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甲集 (3)
甲集 (3)
1. 虛弱
按:汪纘功詳論虛勞,而所立治法,惟保陰煎一方,蓋以人身之陰難長而易傷也。凡稟賦虛弱,真陰不足之人宜仿此,預為補救,加以保養,則人定自可勝天,苟不知此,直待勞損已成,恐盧扁亦無妙術矣。其方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萎蕤、牛膝、薯蕷、茯苓、龍眼肉、龜板(各藥分兩量體斟酌)十味,甘泉水煎,或石斛煎湯代水,臨服和入現擠濃白人乳一小杯,亦可熬膏服。
若內熱有汗加地骨皮,內熱無汗加丹皮;腰痛加枸杞、杜仲;盜汗加棗仁、五味子;怔忡不寐加棗仁;咳嗽加桑白皮、枇杷葉、百合;有痰加竹茹、貝母;有血加藕汁、童便;食少加生苡仁;泄瀉去生地、天冬,加扁豆、蓮子、芡實、菟絲子;肺脈按之無力者,量加人參(黨參、洋參酌宜而代)、炙黃耆(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八兩),歸身、白芍、川芎(各二兩),炙甘草(一兩)。
按法熬膏,將成,入鹿角膠(四兩)、龜板膠(三兩)收之,瓷器盛之,窨去火氣,每服三錢,開水點下。
女貞子,旱蓮草,干桑葉,黑脂麻,鮮菊花,甘杞子,歸身,白芍,熟地,黑豆,南燭葉,白茯神,萎蕤,橘紅(各四兩),沙蒺藜,炙甘草(各二兩)
以上十六味,用天泉宿水、桑枝火煎至味盡,去滓,緩火熬膏,將成,入黑驢皮膠、煉白蜜各三兩收之,瓷瓶封盛,窨去火氣,每日卯時,開水點服五六錢,名滋營養液膏,為悅性怡情之妙藥。
貞、蓮二味,法二至以暗轉陰陽;佐以桑、麻,為調風氣,應候播植生機;助以杞、菊,為升降之春秋,亦承流以宣化;歸、芍辛酸,一通一泄,使無壅滯之情;地黃、蒺藜,一填一養,不致肌虛之困;黑豆滋水息肝,南燭培元益氣;茯神、萎蕤,為營衛報使;橘紅、甘草,為喉舌真司;驢膠濟水造成,激濁揚清之凜冽;蜂蜜百花釀就,和風甘雨之仁慈。服之不特調元卻疾,且以見天地之生生有如是也。
(炳按:此薛生白先生生平得意之驗方,載《三家醫案》。)
白話文:
【虛弱】
註解:汪纘功詳細論述了虛勞,並確立了治療方式,只用了保陰煎這一方,這是基於人體的陰較難增長卻容易損傷的道理。凡是體質虛弱,真陰不足的人應參考這方,預先進行補救,並加強保養,這樣人力自然可以勝過天命,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等到虛損已經形成,恐怕連古代名醫盧扁也沒有妙術可施了。該方使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萎蕤、牛膝、薯蕷、茯苓、龍眼肉、龜板(各種藥物的分量根據個人體質調整)十種藥材,用甘泉水煎煮,或用石斛煎湯代替水,服用時加入現擠的濃白人乳一小杯,也可以熬成膏狀服用。
如果內熱並有汗出,可加入地骨皮;內熱但無汗出,可加入牡丹皮;腰痛可加入枸杞、杜仲;盜汗可加入棗仁、五味子;心悸失眠可加入棗仁;咳嗽可加入桑白皮、枇杷葉、百合;有痰可加入竹茹、貝母;出血可加入藕汁、童便;食慾減少可加入生苡仁;腹瀉去掉生地、天冬,加入扁豆、蓮子、芡實、菟絲子;肺脈無力者,適量加入人參(黨參、西洋參視情況替代)、炙黃芪(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八兩),當歸身、白芍、川芎(各二兩),炙甘草(一兩)。
按照方法熬膏,在將成時,加入鹿角膠(四兩)、龜板膠(三兩)收膏,放入瓷器中,去火氣,每次服用三錢,開水點服。
女貞子,旱蓮草,幹桑葉,黑芝麻,鮮菊花,甘杞子,當歸身,白芍,熟地,黑豆,南燭葉,白茯神,萎蕤,橘紅(各四兩),沙蒺藜,炙甘草(各二兩)
以上十六味藥材,用天泉宿水、桑枝火煎煮至味道完全溶出,去渣,慢火熬膏,快完成時,加入黑驢皮膠、煉白蜜各三兩收膏,放入瓷瓶密封,去火氣,每天卯時,開水點服五六錢,名爲滋營養液膏,是調和性情,愉悅心情的妙藥。
貞、蓮二味,依陰陽交替之理;輔助以桑、麻,調節風氣,順應季節生長;加上杞、菊,爲春升秋降的象徵,也代表傳承與宣化;當歸、白芍辛酸,一通一泄,防止堵塞;地黃、蒺藜,一填充一滋養,避免肌肉虛弱;黑豆滋水息肝,南燭培元益氣;茯神、萎蕤,爲營衛報使;橘紅、甘草,爲喉舌真司;驢膠濟水造成,激濁揚清之凜冽;蜂蜜百花釀成,和風甘雨之仁慈。服用它不僅能夠調養身體,消除疾病,而且能夠體驗到天地的生生不息。
(炳注:這是薛生白先生一生得意的驗方,載於《三家醫案》。)
2. 勞疰(俗呼傳屍勞)
獺肝一具,陰乾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兩具必愈。
大蒜,杏仁(各一兩),合杵如泥,加雄黃一兩,入乳缽內同研勻,日曬至可丸,即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一丸,凌晨空心,清米飲下。服後勿洗手,頻看十指甲中有毛出,逐漸拭去,至辰時方可洗手,名出毛丸。
鰻鱺充饌,久啖自瘥。外以元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每日焚之。
白話文:
[對於俗稱傳屍勞的勞疰病狀]
使用一整副水獺的肝臟,經過陰涼處晾乾後研磨成粉末,每天用水送服約方寸大小的一匙三次。病情嚴重者,則需用兩副水獺肝臟必定可以痊癒。
取大蒜和杏仁各一兩,混合後搗成泥狀,再加入一兩的雄黃,一起在乳缽中研磨均勻。待混合物在日光下曬到可以搓成丸子的硬度,即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一顆,於清晨空腹時,用清潔的米湯送服。服用後不要洗手,頻繁檢查十個手指甲中會有毛髮長出,應逐漸擦除,直到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之間纔可洗手,這種藥丸被稱為出毛丸。
常吃鰻魚,長期食用病情自然會好轉。另外,可以將一斤的元參和六兩的甘松研磨成粉末,每日焚燒。
以上就是針對勞疰病症的治療方式。
3. 外淫(風寒暑濕之感也)
蔥白(十四莖),淡豆豉(三錢),水煎頓服,此名蔥豉湯,乃解散風寒之神劑。寒重者加蘇葉、杏仁、橘皮、生薑之類。兼感溫熱之氣者,可加蘆根、桑葉、滑石、竹葉之類。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二味研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熱甚者新汲水下,名六一散,通解暑濕之仙方,功難縷述。若外挾風寒者,以蔥白五寸,淡豆豉五十粒,煎湯調服。
白話文:
[外因(感受風、寒、暑、濕等外界因素)]
使用十四根蔥白和三錢的淡豆豉,用水煎煮後一次服下,這種湯藥被稱為蔥豉湯,是治療風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藥方。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再加入蘇葉、杏仁、橘皮、生薑等藥材。
另外,對於同時感受到溫熱氣候影響的人,可以添加蘆根、桑葉、滑石、竹葉等藥材。
取六兩的滑石和一兩的甘草,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送服,若是體內熱度較高,可用新鮮的井水送服,這被稱為六一散,是一種能夠全面緩解暑熱和濕氣的極佳藥方,其功效無法一一詳述。如果同時受到風寒影響,則可以用五寸長的蔥白和五十粒淡豆豉煎湯,再調入藥粉服用。]
4. 番痧
痧在肌表未發出者,以燈照之,隱隱膚間且慢焠。若既發出,狀如蚊咬,粒如㾦麩,疏則累累,密則連片。更有發過一層,復發兩三層者。焠法看頭額及胸前兩邊,或腹上與肩膊處,照定紅點,以紙拈條,或粗燈草微蘸香油,點著焠之,即時爆響。焠畢,便覺胸腹寬鬆,痛亦隨減。
痧在膚里發不出者,則用刮,若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肘臂膝腕,用棉紗線或苧麻繩,或青錢,或瓷碗口,蘸油自上向下刮之,以紅紫色綻方止。項下及大小腹軟肉處,用食鹽以手擦之,或以指蘸清水撮之,痧出體即輕矣。
《玉衡》書云:東南卑濕,利用砭,以針刺放毒血,即砭之道也。然痧毒忌鐵,須用銀針。凡痧重者,必刺出毒血,始可望生。兩臂灣名曲池穴,兩腿灣名委中穴,先蘸溫水拍打,露出紫紅筋,然後刺之。余穴非手法精者,恐其誤刺,不悉載。
生黃豆細嚼,不腥者痧也。既可試病,亦解痧毒。生芋亦然,再以大雄雞一隻,放病人腹上,雞即伏而不動,痛止則雞自跳下。
晚蠶砂為末,冷開水調服。或以玉樞丹,涼開水調服。若停食者,須以明礬末四分,冷開水下,吐出之。
白話文:
[番痧]
如果痧症在肌肉表面尚未完全顯現出來,可以用燈光照射,會隱約看到皮膚間有異樣,這時要慢慢處理。一旦痧症顯現出來,看起來就像被蚊子咬過一樣,顆粒狀如疹子或是麩皮,分佈稀疏時會一顆顆接連出現,密集時則連成一片。有時候一層痧症消退後,還可能再出現兩到三層。
治療的方法是觀察額頭、胸口兩側、腹部或肩膀處,找到紅點,然後用紙條或粗燈芯草沾一點香油點燃,進行炙燒,會聽到爆裂的聲音。炙燒完畢後,患者會感覺胸部和腹部變得輕鬆,疼痛也會隨之減輕。
如果痧症在皮膚深層無法顯現,那麼就要採用刮痧的方式。在背部、頸部、胸前、脅肋、雙臂、膝蓋、手腕等部位,使用棉紗線、薴麻繩、銅錢或瓷碗邊緣沾油,從上往下刮,直到皮膚出現紅紫色爲止。在脖子下方以及腹部柔軟的部位,可以用食鹽用手搓擦,或者手指沾冷水捏掐,痧症出來後,身體就會感到輕鬆。
根據《玉衡》書中的記載,在東南溼潤的地區,適合使用砭石治療,也就是用針刺出血來排毒,這就是砭石療法。但是痧毒忌諱鐵器,所以必須使用銀針。對於嚴重的痧症,必須要刺出血纔能有望治癒。兩臂彎處名爲曲池穴,兩腿彎處名爲委中穴,先用溫水拍打,使紫紅色的血管顯露,然後再進行鍼刺。其他的穴位,如果不是手法精準的人,恐怕會誤刺,這裏就不詳細列舉了。
將生黃豆細細咀嚼,如果沒有腥味,就表示有痧症。這不僅可以用來判斷疾病,也可以解除痧毒。生芋頭也有同樣的效果,再找一隻大公雞,放在病人的腹部,公雞就會安靜不動,等到疼痛停止,公雞就會自己跳下來。
將晚蠶沙研磨成粉末,用涼開水調服。或者用玉樞丹,也是用涼開水調服。如果是消化不良導致的,需要用明礬末四分之一茶匙,用涼開水吞服,然後讓患者嘔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