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1. 丁集
2. 幼科通治
3. 初生
欲斷臍帶,必以艾絨為燃,麻油浸濕,熏洗臍帶至焦方斷。束臍用厚綿軟帛束緊,勿令沾濕,可免臍風。冬寒浴不宜早。浴兒湯中用豬膽汁一枚,永不患瘡。
白話文:
【新生兒護理】
想要剪斷新生兒的臍帶,必須使用艾草絨搓成的條狀物,先浸泡在麻油中,然後點燃來燒烤臍帶,直到臍帶燒到焦黑才進行剪斷。包紮臍帶時,應用厚實柔軟的布料緊緊包紮,確保不要讓它沾濕,這樣可以避免臍風(一種新生兒可能出現的疾病)。冬天天氣寒冷時,不宜過早給寶寶洗澡。在幫寶寶洗澡時,可以在水中加入一顆豬膽汁,這樣寶寶將永遠不會長疹子或膿包。
4. 無皮
粳米粉周身撲之,若夏月但於泥地上臥之。
白話文:
將粳米磨成的粉均勻地塗抹在全身,如果是在夏天,可以直接躺在泥土地上。這句古文的意思是利用粳米粉來保護皮膚,夏天則可以藉由接觸涼爽的泥土地來降溫。
5. 囟腫
黃柏末,水調貼兩足心。
白話文:
【囟腫的處理方式】使用黃柏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敷貼在雙腳的腳心上。
6. 無竅
穀道無竅,兒啼不止者,竅在膜里也,以金刀(銀刀亦可。)割開外膜即愈。女子有前陰無竅者治同。更有鼓女,前陰膜鞔如鼓,雖有小孔通溺,礙於人道,又名實女,古人列為五種不男之一。幼時宜用鉛作鋌,日日紝之,久久自開,無異常人。
白話文:
如果嬰兒因為肛門沒有開口而不停哭鬧,實際上是因為開口位於一層薄膜之下,只需用金質或銀質的刀具割開這層外膜,問題即可解決。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女嬰的前陰部位,治療方式相同。
另有一種情況稱為「鼓女」,其前陰部位的薄膜緊繃如鼓,雖然可能有微小的孔洞可供排尿,但對於正常的生理需求仍構成了障礙,這種情況也被古人歸類為「五種不男」之一,意指無法正常進行性行為。
對於這種情況,應在幼年時期使用鉛製的工具每日進行擴張,久而久之,該部位會自然開闊,最終能達到與常人無異的狀態。
7. 便閉
大小便不通,用麻油一兩,入芒硝少許,煎滾冷定,徐徐滴入口中,嚥下即通。
以溫水漱口,吸咂小兒前後心,並兩手足心,得紅赤色即通。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大小便無法排解的情況,可以使用下列方法:取一兩的香油,加入少量的芒硝,加熱煮沸後放涼,然後慢慢滴入嘴中吞下,通常便能順利排便。
另外一個方法是,先用溫水清潔口腔,然後吸吮小兒的前胸、後背以及雙手和雙腳的掌心,直到皮膚出現紅潤的顏色,也能幫助通便。
8. 開口
落地周時(足一日也,)方可開口,先以大黃、黃連、甘草(各五分),煎汁,滴入口中數匙,次以豬乳燉飲之,(月內常飲豬乳最良。)如口內上齶牙根,看有白泡子,即以銀針挑破,再用京墨搽之,遲則不救。三朝用濃米飲哺數口,以助穀神。
白話文:
在出生後一週左右(也就是整整一天後),嬰兒才能開始餵食。首先應使用大黃、黃連和甘草(各約1.5公克),煎煮成藥汁,用滴管滴入嬰兒口中幾茶匙,接著再以溫熱的豬奶餵養(在一個月內,經常喂豬奶是最好的)。如果看到嬰兒口腔上顎或牙根處有白色的泡泡,應該立即用消毒過的銀針小心地挑破,然後再用京墨塗抹,若不及時處理,可能無法挽救。到了第三天,可以使用濃稠的米湯餵養幾口,以幫助其消化系統的發展。
9. 鵝白
白礬、硃砂(各二錢半),馬牙硝(五錢),研極細,先拭淨兒口,以水調塗之。
白話文:
【鵝口瘡的處理方法】
取白礬和硃砂各二錢半,以及馬牙硝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至極細。首先清理乾淨嬰兒的口腔,然後用水調和藥粉,塗抹在患處。
10. 臍風
全蠍(二十一個,去頭尾,酒塗炙),麝香(少許),各研細和勻,每二分半,麥冬湯調服。
白話文:
【臍風的治療方式】
使用全蠍二十一個(去除頭部與尾部後,用酒塗抹然後烤乾),加上少量的麝香,分別研磨成細粉後混合均勻。每次取用二分半的藥粉,以麥冬湯調和後服用。
11. 臍瘡
黃柏或龍骨末敷。
胭脂、海螵蛸研末,油調搽。
白話文:
對於臍瘡的處理方式,可以使用黃柏或者龍骨磨成的粉來塗敷在傷處。
另外一種方法是,將胭脂和海螵蛸分別磨成粉末後混合,再用油調和後塗抹於患部。
12. 臍瘡變癇
黃連(二錢半),鉛粉,龍骨(煅,各一錢),各研細和勻,頻以少許敷臍中。
白話文:
【臍瘡變癇的治療方式】
使用二錢半的黃連,加上適量的鉛粉,以及經過煅燒的一錢龍骨,將這些藥材各自研磨成細粉後混合均勻。然後,反覆取少量的藥粉塗敷在肚臍上。
13. 臍突囊腫
大黃、牡蠣(各五錢),朴硝(二錢),研末,每一二錢,以田螺一枚,洗淨浸一宿,取水調塗。
白話文:
【臍疝氣囊腫】
使用大黃和牡蠣各五錢,以及朴硝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二錢的粉末,用一隻清潔過的田螺,先將其浸泡一夜,然後取其水來調合藥粉,再塗抹在患處。
14. 臍風撮口
生地、生薑、蔥白、蘆菔子、田螺肉共搗爛,塗臍四圍一指厚,抱住,泄矢氣而愈。
若噤口者,用蜈蚣(一條,酒炙),蠍梢(四條),殭蠶(七條),瞿麥(五分),為末,每少許吹鼻中取嚏,啼哭者可治,即以薄荷湯二分半。
白話文:
【臍風撮口】
出生後的小孩如果出現臍風撮口的症狀,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來治療:將生地、生薑、蔥白、蘆菔子和田螺肉一起搗碎成泥,然後塗抹在肚臍周圍,厚度約為一個手指寬,緊緊地包紮住。這樣做會促使孩子排氣,病狀就能得到緩解。
對於那些嘴巴緊閉不能開口的孩子,可以用一條經過酒燉的蜈蚣、四條蠍子尾、七條僵蠶以及五分的瞿麥,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的粉末吹入孩子的鼻子裡,引發打噴嚏,如果孩子能因此啼哭,那麼這病就有治癒的可能,接著再給他喝下二分半的薄荷湯。
15. 臍爛
哆囉呢、羽毛緞、嗶吱、絨洗、絨褐子,皆可燒灰研末,厚糝包好,勿使見風,如濕再糝。用大紅色者尤良。
杏仁去皮研敷。
白話文:
[臍部潰爛的治療]
可以使用哆囉呢、羽毛緞、嗶吱、絨洗、絨褐子等材料,將這些東西燒成灰後研成粉末,厚厚地撒在臍部然後包紮好,要確保不要讓空氣接觸到傷口,如果傷口處濕了就再撒一些粉。如果使用的材料是大紅色的,效果會更好。
另外一種方法是,取杏仁去掉外皮,研磨成泥後敷在臍部。
16. 遊風
生麻油塗。
生綠豆(五錢),大黃(二錢),為末,蜜調塗。
丹從臍起,醋調檳榔末敷。
白話文:
[遊風]的治療方式如下:
使用純淨的芝麻油塗抹患處。
取生綠豆五錢,與大黃二錢,研磨成粉末後,用蜂蜜調和塗抹於患部。
如果紅疹從肚臍周圍開始出現,應使用醋調和檳榔粉來敷在皮膚上。
17. 胎毒
初生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血惡水,永無諸疾。
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消乳食。已發瘡者,用麻油(三兩),煎鮮嫩槐枝(六兩),熬枯去渣,以鉛粉(一兩),石膏(煨,三錢),輕粉(一錢),研勻,入油內蒸熟調搽,或用輕粉研細,桐油和塗。
白話文:
【胎毒】
寶寶剛出生時,可用少量韭菜汁餵他喝,這樣會讓他吐出不好的血和水,以後就不會有各種疾病。
將淡豆豉煮成濃汁,餵寶寶喝幾口,胎毒就會自行排出,同時還能幫助消化母乳和食物。如果已經長了疹子,可以使用麻油三兩,配上新鮮嫩槐樹枝六兩一起煎煮,等到槐樹枝煎到枯萎後去掉渣滓,再加入鉛粉一兩、煅燒過的石膏三錢、輕粉一錢,全部研磨均勻後,混入油中蒸熟,塗抹在患處。或者使用輕粉研磨成細粉,再用桐油攪拌後塗抹。
18. 胎熱
黑豆(二錢),甘草(一錢),燈心(七寸),鮮竹葉(一片),水煎服。
眼瞎者,蚯蚓泥杵爛塗囟門,干則易。
白話文:
【胎熱】
服用方法為:黑豆兩錢、甘草一錢、燈芯七寸、新鮮竹葉一片,加水煎煮後飲用。
對於視力喪失的人,可以將蚯蚓泥搗碎後敷在囟門位置,若乾了就再換新的。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用於處理胎熱問題的中藥配方,以及一種針對視力喪失的外用療法。
19. 胎寒
晝夜啼哭不止成癇,當歸末一小豆大,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
白礬煅半日研末,棗肉丸黍米大,每乳下一丸,愈乃止。
白話文:
【胎寒】
小孩晝夜不停啼哭,像是有癮似的,可以用當歸磨成粉,取量約一小豆大小,用母乳調和後餵食嬰兒,一天可進行三到四次。
另取白礬經過半天的煅燒後,再研磨成粉末,與棗肉混合製成黍米大小的丸狀,每次哺育時喂一顆,直到病情好轉才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