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49)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49)

1. 炙甘草湯類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又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雖行動如常,不出百日,若危急者,十一日死矣;又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大棗(三十枚),大麻仁(半升),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煮取三升,(水酒煎去五分之四,即今所謂膏子藥矣。)去滓,納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脈搏跳動不規則,心悸的情況。此外,對於虛弱勞累、容易出汗且感到呼吸困難,脈搏跳動不規則,即使外表看起來正常,但在一百天內,如果情況危急,可能在第十一日就會有生命危險。另外,對於肺部萎縮,口水和唾液分泌過多,心中感到熱熱的,有液狀物感的人,也可以使用此方。

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大棗(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這八味材料,煮到剩下三升。接著,將材料過濾,加入阿膠直到完全融化,然後溫熱服用,一天三次,每次一杯。

炙甘草湯參薑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凡虛勞脈結心悸而更汗出,陰氣消亡,孤陽無附,故雖行動如常,斷云不出百日;若復危急,則過十日必死,知其陰亡而陽絕也。)肺痿(此與陰虛火旺之肺痿不同。如陰虛火旺,咳血音啞,不得復用薑、桂。此涎唾多,乃肺中冷也,故得與是湯,不可誤也。

)效堪誇。傷寒心悸脈結代,(此傷寒邪盡之後,氣血兩虛,故現此證。王叔和《脈經》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曰:「陰盛則結,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幾動一息亦曰『代』。」皆血氣兩虛,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

白話文:

【甘草湯】包含了參薑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並需加入酒一起服用。此方適合治療虛勞症狀,包括脈搏緊繃、心悸以及持續流汗的情況。當身體出現這種情況時,表示陰氣已耗盡,陽氣無法得到滋養,即使外觀看起來正常,預期壽命可能只有百日左右。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則在超過十天後必將死亡,這是因為陰氣的消失導致了陽氣的終止。

此外,【甘草湯】也適用於治療肺痿。這與陰虛火旺引致的肺痿有所不同。對於陰虛火旺引起的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不能再使用薑、桂等溫熱調理藥物。然而,對於涎唾分泌過多的患者,他們的肺部可能出現冷氣,因此可以使用【甘草湯】進行治療,切勿誤用。

該方對於治療傷寒後出現的心悸和脈搏間歇的症狀也非常有效。這是因為在傷寒病癒之後,往往會出現氣血雙虛的情況,導致出現這些症狀。根據王叔和《脈經》的描述,脈搏緩慢且偶爾暫停,稱為「結」;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再次跳動,稱為「代」。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氣血雙虛,經絡運行不暢,陰陽交感失調所造成的。

)益血生津復脈遵。(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此湯仲景治心悸,王燾治肺痿,孫思邈治虛勞,三者皆是津涸燥淫之證,《至真要大論》云:『燥淫於內,金氣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藥味不從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陽從脾以致津,陰從肝以致液,各從心肺之母以補之也。

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鹹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潤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薑、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

白話文:

此方旨在補血養津,調理脈搏。王晉三在《古方選注》中提到,這是一種由張仲景治療心悸、王燾治療肺萎縮、孫思邈治療虛勞的經典方劑。這三個案例都涉及到體內乾燥、津液耗損的情況,《至真要大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甘辛的藥物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方劑中的藥物並非直接作用於心肺,而是主要針對肝脾。這是因為通過肝脾的調節,可以讓陽氣從脾臟運送津液,陰氣從肝臟運送體液,以此來補充心肺。

方中用人參和麻仁的甘味來滋潤脾津,生地和阿膠的鹹苦之性滋養肝液,大量使用地、冬等藥物的渾厚味道,以防其無法升騰,於是用炙甘草的厚重之氣和桂枝的輕揚之性,來載運地、冬上昇以滋潤肺部乾燥,再配以清酒的芳香之性,引領地、冬回歸心臟以恢復脈搏,並以薑、棗調和營養和衛生系統,這樣就能讓津液全面供應心肺。

喻嘉言認為,這是張仲景在治療傷寒疾病時的一個非常卓越的方劑。

仲景方每多通利,於此處特開門戶,重用生地,再借用麥冬手經藥者,麥冬與地黃、人參,氣味相合,而脾胃與心經,亦受氣相交。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湯』。」)

白話文:

張仲景的方劑往往注重通暢和調理,這裡特別開啟了治療的門路,重用生地,並利用麥冬的脾胃和心經調節能力。麥冬與地黃、人參在氣味上相互配合,使得脾胃與心經之間的氣流通暢。對於脈絡病症,重點調理心經,因此這個方劑也被稱為「復脈湯」。

2. 〔附〕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倦怠,口乾出汗。

人參(五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三錢),水二鍾,煎八分,隨時服。

生脈(散)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李東垣曰:「夏月火旺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祛暑也。」徐靈胎《蘭臺規範》曰:「此治傷暑之後,存其津液,庸醫即以之治暑病,誤甚。觀方下治證,並無一字治暑邪者。近人不論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氣,殺人無算。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汪訒庵《醫方集解》曰:「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柯韻伯曰:「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脈二法:少陰病裡寒外熱,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者,制通脈四逆湯,溫補以扶陽;厥陰病外寒內熱,心動悸脈結代者,制復脈湯,涼補以滋陰。同是傷寒,同是脈病,而寒熱異治者,一挽坎陽之外亡,一清相火之內熾也。

白話文:

治療熱傷元氣所引發的疲憊、口乾及多汗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的藥方:

  • 人參(五錢):補益元氣,強壯身體。
  • 麥冬(三錢):滋潤肺腎,清熱養陰。
  • 五味子(三錢):收斂固表,補腎安神。

將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煎至剩餘約八分量,隨時服用。

此方名為「生脈散」,由「麥味」與「人參」組成,專門用於保護肺部、清心、治暑邪。根據李東垣的說法,這種方子適合在炎熱夏季使用,能補充氣力並排除暑邪。徐靈胎則指出,這方子主要用來維持體內的津液,而非直接治療暑邪,但某些醫生常不加分辨地使用此方來抑制病邪,導致誤診誤治,傷害患者。

對於氣力不足、流汗過多、口渴的危急病狀,應立即煎煮此方。據汪訒庵的描述,對於瀕臨死亡且脈搏已絕的病人,服用此方有機會使其回春復生,效果顯著。柯韻伯進一步解釋了《傷寒論》中的兩個方子:「通脈四逆湯」和「復脈湯」。前者用於治療少陰病中裡寒外熱、下利清穀、脈象微弱欲絕的情況,通過溫補方式提振體內陽氣;後者則用於治療厥陰病中外寒內熱、心悸脈結代的狀況,透過涼補方式滋潤陰液。同樣是傷寒,但根據病情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前者旨在輓留瀕離體外的陽氣,後者則在清除內熱以滋養陰液。

生脈散本復脈立法,外無寒,故不用薑、桂之辛散;熱傷無形之氣,未傷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黃、阿膠、麻仁、大棗,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心主脈而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復之,非有待於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故不借甘草之緩,必取資於五味之酸矣。

」王晉三《古方選注》曰:「凡曰『散』者,留藥於胃,徐行其性也。脈者,主於心而發源於肺。然脈中之氣所賴以生者,尤必資借於腎陰。故以麥冬清肺經治節之司,五味收先天癸水之源,人參引領麥冬、五味都氣於三焦,歸於肺而朝百脈,故曰『生脈』。」)

白話文:

生脈散是根據復脈理論調配的方劑,因為外部無寒氣,所以不使用辛散的薑和桂。熱力可能傷害到氣,但還未傷及血,因此不需加入地黃、阿膠、麻仁、大棗等滋補血液的藥物,以免阻塞脈道或使食道變膩。心主管脈搏,如果脈搏緩慢,應吃酸性食物來收斂它,因此方中去掉了甘草而添加了五味子。脈象的根源在於腎,生命力的產生在於胃,最終匯聚於肺。張仲景的兩個方劑重用甘草,完全依靠中焦的谷氣來恢復和維持,這並不是為了生氣。這個方劑想要得到下焦的原始生命力來生氣,所以不借助甘草的緩解作用,而是從五味子的酸性中獲得養分。

王晉三在《古方選注》中提到,凡是被稱為「散」的方劑,都是讓藥物留在胃中,慢慢發揮效果。脈象主心而源自肺。然而,脈中的氣之所以能存活,尤其需要腎陰的補充。因此,方中使用麥冬來清肺經並治理脈象的主導者,五味子則收納先天的癸水,人參則帶領麥冬和五味子進入三焦,最終回歸肺部並與所有脈象相連,這就是「生脈」的含義。

3. 〔附〕資液救焚湯

(喻嘉言《醫門法律》),治五志厥陽之火亢而為關格者。

生地黃(三錢取汁),麥冬(二錢取汁),人參(一錢五分人乳拌蒸),甘草(炙),阿膠,胡麻仁(各一錢炒研),柏子仁(七分炒),五味子(四分),紫石英(打碎),滑石(打碎),寒水石(各一錢打碎),犀角(三分磨沖),生薑汁(二匙),西黃(五釐研末)

白話文:

治療因五志過度激發、陽氣亢進導致的關格病症。

配方包括:

  • 生地黃:三錢(取其汁液)
  • 麥冬:二錢(取其汁液)
  • 人參:一錢五分(用人乳拌和蒸煮)
  • 甘草:炙製
  • 阿膠
  • 胡麻仁:一錢(炒後研細)
  • 柏子仁:七分(炒後)
  • 五味子:四分
  • 紫石英:打碎
  • 滑石:打碎
  • 寒水石:各一錢(打碎)
  • 犀角:三分(磨成粉後沖服)
  • 生薑汁:二匙
  • 西黃:五釐(研成粉)

請注意,這是一則古老的中藥方劑,並非現代醫學的標準治療方式。在實際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並考慮到個體差異和可能的交互作用。

除四汁及阿膠、西黃,共八味,用泉水四茶杯,緩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膠,再上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入西黃末,日中分二三次熱服,清晨先服崔氏八味丸(方見《醫方證治彙編歌訣》)三錢。

資液救焚湯喻氏,五志陽升關格餌。生脈復脈二方兼,除卻桂枝加柏子,寒水滑石紫石英,犀角西黃薑汁使。清晨先服八味丸,(八味丸編《腎氣丸類》。陸晉笙注,全書二十四類,無《腎氣丸類》,然則此書為類不止二十四類,尚非全帙也。)日中泉水煎斟此。(此即復脈湯合生脈散,去桂枝加余藥。

白話文:

「取四種汁液和阿膠、西黃等共八種材料,加入四杯泉水,用慢火煮沸後減少到一杯半,去掉渣滓,加入四種汁液和阿膠,再次上火稍微煮沸,直到阿膠熔化,然後取出,加入西黃粉末,每日分成二到三次熱服。在清晨首先服用崔氏八味丸(詳細內容見《醫方證治彙編歌訣》)。」

「資液救焚湯」是喻氏的名稱,意思是五臟之氣上升,如同陽氣升騰,對於食物有著極高的接受度。「生脈復脈二方兼」指的是兩種方劑,其中除了桂枝加上柏子之外的其他成分。這包括寒水、滑石、紫石英、犀角、西黃和薑汁等。

在清晨首先服用崔氏八味丸(詳細內容見《醫方證治彙編歌訣》),並在中午時分使用泉水來煎煮這種湯。這就是將復脈湯與生脈散合併,並且去除桂枝加上其他藥物後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原文提到的《腎氣丸類》並未被包含在這本書中,這可能表示此書的分類方式超過二十四種,且不是完整版本。」

方中大意,「資液救焚」四字足以該之。而佐以八味丸者,取其通腎關之閉也。余義詳見前進退黃連湯。然愚嘗謂此方治上焦火炎液涸諸證,皆為合式,不特關格一端也。)

白話文:

方中的核心思想,「資液救焚」四個字足以概括。再加上八味丸,是為了開放腎臟的功能。關於其他意義的詳細說明,請參閱先前的文章【進退黃連湯】。然而,我曾經認為這個方子對於治療上焦火熱、液體乾涸等症狀都適用,不僅限於關格這一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