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暑月著寒

回本書目錄

暑月著寒

1. 暑月著寒

陶(左),廣廈納涼,北窗高臥,固是羲皇之樂,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開,適逢沛然時雨,涼風驟至,寒氣襲趨於腠理,頃刻之間,灼熱無汗,妄言狂躁,或狃於暑熱,或指為痰火,甚至疑為鬼神,殊未讀經文原有「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若驚,神氣乃浮」之論,固無足異也。淺邪新感,又何疑懼,當按六氣司令泄之,可許一汗即解。

陳香薷(一錢),大豆卷(三錢),杏仁(三錢),陳皮(一錢),嫩蘇梗(一錢五分),川羌活(七分),枳實(一錢),桔梗(一錢),鮮藿香葉(五瓣)

復診,汗已泄,熱已解,病人嗜臥,默不語,脈緊既和,偏於濡細,數日之前,曾有奪精之說。既屬新感已泄,無妨暫投養正。

人參鬚(一錢),炒橘白(一錢),云茯神(三錢),穀芽(四錢),老蘇梗(一錢五分),川斛(三錢),漂淡生薑(三分,後下)

白話文:

[暑月著寒]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喜歡在寬敞的大廳裡乘涼,北窗旁悠閒地躺下休息,這確實是種享受。然而,當午間小憩正酣時,身體毛孔開放,突然遇到一場大雨,涼風隨之而來,寒氣趁機侵入肌膚表層。僅僅片刻之間,原本的燥熱就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全身無汗,人開始胡言亂語,行為狂躁。有人誤以為這是酷暑所致,有人認為是痰火上炎,更有甚者,懷疑是鬼神作祟。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古籍中早有「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若驚,神氣乃浮」的記載,這樣的誤解並不奇怪。對於這種初發的新病,我們不必過度恐慌,應根據六氣理論來調節,可能只需發一次汗就能康復。

處方:陳香薷(1錢)、大豆卷(3錢)、杏仁(3錢)、陳皮(1錢)、嫩蘇梗(1錢5分)、川羌活(7分)、枳實(1錢)、桔梗(1錢)、鮮藿香葉(5瓣)

第二次診療時,患者已發汗,熱度也消退了,現在他只想躺著,沉默不語,脈搏從緊張恢復到平穩,但變得有些細弱,聽說幾天前他曾有精力不濟的情況。既然新病已經發散,不妨給他一些滋補的藥物。

處方:人參鬚(1錢)、炒橘白(1錢)、雲茯神(3錢)、穀芽(4錢)、老蘇梗(1錢5分)、川斛(3錢)、漂淡生薑(3分,最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