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彬

《經驗選秘》~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卷二

陰疽論

王洪緒曰:陰毒之症,皮色皆同。然有腫有不腫,有痛有不痛:有堅硬難移,有柔軟如綿,不可不為之辨。夫腫而不堅,痛而難忍,流注也。腫而堅硬微痛,貼骨、鶴膝、橫痃、骨槽等類是也。不腫而痛,骨骱麻木,手足不仁,風濕也。堅硬如核,初起不痛,乳岩、閫癧也。

不痛而堅,形大如拳惡核,失榮也。不痛不堅,軟而漸大,癭瘤也。不痛而堅如金石,形如升斗。石疽也。此等症候,盡屬陰虛,無論平塌大小,毒發五臟,皆曰陰癰。如其初起疼痛者易消,重按不痛而堅者,毒根深固,消之難。速治之法,方有一定,學者覽之瞭然。

陰疽治法

初起之形,闊大平塌,根盤散漫,不腫不痛,色不明亮,此疽中最險之症。倘誤服寒涼,其色變如隔宿豬肝,毒攻內腑,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氣血兩虛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結也。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里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是一定而不可移之法,照方依治,萬無一失,倘有加減,定難奏效。

流注,發無定處,如塊如核,漫腫元頭,皮色不變,或痛或不痛。久則破而流走是也。若忽然身生疙瘩,紅腫遊走,名遊風丹毒,與此不同,不可誤認。

此症色白腫痛,毒發陰分。蓋因痰塞清道,氣血虛寒凝結,一曰寒疾。一曰氣毒。其初起皮色不異,唯腫唯疼,身雖其熱,內末成膿,以二陳湯加陽和丸同煎,數服全消,消後接服小金丹七丸社其續發。如皮色稍變,極痛難忍,須服陽和湯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膿之餘地,使其已成膿者,漸至不痛而破,此乃以大疽變小之法。如患頂軟即為穿之膿,多白色,以陽和膏貼之。

但此症破後毒痰流走,患生不一,故初破之後五日內,仍服小金丹十丸以杜後患,接服犀黃丸、陽和湯,每日早晚輪服,使毒痰消盡,不補亦可收功。倘孩子不能服煎劑者,初起以小金丹化服,至消乃止。成膿者亦服小金丹消其餘硬之地,使患不痛,即為穿之。俟其毒盡,用保元湯,耆、草宜生忌炙,加入肉桂五分,日服收功。

如孕婦患之,當問胎懷月數,倘將滿六個月,犀黃丸有麝香不可服,當以陽和湯冶之,愈後再服三四劑,以代小金丹,杜其流走。

甲疽,凡指甲邊生一赤肉突出,時常發者,甲疽也。用四妙膏以封患口,日易三度,毒消口斂。

瘰癧,患生項間,初起一小塊,不覺疼癢,在皮裡膜外,漸大如桃核,旁增不一,皮色不異。以子龍丸每服三分,淡薑湯送服,每日三次,至消乃止。倘小孩不善服丸,每取小金丹一丸,陳酒沖服,蓋暖取汗,服至消而止。數年內忌食香橙,食則復發。凡瘰癧有潰爛,間有成膿未潰者,亦有未成膿者,須服犀黃丸止其己潰之痛,松其成膿未潰之脹,消其未成膿之核。已成膿者,用咬頭膏穿之,日服溫補、祛痰、通腠、活血、杜氣之劑:外貼陽和解凝膏而愈。凡瘰癧爛延肩胸脅下,極不堪者,用荊芥根煎湯洗患處,以雄腦散麻油調榻,內服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黃丸六服。服完九日後皮色變白,孔內紅活,接服大棗丸,肌肉漸長,用生肌散日敷收功。凡瘰癧爛至咽喉如飲熱湯,外覺熱痛者,乃危險之極,遲則爛至咽喉不救。急取竹片一根,量本人中指,量其三指,共積若干長短,男左女右:再就其手下腕骨正中骨頂之處,即以所量中指之竹片定準,一直量上盡頭乃肘髎穴也。以墨記定取艾圓,連灸三壯膏掩,可保咽喉不穿。凡瘰癧大忌並刀。

白話文:

[卷二]

陰疽論:陰疽的症狀,皮膚顏色都差不多。但是有的腫有的不腫,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堅硬難以移動,有的柔軟像棉花一樣,不能不加以區分。腫而不堅硬,疼痛難忍,是流注。腫而堅硬微痛,是貼骨、鶴膝、橫痃、骨槽等類。不腫而痛,骨骼肌肉麻木,手足不仁,是風濕。堅硬如核,初期不痛,是乳岩、腹內腫塊。

不痛而堅硬,形狀大小如拳頭般大的惡性腫塊,是氣血虧虛。不痛不堅硬,柔軟且逐漸變大,是癭瘤。不痛而堅硬如金石,形狀像升斗(一種量器),是石疽。這些症狀,都屬於陰虛,不論大小,毒氣侵犯五臟,都稱為陰癰。如果初期疼痛者容易痊癒,按壓不痛而堅硬者,毒根深固,很難治癒。快速治療的方法,方劑是固定的,學習者研讀就能明白。

陰疽治法:初期症狀,面積廣泛平坦,根部散漫,不腫不痛,顏色不明亮,這是陰疽中最危險的症狀。如果誤服寒涼藥物,顏色會變成像隔夜的豬肝一樣,毒氣攻入內臟,神志昏迷而死。顏色不明亮而散漫,是氣血兩虛;患處不痛而平坦,是毒痰凝結。治療的方法,非麻黃不能疏通皮膚毛孔,非肉桂、炮姜不能解除寒凝,這三味藥即使在酷暑也不能缺少任何一味。

皮膚毛孔一疏通,寒凝一解除,氣血就能運行,毒氣也就隨之消散了。這是固定不變的方法,按照方劑治療,絕無失誤,如果加減藥物,一定難以奏效。

流注:發病部位不定,像塊狀或核狀,瀰漫性腫脹,皮膚顏色不變,或痛或不痛。時間久了就會破潰並流膿。如果突然身上長疙瘩,紅腫遊走,叫做遊風丹毒,與此不同,不可混淆。

這種症狀皮膚顏色發白腫痛,毒氣侵犯陰分。是因為痰液阻塞經絡,氣血虛寒凝結,一種說是寒邪,一種說是氣毒。初期皮膚顏色無異,只有腫痛,雖然身體發熱,但內部尚未化膿,用二陳湯加陽和丸同煎,服用幾次就能痊癒,痊癒後再服用小金丹七丸以防止復發。如果皮膚顏色稍微改變,疼痛難忍,必須服用陽和湯以止痛,消除尚未化膿的部分,使已經化膿的部分逐漸不痛而破潰,這是將大疽變成小疽的方法。如果患處柔軟,就是膿液要穿出的意思,膿液多為白色,用陽和膏貼敷。

但是這種症狀破潰後,毒痰會流走,患處會不斷變化,所以初破之後五天內,仍然服用小金丹十丸以防止後患,再服用犀黃丸、陽和湯,每日早晚輪流服用,使毒痰完全消除,不需補益也能收到療效。如果孩子不能服用煎劑,初期用小金丹研末服用,直到痊癒為止。已經化膿的也服用小金丹消除餘下的堅硬部分,使患處不痛,就能自行破潰。等到毒氣消除後,服用保元湯,黃耆、白朮宜用生的,忌用炮炙的,加入肉桂五分,每日服用直到痊癒。

如果孕婦患病,應該詢問懷孕月份,如果將滿六個月,犀黃丸含有麝香不能服用,應該用陽和湯治療,痊癒後再服用三四劑,代替小金丹,防止毒氣流走。

甲疽:凡是指甲邊長出紅色肉芽,經常發作的,就是甲疽。用四妙膏封住患處,每日更換三次,毒氣消除後傷口就會癒合。

瘰癧:患處生在頸部,初期是一個小塊,不覺疼痛瘙癢,在皮膚和筋膜之間,逐漸長大像桃核一樣,周圍會增多,皮膚顏色無異。服用子龍丸,每次服用三分,淡薑湯送服,每日三次,直到痊癒為止。如果小孩不善於服用丸藥,每次取小金丹一丸,用陳酒沖服,溫暖身體使之出汗,服用到痊癒為止。數年內忌食香橙,吃了就會復發。凡是瘰癧有潰爛的,有的已經化膿但未潰破,有的尚未化膿,必須服用犀黃丸止住已經潰爛的疼痛,緩解已經化膿但未潰破的腫脹,消除尚未化膿的腫塊。已經化膿的,用咬頭膏使之破潰,每日服用溫補、祛痰、通透皮膚毛孔、活血、止痛的藥物;外貼陽和解凝膏就能痊癒。凡是瘰癧潰爛蔓延到肩胸脅下,非常痛苦的,用荊芥根煎湯洗患處,用雄黃散和麻油調成膏藥外敷,內服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黃丸六服。服用完九天后皮膚顏色變白,瘡口紅潤,再服用大棗丸,肌肉逐漸生長,用生肌散每日敷貼就能痊癒。凡是瘰癧潰爛到咽喉,感覺像喝了熱湯一樣,外感熱痛的,這是非常危險的,拖延時間就會潰爛到咽喉而無法挽救。迅速取一根竹片,長度等於本人中指的三指長,男性取左手,女性取右手:再在手腕骨正中骨頂處,用量好的竹片作為標準,一直量到盡頭就是肘髎穴。用墨汁標記,取艾絨做成艾柱,連續灸三壯,然後用膏藥敷蓋,可以保護咽喉不穿孔。凡是瘰癧都忌諱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