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彬

《經驗選秘》~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癰疽總論

王洪緒曰:癰疽二毒,由於心生。蓋心主血而行氣,氣血凝而發毒,毒借部位而名,治論循經則誤。症之根盤逾徑寸而紅腫者謂癰。癰發六腑,若其形止數分乃為小癤。按之陷而不即高,雖溫而頂不甚熱者,膿尚未成;按之隨指而起,既軟而頂熱甚者,膿已滿足。無膿宜消散,有膿勿久留,醒消一品,立能消腫止疼,為療癰之聖藥。

白陷者謂疽,疽發五臟,故疽根深而癰毒淺。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拘血緊附也;紅活光潤者,氣血拘毒出外也;外紅里黑者,毒滯於內也;紫黯不明者,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膿色濃厚者。氣血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也。未出膿前,腠里之間癰有火毒之滯,疽有寒痰之凝。

既出膿後,癰有熱毒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溫暖;如有生熱毒,嚴冬尤喜寒涼。然陰虛陽實之治迥別。閱占方書,總覺未詳,因暢其旨備莧焉。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其初起毒陷陰分,非陽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潰而陰血乾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蓋氣以成形,血以華色。故諸疽平塌不能逐毒者,陽和一轉,則陰分凝結之毒自能化解。

血虛不能化毒者,尤宜溫補排膿,故當潰膿,毒氣未盡之時,通其腠里之功,仍不可緩。一容一縱,毒即逗留;一解一逐,毒即消散。開腠而不兼溫補,氣血虛寒,何以成膿?猶無米之炊也。滋補而不兼開腠,僅可補其虛弱,則寒凝之毒何能覓路行消?且毒盛者反受其助,猶車粟以助盜糧矣。

滋補不兼溫暖,則血凝氣滯,孰作釀膿之具,猶之造酒不暖,何以成漿?造飯無火,何以得熟?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服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

豈可涼乎?況清涼之劑僅可施於紅腫癰癤,若遇陰寒險穴之疽,溫補尚虞不及,安可妄行清解,反傷胃氣?甚至陽和不振,難潰難消,毒攻內腑,可不畏歟!蓋脾胃有關生死,故首貴止痛,次宜健脾。痛止則惡氣自化,脾健則肌肉自生。陽和轉盛,紅潤肌生,唯仗調和補養氣血之劑,若夫性寒之藥,始終咸當禁服。

癰之與疽,截然兩途,陽症為癰,陰症為疽,治法迥別。世人以癰疽連呼並治,貽害無窮。然諸名色,必由部位而名,即如毒生頭頂而有善⿸疒貢、發疽之名;頸項有落頭、對口、腦疽之號。井泉疽患登心口,貼骨疽毒踞環跳,馬刀癰生於臉上,骨槽鳳患於牙床。足心為湧泉之穴,臂上癰乃云臂毒,諸名由部位以推治法,憑白紅而別。

初起未潰當觀現在之形,已潰爛久須問始生之色;初發色紅仍施癰藥,初生色白當用疽丹。各症治法,逐列於後,使學者辨症而精治焉。

白話文:

[卷二]

癰疽總論

王洪緒說:癰和疽這兩種毒瘡,都是因為心緒不佳而產生。心臟主管血液運行和氣的推動,當氣血凝滯不通時,就會產生毒素。毒素會依附在身體不同部位而有不同名稱,如果只依照經絡來治療就會出錯。如果病灶的根部蔓延超過一寸,而且紅腫,就稱為癰。癰發生在六腑,如果範圍只有幾分大小,就只是小癤子。按壓時會凹陷但不會馬上彈回,溫度稍高但頂部不很熱的,表示還沒化膿;按壓時會隨手指彈起,而且柔軟頂部很熱的,表示膿已經形成了。沒有膿時,應該用藥使它消散;有膿時,不要讓它久留。「醒消一品」這帖藥,能立刻消腫止痛,是治療癰的良藥。

病灶呈現白色凹陷的,稱為疽。疽發生在五臟,所以疽的根部較深,而癰的毒性較淺。根部呈現紅色且散漫,表示氣虛,無法將血液緊緊吸附;呈現紅色且活潤光澤,表示氣血將毒素逼出;外表紅而內部發黑,表示毒素停滯在體內;呈現紫黑色且不明亮,表示氣血不足,無法將毒素化成膿。膿液濃稠,表示氣血旺盛;膿液稀薄清淡,表示氣血衰弱。還沒出膿之前,癰的皮肉之間有火毒的停滯,疽則有寒痰的凝結。

出膿之後,癰還有殘留的熱毒,適合用托法治療;疽還有寒凝未解,適合用溫法治療。如果患的是寒疽,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仍要保持溫暖;如果有產生熱毒,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喜歡寒涼的藥物。但陰虛陽實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看過很多醫書,總覺得說得不夠詳細,因此在這裡詳細說明,希望大家能了解。各種疽呈現白色凹陷,都是由於氣血虛弱,寒氣凝滯所導致。一開始毒素就陷在陰分,如果不用陽氣來調和並疏通皮膚毛孔,怎麼能解除寒凝?已經潰爛而且陰血枯竭,如果不滋養陰液、溫通氣血,怎麼能使膿液充足?氣能形成實質,血能使膚色光澤。所以各種平塌無法將毒素排出的疽,只要用陽氣來調和,陰分凝結的毒素自然就能化解。

血虛不能化解毒素的,更適合用溫補的方式來排出膿液,所以在膿液要潰出的時候,疏通皮膚毛孔的功能仍然不能鬆懈。如果一鬆一放,毒素就會停留;如果一解除一驅趕,毒素就會消散。只開通毛孔而不溫補,氣血虛寒,又怎麼能化膿?就像沒有米要煮飯一樣。只滋補而不開通毛孔,只能補養虛弱,寒凝的毒素又怎麼能找到路徑消散?而且毒素強盛反而會助長它的氣焰,就像把糧食送給盜賊一樣。

滋補而不溫暖,血會凝滯氣會停滯,又用什麼來製造膿液呢?就像釀酒不加溫,又怎麼能變成酒漿?煮飯不生火,又怎麼能煮熟?世人只知道一味地用清火來解毒,卻不知道毒就是寒,解除寒氣毒就會自然消解,如果清火毒反而會更加凝滯。然而毒素的消解一定要經過化膿,膿的產生一定要依靠氣血,氣血的運行一定要依靠溫補。

怎麼能用寒涼的藥物呢?而且清涼的藥物只能用在紅腫的癰癤,如果遇到陰寒險惡部位的疽,溫補都還怕來不及,又怎麼能隨便用清熱解毒的藥,反而傷害了胃氣?甚至陽氣不振,難以潰破難以消散,毒素侵入內臟,難道不可怕嗎!脾胃關係著生死存亡,所以最重要的是止痛,其次是健脾。疼痛停止,惡氣就會自然消解;脾胃強健,肌肉就會自然生長。陽氣旺盛,氣血運行,肌肉紅潤,唯有依靠調和補養氣血的藥物。至於寒涼的藥物,始終都應該禁止服用。

癰和疽,完全是兩條不同的路,陽症是癰,陰症是疽,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世人把癰疽混為一談來治療,會造成無窮的禍害。各種疾病的名稱,必定是依照發病部位而命名,例如毒瘡長在頭頂,有善疒貢、發疽的名稱;長在頸項,有落頭、對口、腦疽的稱號。井泉疽的病患發生在心口,貼骨疽的毒素盤踞在環跳穴,馬刀癰長在臉上,骨槽風發生在牙床上。足心是湧泉穴,手臂上的癰叫做臂毒。各種名稱是依據部位來推測治療方法,依照紅、白顏色來區別。

剛發病還沒潰爛時,要觀察現在的形狀;已經潰爛很久的,要詢問剛開始發病時的顏色。剛開始發病時顏色是紅色,就用治療癰的藥;剛開始發病時顏色是白色,就要用治療疽的藥。各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會逐一列在後面,讓學習的人能分辨病症而精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