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濕溫
濕溫
1. 濕溫
金(左),表熱四候,額汗如淋,汗時膚涼,汗收熱灼,消滯、泄邪、清補諸法,已遍嘗矣。診脈虛細,惟尺獨滑,舌苔已淨,胃納稍思。細繹脈症病情,不在三陽,而在三陰。考仲聖有反發熱一條,是寒邪深伏少陰之陽,今乃濕溫餘邪,流入少陰之陰,良亦少年腎氣之不藏所致。治當宗其旨,變其法以進。擬補腎陰,泄腎邪,一舉兩得,可許熱解汗收。
炒枯熟地(五錢),枸杞炭(一錢),炒獨活(一錢),茯苓(三錢),五味子(七粒),細辛(三分),炒懷膝(五分),丹皮(一錢)
復診,熱解已淨,自汗亦收,脈滑已和,純乎軟弱,神情向倦,而虛象旋著。擬轉補養。
人參鬚(一錢),炒杞子(一錢),懷山藥(三錢),丹皮(一錢五分),大熟地(五錢),炒杜仲(三錢),生牡蠣(七錢),澤瀉(一錢),炒萸肉(一錢五分),雲苓(三錢),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濕熱疾病]
這位患者先前表現出的癥狀像是金屬般堅硬的表層熱感,額頭上汗水如雨下,但汗出時皮膚感覺冰涼,汗停後又感到熱力炙人。他已經嘗試過消除滯留、排泄病邪以及清熱滋補等各種治療方法。然而,經過診斷,他的脈象顯示虛弱細微,唯有雙腳的脈象顯得滑利,舌苔已經清理乾淨,胃部開始有些飢餓感。
仔細分析他的脈象和病狀,發現問題並不在於太陽、陽明或少陽三條陽經,而是出現在太陰、少陰或厥陰三條陰經。根據中醫古籍記載,有種反常的發熱情況,是因為寒邪深藏在少陰的陽氣中。但此患者的情況是濕熱殘餘的邪氣,流入了少陰的陰氣中,這很可能與他年輕時腎氣不足有關。
因此,治療策略應該遵循古籍的原則,但具體方法需要調整。計劃同時滋補腎臟的陰氣,排除腎臟的邪氣,希望能一箭雙鵰,達到熱度消退,汗液停止的效果。
開出的藥方包括:炒枯的熟地五錢,枸杞炭一錢,炒獨活一錢,茯苓三錢,五味子七粒,細辛三分,炒懷膝五分,丹皮一錢。
第二次診斷,熱度已經完全消失,自汗的現象也停止,脈象由滑利轉為平和,整體上變得軟弱無力,精神顯得疲憊,虛弱的症狀隨即顯現。計劃轉向滋補養生。
新藥方包括:人參鬚一錢,炒杞子一錢,懷山藥三錢,丹皮一錢五分,大熟地五錢,炒杜仲三錢,生牡蠣七錢,澤瀉一錢,炒萸肉一錢五分,雲苓三錢,炙甘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