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四科簡效方》~ 丁集 (4)

回本書目錄

丁集 (4)

1. 生蛆

嫩柳葉鋪席上,臥之蛆盡出。

2. 痘發咽喉

生蒡子(二錢),桔梗(一錢),甘草(七分),煎服。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由以下三味草本植物組成:

  • 生蒡子:2兩
  • 桔梗:1兩
  • 甘草:7分

服用方法是用水煮沸後飲用。

3. 目生翳障

黑大豆、綠豆、赤豆(各三斤),枸杞子、甘菊花(去蒂,各八兩),俱洗淨,用甘泉水煎三次去渣,重綿將汁濾清,瓷罐內慢火熬膏,收淨水氣,入煉白蜜四兩攪勻,收瓷瓶內,每服一瓢,挑於口內,開水下。

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等分為末,每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乾,食柿,日三。極重者半月而痊。亦治疹後目疾。

豬蹄爪甲煅灰,泡湯濾淨洗之。

白話文:

將黑大豆、綠豆、赤豆各三斤,枸杞子、甘菊花(去蒂)各八兩,洗淨後用甘泉水煎三次,去渣後取汁,用慢火熬成膏狀,去除水分,加入煉白蜜四兩攪拌均勻,裝入瓷瓶中,每次服用一瓢,含於口中,以開水送下。

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一同煮乾,食用柿餅,每日三次。病情嚴重者,半月即可痊癒。也可治療疹後眼疾。

豬蹄爪甲煅燒成灰,泡水過濾後用來洗眼。

4. 痘疔

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為末,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挑破搽之。

白話文:

將雄黃研磨成粉末(約等於現今的3克左右),再加入紫草一起研磨至細碎狀態,最後用胭脂汁來攪拌均勻。在使用前,可以先用銀簪輕微刺傷皮膚,然後塗抹上這個藥物。

5. 痘毒

初起用綠豆、黑豆等分為末,醋調頻塗。

已爛者,桕樹根皮為末,麻油調搽。

糯米粽尖,焙灰冷定,同百草霜研勻糝之。

白話文:

剛開始患病時,用綠豆、黑豆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稀糊狀塗抹患處。如果已經潰爛,則用桕樹根皮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塗抹。糯米粽子的尖端部分,將其焙成灰燼,冷卻後研磨成粉末,與百草霜混合均匀,撒在患處。

6. 痘後生瘡

生黃豆研末,麻油調搽。

白話文:

將新鮮的黃豆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勻後塗抹在患處。

7. 痘不落痂

白砂糖湯點服。

雞子黃炒油,雞翎蘸掃。

白話文:

白砂糖加水煮成糖漿服用。 雞蛋黃用油煎熟後食用。 使用雞毛刷沾取油膏塗抹於皮膚上。

8. 痘瘢

密陀僧研細,人乳調,夜塗旦洗。

9. 麻疹不起(杭人呼為瘄子)

脂麻(五合),杵碎,沸水泡,乘熱熏頭面。

10. 疹後咳嗽

枇杷葉煎濃汁,點白蜜少許服。

11. 疹後㾩瘡

鹽酒浸桃葉擦之。

12. 麻勞

(疹瘄後不慎口腹,或誤服溫補所致)

秫米煎湯頻服。

白話文:

在出疹之後如果不小心吃了不當的食物或是誤服了暖身滋補的藥物, 可以用糯米煮湯頻飲來治療。

13. 將養

陳米(清胃)、黃土(養脾)、嫩竹葉(清熱)、蘆菔子(化積)、薄荷葉(去風)、燈心(降火)、麥芽(運食),以上隨證所主者多用,其餘次之。每服三錢,袋盛煮湯,任意渴飲,名七味保嬰湯,調養脾胃,善治泄瀉。凡小兒痘疹諸病後,皆宜仿此調理,切弗浪施溫補,致釀他證。如大便燥結者,可於湯內調入白蜜少許。

白話文:

陳米(清胃)、黃土(養脾)、嫩竹葉(清熱)、蘆菔子(化積)、薄荷葉(去風)、燈心(降火)、麥芽(運食),以上藥材依據病症需求,常用者較多,其他藥材次之。每次服用三錢,用布袋裝好,煮湯後,可以隨時想喝就喝。此方名為「七味保嬰湯」,用於調理脾胃,治療腹瀉效果很好。凡是幼童出疹子或其他疾病之後,都適合用此方調理,切勿隨意使用溫補藥物,以免造成其他病症。如果大便乾燥難以排泄,可以在湯中加入少許白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