則補其母,此之謂也。
四宜察虛實:小兒飲食有味,二便如常,不服藥最為穩當。設或灌漿不滿,燒漿不幹等症,必察其氣分,血分,何處虧虛,照症調補。不可妄用涼藥,必口鼻臭,尿臊便結,有實火可據者,方可暫行清解。
痘有四忌
一忌清熱敗毒:胎中陰毒必賴陽氣托送,方能發出,陽氣被清,陰毒內歸,痘之塌陷,實由於此。是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非有實火者,萬不可用。
二忌克伐氣血:氣血充暢,痘易成功;克削下咽,中氣虧而毒乘虛深入,泄瀉、塌陷諸症作矣。是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在所必禁者也。
三忌妄投醫藥:小孩出痘,延醫診治,求其有益也。豈知近代醫師,不分虛實,總是涼藥。毒輕者幾死,毒重者不生,是以不如不服藥乎!余曰:若純用涼藥以治險症,但見治斃,未見治愈也。客猛然省悟而去。
四忌吞服醫家小丸:近代痘師所帶小丸,總是巴豆丸,彼以為痘是胎毒,巴豆下行自必可以瀉去之,豈知中虛下陷,性命休矣。小丸數粒,斷非溫補氣血之藥,即抱龍、牛黃等丸,亦與痘症大有妨礙,是以最不可誤服。親友處受此害者甚多,目擊心傷,故特表而出之耳!至於前人所制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逼毒外出,旋即收陷,皆非正理,何曾見其治愈一人,斷不可用。
發熱
痘者,胎中之陰毒也,必賴陽氣以成之。小兒出痘大約發熱三日,肌肉鬆透,然後能見點苗齊:熱退乃真陽內伏,交會於陰;復發熱三日,是運水到苗以成清漿,漿足熱退。及至養漿,真陽外出,發熱三日,化毒以成膿,膿成熱退而陽伏;毒既化膿,又必發熱蒸乾方能結痂;癡落後真陽外出,蒸化斑點,謂之燒斑。倘有黑斑,乃是火衰,並非因吃鹽、醬之故。
白話文:
[卷五]
快速補充元陽,以預防併發症。什麼是實熱?例如,小孩子氣血旺盛,消化良好,出痘時大便乾燥,小便顏色深且氣味重,口鼻呼出的氣息像火一樣,怕熱喜涼等症狀,這就是實熱。確定是內熱後,才能暫時清熱解毒,用荊防地黃湯,加生地黃和大黃,一到兩劑就能退燒。但是不能把虛火誤認為實火,判斷虛火和實火的關鍵,完全依靠大小便。
小便清澈,大便不乾燥,即使身體很熱,那是因為中焦有寒,火沒有依託,浮在體表。錯誤服用寒涼藥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能因為身體發熱就認為是實火。虛火佔大多數,實火很少見。
痘瘡的四宜:
一、宜補氣:真陽充足,才能將毒素排出體外形成痘疹。如果痘疹頂部不隆起等,都是元氣不足造成的,應該服用黨參、白朮、黃耆、甘草等補氣藥物。
二、宜補血:真陰充盛,才能隨著氣血到達痘疹以形成膿液。痘疹空殼無膿等症狀,都是陰血不足造成的,應該在補氣藥物的基礎上,加入熟地、當歸、丹參、川芎等補血藥物。
三、宜補脾腎:脾土強健,氣血自然充盈。如果食慾減退,口淡無味等,都是脾土虛弱造成的。需要同時補脾腎,就是在之前的補氣補血藥物中,加入枸杞子、熟地黃、附子、肉桂等藥物,痘瘡就不會出現凹陷、腹瀉等問題。古書上說:「虛則補其母」,就是這個道理。
四、宜察虛實:小孩子飲食正常,大小便也正常,不服用藥物最好。如果痘疹灌漿不足,痘疹乾燥等,必須觀察其氣分、血分哪方面虧虛,對症調理。不能隨便使用涼藥,除非口鼻有異味,尿液顏色深、大便乾燥,有實火證據時,才能暫時清熱解毒。
痘瘡的四忌:
一、忌清熱敗毒:胎中陰毒必須依靠陽氣托送才能排出體外,陽氣被清熱藥物損傷,陰毒就會內歸,痘疹就會凹陷,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連翹、生地黃、黃芩、澤瀉等藥物,如果不是實火,絕對不能使用。
二、忌克伐氣血:氣血暢通,痘疹容易成熟;如果損傷氣血,中氣不足,毒素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腹瀉、痘疹凹陷等症狀。所以大黃、芒硝、穿山甲、山楂等藥物,都必須禁止使用。
三、忌妄投醫藥:小孩子出痘,找醫生治療,本意是為了讓他受益。但是現在的醫生,不分虛實,總是使用涼藥。毒性輕的幾乎要死,毒性重的則無法存活,所以還不如不服用藥物!我說:如果單純用涼藥治療危重症,只會看到治死人,沒有看到治癒的案例。客人頓時醒悟,離開了。
四、忌吞服民間痘疹小丸:現在痘疹醫生攜帶的小丸,總是巴豆丸,他們認為痘疹是胎毒,巴豆瀉下就能排出,卻不知這樣會導致中虛下陷,危及生命。幾粒小丸,絕對不是溫補氣血的藥物,即使是抱龍丸、牛黃丸等,對痘疹也有很大的妨礙,所以最忌諱誤服。我親眼看到很多親朋好友因為這個受害,心裡非常難過,所以特別提出來。至於以前的人製作的人牙散、獨聖散,雞冠血、桑蟲之類,逼毒外出,很快就會凹陷,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何曾見過他們治癒一個人?絕對不能使用。
發熱:
痘疹是胎中陰毒,必須依靠陽氣才能成熟。小孩子出痘,大概發熱三天,肌肉鬆弛,然後才能看到痘疹齊全;退燒是真陽內伏,與陰氣交會;再次發熱三天,是將水運送到痘疹以形成清澈的膿液,膿液充足後退燒。等到痘疹成熟,真陽外出,發熱三天,化毒成膿,膿液形成後退燒而陽氣內伏;毒素化膿後,又必須發熱蒸乾才能結痂;痂脫落後,真陽外出,蒸化斑點,稱為燒斑。如果有黑斑,那是火衰,不是因為吃鹽、醬油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