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序
序
1. 序
天下之難事莫如醫,同一證也,所因各異,傳變攸殊,況體有虛實,病有淺深,臟性有陰陽,天時有寒燠,雖方與病合,尚須隨證損益,以期無纖毫之杆格,庶可藥到病除,而無遺人夭殃之誤。苟非守經達權之士,惡足以語此,此成方之不可執也。古名臣大儒,錄單方以便民用,洵屬利濟為懷。
第單方藥力既專,取效尤速,設不知區別而浪施,則傷人亦更易也。且自秦政漢武以後方書,輒以神仙服食諸說傅會其間,而《肘後》、《千金》諸書,則以毒藥為常用之品,後人無其識見,紙上談兵,能無人費之慨哉!夫以蘇文忠公之淹雅,猶過信傳聞,將聖散子、黑神丹等方,極口表章,不免貽誤後世,矧其他乎?良由選方者未必知醫,而知醫者非視單方為瑣屑不足道,則矜為枕秘而不傳,故行世單方,竟無善本。
余未嘗學問,為繼先君志,童年即究心醫籍,三十年來,凡見聞所及,固美不勝收,竊念窮鄉旅宦,疾病陡來,無藥無醫,莫從呼籲,爰不自揣,選其藥廉方簡,而用之有奇效無險陂者,集為四卷,題曰《四科簡效方》,以俟仁心為質者,版以流傳,然限於卷帙,遺漏良多,用質通方,毋嗤淺陋。
咸豐四年甲寅秋八月杪杭州王士雄書於鴛鴦湖舟次
白話文:
[序]
天底下最困難的事莫過於行醫,同樣的病症,其成因卻各有不同,病情的轉變也有著各種差異。何況人體有虛有實,病情有輕有重,臟腑性質有陰有陽,天氣有冷有熱。即使藥方與病情相符合,仍需根據病情調整藥量,力求沒有絲毫的偏差,這樣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避免因誤診而使人早逝。如果不是既有豐富經驗又能靈活應變的醫者,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這就是為何不能死板地依賴現成的藥方。古代的名臣大儒編輯單方,是為了方便民眾使用,確實出於一顆濟世救人的初心。
然而,單方藥力集中,效果迅速,如果不懂得辨別病情就隨意使用,反而更容易傷害人體。再者,自秦始皇和漢武帝之後,許多醫書中都夾雜了關於長生不老和仙藥的傳說,而《肘後》、《千金》等書,更是將有毒的藥物當作常規藥品。後代的人缺乏這樣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怎能不令人感慨?像蘇東坡這樣的學識淵博之人,也因為過度相信傳聞,大力推崇聖散子、黑神丹等藥方,結果卻誤導了後世,更何況其他人呢?這是因為選擇藥方的人不一定懂得醫學,而懂得醫學的人,不是認為單方太瑣碎不值一提,就是將其視為珍藏而不願傳授,因此流傳下來的單方,竟然沒有好的版本。
我並非學術之人,但為了繼承父親的遺志,從小就深入研究醫學典籍。三十年來,我所見所聞,好的藥方多不勝數。我想到在偏遠地區或旅途中,疾病突然降臨,既沒有藥材也找不到醫生,無處求救,因此我不顧自己的能力,挑選那些價格低廉、藥方簡單,使用起來有效且安全的單方,編纂成四卷,命名為《四科簡效方》,希望有仁心的人能夠將它出版流通。然而,由於篇幅限制,遺漏了很多好藥方,希望有識之士能夠補充,不要嘲笑我的淺薄。
鹹豐四年甲寅秋八月杪,杭州王士雄於鴛鴦湖舟次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