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怪證奇方》~ 又李小仙附雜錄

回本書目錄

又李小仙附雜錄

1. 又李小仙附雜錄

2. 醫有三十科

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傷寒科,風科,口齒咽喉科,瘡腫科,針灸科,眼科,正骨科,金鏃科,祝由科,養生科

白話文:

[醫學的三十個專科]

  1. 大方脈科:主要處理內科的複雜疾病。
  2. 小方脈科:專門處理內科的常見和較簡單的疾病。
  3. 婦人科:專門診治女性特有的疾病。
  4. 傷寒科:專門治療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疾病。
  5. 風科:專門處理與風濕相關的疾病。
  6. 口齒咽喉科:專門處理口腔、牙齒及咽喉的疾病。
  7. 瘡腫科:主要處理皮膚的創傷、潰瘍及腫瘤等問題。
  8. 針灸科:使用針刺和灸療來治療各種疾病。
  9. 眼科:專門處理眼睛的疾病。
  10. 正骨科:專門處理骨骼的扭傷、脫臼、骨折等問題。
  11. 金鏃科:專門處理金屬傷害或異物進入身體的情況。
  12. 祝由科:以祈禱、咒語等方式進行精神治療。
  13. 養生科:提供健康生活及預防疾病的指導。

3. 察色脈一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兒生母兮差速也。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母仰子兮退遲也。

凡欲灸者,先診其脈,脈浮者不可灸,灸則必變。

罷大無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未嘗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是,又思許學士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白話文:

【觀察面色與脈象以判斷病情吉凶】

脈象就像大地一樣,面色有如天空。大地滋養天空,病情發展順利;天空反哺大地,則表示病情惡化。例如,若摸到弦脈而臉色發紅,這就是大地滋養天空的情況,猶如孩子得到母親的呵護,病情好轉快速。反之,若摸到弦脈而臉色發黑,這就是天空反哺大地,病情猶如母親等待孩子的照料,恢復速度緩慢。

凡是有意進行灸療的人,都應該先診斷脈象。若脈象浮動,不宜進行灸療,因為這樣做病情可能會發生變化。

對於那些筋疲力盡、無法說話的人,用古方來治療現代疾病,就像是從舊房子裡拆材料來蓋新房子,這些材料形形色色,未曾經過工匠的手工打造,這樣的材料能派上用場嗎?因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許學士的話:我閱讀了張仲景的著作,使用他的方法,但我不會固守他的藥方,因為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精神。

4. 五臟者身之強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腦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白話文:

頭部是精神智慧的所在,如果出現頭部傾斜、眼神渙散的情況,可能代表精神狀態正在衰弱。

背部是胸腔的重要部位,若背部彎曲且肩膀下垂,可能預示著脊椎健康有問題。

腰部和腎臟密切相關,如果扭動或搖擺時感到困難,可能顯示腎臟功能在下降。

膝蓋是筋絡集中的地方,如果膝蓋無法正常屈伸,行走時身體前傾,可能是筋絡正在疲勞。

骨骼是骨髓的所在,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行走時身體搖晃不穩,可能是骨骼健康正在惡化。

身體的強壯代表生命力旺盛,反之,如果失去這種強壯,可能會危及生命。

5. 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心臟,就像是國家的君主,負責統籌全身的精神活動。 肺臟,好比是輔佐君王的宰相,負責調節身體的各項生理功能。 肝臟,猶如英勇善戰的將軍,負責策劃身體的各種應對策略。 膽囊,扮演著公正不阿的官員,負責做出果敢的判斷和決定。 心包絡(膻中),像是忠誠的臣子,專司調節人的情緒,讓人保持愉悅的心境。 脾胃,就像是國家的糧倉管理者,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 大腸,擔任傳輸和導引的角色,負責食物殘渣的轉運和排泄。 小腸,就像是豐盛的糧倉,負責進一步分解食物,吸收營養。 腎臟,是身體的強壯官員,負責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和技巧。 三焦,就像是管理水利的官員,負責調節全身的水分平衡。 膀胱,就像是城市中的水源管理者,負責儲存和排泄尿液,當身體的氣血調和時,就能順利完成其功能。

6. 精明五色氣之華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白話文:

[眼睛能辨別的五種顏色,應當像這樣的:紅色要像白色布裏包著硃砂般鮮艷,但不應像赭石那樣暗淡。白色要像鵝毛一樣潔淨,但不應像鹽那樣刺眼。青色要像蒼綠的玉石般有光澤,但不應像藍色染料那樣深沉。黃色要像綾羅包裹的雄黃般溫潤,但不應像黃土那樣粗糙。黑色要像濃厚的漆色般深邃,但不應像地蒼那樣灰暗。

所謂精明,就是用來觀看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的能力。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把白的看成黑的,如此的話,則表示眼睛的精氣已經衰弱了。]

7. 視而可見

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白話文:

「從顏色來看,黃色或赤色表示有熱症,白色表示有寒症,青色或黑色則表示有疼痛。」

8. 百病生於氣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音桂,熱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多由情緒而生】 情緒憤怒時,氣血會上衝; 心情愉悅時,氣血會放鬆; 感到悲傷時,氣血會減弱; 內心恐懼時,氣血會下沉; 處在寒冷環境,氣血會收縮; 處在酷熱環境,氣血會散發; 遭受驚嚇時,氣血會混亂; 過度勞累時,氣血會消耗; 深陷思考時,氣血會凝結。("炅"字讀作"桂",指的是高溫或酷熱)

9.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陰氣過盛,就會做夢到自己涉過大水並且感到恐懼;若是陽氣過盛,則會夢見大火燒身。若陰陽兩者都過盛,就會夢見自己和他人在互相攻擊或受傷。

如果上焦(指心肺)氣血過盛,可能就會做飛翔的夢;而下焦(指腎和膀胱)氣血過盛,則可能夢到自己墜落。

當你非常飽時,可能會夢到自己在分享東西給別人;而非常餓時,則可能夢到自己在索取東西。

肝臟功能過旺的人,可能常做生氣的夢;肺部功能過旺的人,則可能常做哭泣的夢。

如果身體中的細小寄生蟲過多,可能會夢見人羣聚集;而大型寄生蟲過多,則可能夢見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

10. 四氣調神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臥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使志安寧,使肺氣清。

冬三月,早臥早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養生之道也。

白話文:

【四氣調神】

在春季的三個月裡,應晚睡早起,多在庭院裡散步,放鬆頭髮和身體,讓心情得以舒暢,促進生命力的勃發。

夏季的三個月,同樣保持晚睡早起的生活習慣,讓體內的氣順利排解。

秋季的三個月,應早睡早起,像雞一樣跟隨太陽的節奏,保持心態平和安寧,讓肺部功能保持清潔。

冬季的三個月,應早睡晚起,起牀時間最好等到太陽升起,遠離寒冷,靠近溫暖,避免皮膚過度散熱。這些都是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11. 六失

一失於不察,二失於不信,三失於過時,四失於不擇醫,五失於不識病,六失於不知藥。

白話文:

第一種失誤是未能仔細觀察病情,第二種失誤是對治療缺乏信心,第三種失誤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第四種失誤是選擇醫生不當,第五種失誤是不能辨認疾病,第六種失誤是不懂得藥物的使用。

12. 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一也。輕命重財,二也。衣食不能適,三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也。信巫不信醫,六也。

我但臥病,即於腦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如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態度以欺人者。欺又不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驗醫能否。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法,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不因醫為事哉。

或問丹溪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知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釐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斟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於諸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一人之證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後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初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便豈無加減也。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故晝陽夜陰也。

座右銘曰:學問所以別理欲開昏閉,衣食所以資身體廣恩惠。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要不險為良地。

銘曰:在表治表,在裡治里,汗下之間,反掌生死。上制以緩,下制以急,緩急不分,無過受擊。新病猛除,久病寬治,不久不新,寬猛相濟。求治不識,必當自寶,毋得苟就,輕此至道。病不可治,必當速已,毋得容情,啟人之毀。

白話文:

[六種情況下無法治療的情況], 第一,病人極度傲慢,不理會醫生的建議。 第二,病人把錢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第三,病人無法適應適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第四,病人的生理機能混亂,臟器功能不穩定。 第五,病人的身體太弱,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 第六,病人信任巫術而非醫學。

我只管躺在牀上生病,就在眼前不斷用手寫下「死」字,這樣所有的煩惣就會消失。心靈就能得到平靜,這比吃藥還有效。這確實是一個無上的妙方。

還有一種人,明明害怕死亡,卻怕被他人知道,選擇隱瞞病情。有的病情已經很嚴重,卻還強裝輕鬆來欺騙他人。欺騙他人,並不知道害怕死亡反而會導致死亡,這真的很可笑。

蘇東坡說:脈象難以辨明,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極虛的人可能表現出旺盛的症狀,極實的人可能呈現出虛弱的狀態,在這種似是而非的情況下,生死的區別就出來了。士大夫大多隱瞞自己的病情,以此來考驗醫生的能力。我一生尋找醫生,通常在平時就默默觀察他們的醫術。一旦生病請求治療,必定將病情全部告知,這樣醫生就能清楚瞭解病癥所在,虛實寒熱都能事先確定,脈象的似是而非就不能迷惑他。因此,即使是一般的醫生,我的病也能經常被治好,我只是想讓疾病痊癒,並不是因為醫生的問題。

有人問丹溪先生:醫生的工作,就是切脈,觀察病情,使用藥物,你一定要認為讀儒家書籍的人才能做到。為什麼呢?他回答:如果不讀四書,就無法窮究道理,達到盡性,成為格物致知的功夫。如果不讀《易》,就無法理解陰陽造化的道理,以及事物的消長,生成的道理,以及升降浮沉的原則。孫真人說:不懂《易》的人,不足以談論高級的醫學。

問:該先讀什麼醫書?答: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不讀《內經》就無法認識疾病;不讀《本草》就無法認識藥物;不讀《脈經》就無法進行診斷。然後再參考其他各家的說法。

治療疾病使用藥物就像使用秤,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如果僅僅依靠古方來治療現在的疾病,更不會斟酌調整,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會有些許的偏差。

問:除了《素》《難》,還需要看哪些書籍最重要?答:外感疾病遵循張仲景的理論,內傷疾病遵循李東垣的理論。那麼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更符合《內經》的理論,然而對於其他的書籍都應該瀏覽一遍,以增強知識和見識。

問:一個人的病情長期臥牀不起,處方已經確定,但是前後又有加減,這是為什麼?答:體內有初病,中期和虛實的不同,外部有八風的變化,四季更替,氣運交替,情緒的波動。因此,主要治療的藥物雖然不變,輔助的藥物怎能沒有加減呢?

丹溪先生說:治療疾病必須區分氣血。氣病補血,即使不對症,也無害。血病補氣,血會更加虛弱,血越散,氣血就越虛弱,這叫做懲罰過度。疾病如果白天輕晚上重,是血病,白天重晚上輕,是氣病,因為白天屬陽,夜晚屬陰。

座右銘說:學問可以區分理性和慾望,打開迷霧封閉的視野,衣食可以資助身體,擴大恩惠。言行要留下好的榜樣給子孫,心術要不險惡,作為良好的根基。

銘文說:在表面治療表面,在內部治療內部,出汗和下瀉之間,生死只在一念之間。上層制約緩慢,下層制約急促,如果緩急不分,就會受到無辜的攻擊。新病猛烈地去除,舊病寬容地治療,如果不是新的也不是舊的,就要寬猛相濟。尋求治療卻不知道自己病情,一定要珍惜自己,不要隨便接受,輕視這個至高無上的道理。如果疾病無法治療,一定要迅速停止,不要感情用事,以免引起他人的毀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