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怪證奇方》~ 又李小仙附雜錄 (1)

回本書目錄

又李小仙附雜錄 (1)

1. 醫有三十科

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傷寒科,風科,口齒咽喉科,瘡腫科,針灸科,眼科,正骨科,金鏃科,祝由科,養生科

白話文:

大方脈科:大規模脈學科 小方脈科:小規模脈學科 婦人科:婦科 傷寒科:傷寒科 風科:風科 口齒咽喉科:口腔咽喉科 瘡腫科:創傷科 針灸科:針灸科 眼科:眼科 正骨科:正骨科 金鏃科:金屬外科 祝由科:祝由科 養生科:養生科

2. 察色脈一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兒生母兮差速也。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母仰子兮退遲也。

凡欲灸者,先診其脈,脈浮者不可灸,灸則必變。

罷大無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未嘗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是,又思許學士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白話文:

脈象反映的是身體的基礎狀態,就像大地一樣;面色則代表著人體的整體狀況,就像天空一樣。當大地滋養天空,則順應自然法則;反之,若天空滋養大地,則逆反自然規律。例如,如果脈象弦緊而面色紅潤,代表著身體基礎強健,而整體狀態良好,就像孩子出生後,成長速度快於母親一樣。反之,如果脈象弦緊而面色黝黑,則代表著身體基礎虛弱,而整體狀態衰敗,就像母親因照顧孩子而衰老,速度慢於孩子一樣。

想要灸療的人,必須先診斷其脈象,脈象浮虛的人不適合灸療,灸療後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古人說:「罷大無言。」意思是說,用古代的方劑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拆掉舊房子用來建造新房子一樣,材料不同,也未經匠師精心打造,能用嗎?因此,我想到許學士曾說:「我研讀仲景的醫書,運用仲景的治療方法,但並沒有完全照搬仲景的方劑,而是領悟了仲景的醫學精髓。」

3. 五臟者身之強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腦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白話文:

頭部是精明神智的所在,如果頭部低垂,視線深沉,代表精神快要被奪走了。

背部是胸腔的所在,如果背部彎曲,肩膀跟著下垂,代表腦部快要衰敗了。

腰部是腎臟的所在,如果腰部轉動搖晃不能,代表腎臟快要虛弱了。

膝蓋是筋骨的所在,如果膝蓋彎曲伸展不能,走路時駝背低頭,代表筋骨快要虛弱了。

骨骼是骨髓的所在,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時搖晃跌跌撞撞,代表骨骼快要虛弱了。

身體強壯就會活著,失去強壯就會死亡。

4. 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主宰,掌管思維和意識;肺臟輔助心臟,調節氣息和體溫;肝臟如同將軍,負責謀劃和決策;膽囊則像中正之官,負責判斷和決斷;膻中穴是臣使之官,掌管喜怒哀樂;脾胃是人體的倉庫,負責消化吸收食物;大腸負責傳導和變化食物;小腸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腎臟負責強健體魄,並主管技巧;三焦是人體的排水道,負責排泄廢物;膀胱是人體的儲液器官,負責儲存和排出津液。

5. 精明五色氣之華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白話文:

紅色要像白色的布裹著朱砂,不要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不要像鹽;青色要像蒼壁的潤澤,不要像藍靛;黃色要像絲綢裹著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要像濃重的漆色,不要像地上的青苔。

明察秋毫的精氣神,是用来观察万物的,分辨黑白,审视长短。如果把长的看成短的,把白的看成黑的,精气神就会衰退了。

6. 視而可見

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7. 百病生於氣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音桂,熱也。)

白話文: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音桂,是熱的意思。)

【生氣時情緒會激昂,開心時情緒會放鬆,悲傷時情緒會消沈,害怕時情緒會下沈,寒冷時身體會收縮,熱烈時情緒會宣洩,受驚時情緒會混亂,勞累時元氣會消耗,思考時情緒會凝結。】

8.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白話文:

陰盛之夢:夢到涉過滔天洪水,充滿恐懼。 陽盛之夢:夢見烈火焚燒。 陰陽俱盛之夢:夢到互相攻擊和破壞。

上盛之夢:夢到翱翔飛翔。 下盛之夢:夢到墜落。

極度飽食之夢:夢到分享。 極度餓餒之夢:夢到索取。

肝氣盛之夢:夢到發怒。 肺氣盛之夢:夢到哭泣。

短蟲多之夢:夢到聚集人羣。 長蟲多之夢:夢到相互攻擊和破壞。

9. 四氣調神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臥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使志安寧,使肺氣清。

冬三月,早臥早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養生之道也。

白話文:

春天的三個月份裡,應當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體,讓心神生發。夏天的三個月份裡,同樣要晚睡早起,讓體內的氣能順暢地排出。秋天的三個月份裡,則應當早睡早起,與雞的作息時間相匹配,讓心神平靜安寧,使肺部的氣息清淨。冬天的三個月份裡,應當早睡早起,必須等待日出後再起牀,遠離寒冷,尋找溫暖的地方,不要讓皮膚受寒。這是養生之道。

10. 六失

一失於不察,二失於不信,三失於過時,四失於不擇醫,五失於不識病,六失於不知藥。

白話文:

[一失於不察,二失於不信,三失於過時,四失於不擇醫,五失於不識病,六失於不知藥。]

一、如果在察看病情時有所忽略或誤解, 二、如果對治療方法缺乏信心, 三、如果延遲治療錯過了最佳時機, 四、如果沒有選擇到合適的醫生進行診治, 五、如果不能正確辨認病情, 六、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藥物。

11. 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一也。輕命重財,二也。衣食不能適,三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也。信巫不信醫,六也。

我但臥病,即於腦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如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態度以欺人者。欺又不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驗醫能否。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法,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不因醫為事哉。

白話文:

人若放縱不顧道理,輕視生命而重視財富,衣食不周全,陰陽失衡、臟腑氣息不穩定,身體虛弱無法服藥,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生,都是導致疾病難以痊癒的原因。我平時只要臥病,便會在腦海中不斷寫下「死」字,這時所有思慮都消散,心境也變得平靜,勝過服用任何藥物,這真是無上的妙方。有些人明明害怕死亡,卻害怕被人知道,刻意隱瞞病情;有些人病重了卻強裝輕松,欺騙他人。這些人既不畏懼死亡,又以欺騙的方式求生,實在可笑。

蘇東坡曾說:脈象難以辨明,是古今醫學界共同的難題。有時虛弱的人會出現強壯的症狀,而強壯的人卻有虛弱的表現,這些疑似之間往往決定生死。許多士大夫喜歡隱瞞病情,用來考驗醫生的能力。我一生求醫,都是平時默默觀察醫生的水平。生病求醫時,必定將自己的病情詳細告知醫生,這樣醫生便能清楚地了解病情的所在,虛實寒熱也能心中有數,不會被疑似脈象所迷惑。因此,即使是依照中醫的療法,我的疾病也能痊癒,我所求的只是疾病的痊癒,難道不是因為相信醫生嗎?

或問丹溪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知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釐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斟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於諸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白話文:

有人問丹溪先生說:醫生行醫,把脈、診斷、用藥,先生一定認為讀過儒家經典的人才能做到。為什麼呢?

丹溪先生回答說:沒有《四書》,就無法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完善自身的品性,達到格物致知的效果。沒有《易經》,就無法了解陰陽的變化、天地萬物的運作、生長消亡的規律以及升降浮沉的道理。孫真人說過:不懂《易經》,就不足以稱作太醫。

又問:學習醫書,應該先讀哪本呢?

丹溪先生說:一定要先讀《內經》、《本草》、《脈經》。沒有《內經》就無法辨別疾病,沒有《本草》就無法認識藥物,沒有《脈經》就無法診斷病情。然後再參考其他醫家的著作。

治療疾病、使用藥物就像使用天平,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輕重失誤。如果固執地使用古方治療現代疾病,又不加斟酌,我認為一定會出現些微的偏差。

有人問:除了《素問》、《難經》之外,還應該看哪些書最為重要?

丹溪先生說:外感疾病要學習張仲景的醫法,內傷疾病要學習李東垣的醫法。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更符合《內經》的理論,不過所有醫書都需要瀏覽,才能增長見識。

問曰:一人之證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後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初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便豈無加減也。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故晝陽夜陰也。

座右銘曰:學問所以別理欲開昏閉,衣食所以資身體廣恩惠。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要不險為良地。

銘曰:在表治表,在裡治里,汗下之間,反掌生死。上制以緩,下制以急,緩急不分,無過受擊。新病猛除,久病寬治,不久不新,寬猛相濟。求治不識,必當自寶,毋得苟就,輕此至道。病不可治,必當速已,毋得容情,啟人之毀。

白話文:

一個人久病臥床,醫生開了藥方,但之後又調整藥方加減藥材,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體內部有虛實變化,外部有風寒暑濕燥火等八風變化,加上四季更替,氣運轉換,以及七情所引發的影響。所以即使主治病症的藥物不變,輔助藥物還是需要加減的。

醫生說,治療疾病一定要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氣虛補血,即使不是症狀所在,也不會有害處;但血虛補氣,就會讓血更加虛散,散則氣血都會虛弱,就像懲罰過度一樣。疾病如果是白天輕晚上重,就是血虛;白天重晚上輕,就是氣虛,因為白天是陽氣主導,晚上是陰氣主導。

座右銘寫著:學問可以分辨是非,消除愚昧;衣食可以供給身體,廣施恩惠。言行要留下好的榜樣給子孫,心術要正直,才能成為良善之地。

銘文寫著:疾病在表層就治表,在內部就治裡,汗法和下法之間,生死只在一念之間。治療時,上焦要緩,下焦要急,緩急不分就會招致危險。新病要猛烈治療,久病要緩慢治療,不能久病不治療,也不要新病急於求成,要緩急相濟。求醫時,不要不識貨,要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不要隨便選擇醫生,輕視這至關重要的道理。如果疾病無法治癒,就要及時停止治療,不要心軟,以免招致更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