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46)
退思集類方歌注 (46)
1. 木防己湯
治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烊化),微利則愈。
木防己湯治支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喘滿痞堅脈沉緊,(支飲上入於膈,阻其氣則逆於肺間而為喘滿,阻其血則雜揉心下而為痞堅。)面色黧黑為血凝,(腎氣上應,其色黑;血凝之,色亦黑。)先從肺衛求其診。(此方姑緩心腎之治,而先治其肺,俾肺之氣行,則飲不能逆而俱解矣。
白話文:
治療膈間的支飲病,包括喘息、胸部脹滿、心下部位有堅硬感,以及面色呈深黑的症狀。如果脈象沈緊,這種病症可能已經數十天了,若曾被醫師用催吐或下藥的方式治療但未能痊癒。
藥方是: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的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用水六升來煎煮,得到二升的藥液,服用後若身體虛弱即可痊癒;若仍然感到不適,則需要再服用一次。若藥物治療後仍無改善,則需要去掉石膏,並添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需先溶化)來進一步治療。當患者出現微小的排便反應時,表示病情已開始好轉。
木防己湯主要用於治療支飲病,特徵為咳嗽、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形狀似腫脹。喘息和胸部脹滿是由於支飲進入膈間,阻礙了氣息在肺部的流通;阻礙血液流通則會在心下形成堅硬的塊狀物。面色呈深黑色表示血液凝滯,這是因為腎臟的功能影響了體內的血液循環,導致血液凝固,進而使面色呈現深黑的狀態。在開始治療時,我們先從肺部的調節著手,期望通過改善肺部功能,使得體內的支飲不再逆流,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定喘補肺石膏參,散飲開痞桂防迅。(桂枝、防己,一苦一辛,並用能行水散結。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故又加石膏除熱,人參益氣。)邪留氣分此能平,若連血分還宜訊,可把原方去石膏,加入芒硝茯苓進。消痰破血後方強,淺深次第醫當審。(支飲在氣分者,服木防己湯即愈。
若飲在血分,深連下焦,必愈而復發。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物留作澼囊,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堅,且伐腎邪也。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醫宜細審。)
白話文:
定喘補肺,使用石膏和人參,以及桂枝和防己。桂枝和防己,一苦一辛,可以行水利溼,散結解毒。痞堅之處必定有伏陽,吐瀉之後必定氣虛,因此加入石膏清熱,人參補氣。
邪氣留在氣分時,此方能平息,若邪氣深入血分,還需進一步詢問。如果將原方去掉石膏,加入芒硝和茯苓,可以加強消痰破血的效果。治療支飲的淺深次序,醫生應當仔細審慎。
氣分有痰飲時,服用防己湯即可痊癒。如果痰飲深入血分,影響到下焦,即使病情好轉也會復發。因爲痰飲雖散但可能又聚集,形成堅物堵塞,所以去掉石膏,加入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加上茯苓去除心下堅塊,並且能抑制腎臟的邪氣。這是治療支飲淺深次序的方法,醫生應當仔細考慮。
2.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之證。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以知為度。
防椒葶藶大黃丸,水客腸間口舌乾,(水聚於下而不上潮,則口舌反乾燥。)腹滿如囊為湧水,(湧水之候,腹滿不堅,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是水在大腸也。)從腸泄水此方安。(肺與大腸為表裡,腸間水氣不行於下,以致肺氣膹鬱於上,而燥熱之甚。用防己療水氣,椒目治腹滿,葶藶瀉氣閉,大黃瀉血閉,急決大腸之水,以救肺金之膹郁。
白話文:
治療腹部脹滿和口舌乾燥,以及腸間有水氣的症狀,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防己(一兩):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 椒目(一兩):能調理腹部滿脹。
- 葑藶(一兩):有助於排氣解閉。
- 大黃(一兩):具有清熱解毒、利水導滯的功能。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每次飯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根據病情的好轉情況,適度增加用量,直到病情得到緩解為止。
此方名為「防椒葶藶大黃丸」,適用於因水積聚在腸間導致口舌乾燥的情況(由於水積聚在下部而不上升,因此造成口舌乾燥)。腹部脹滿像被水包裹著(這是水積聚在大腸的特徵,患者行走時會發出響聲,如同包裹著漿液的袋子,表明水停留在大腸中)。當出現從腸道排泄水的現象時,此方可以提供安撫效果(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腸間的水氣不能正常排出,會導致肺氣受阻,引起燥熱。因此,使用防己來治療水氣,椒目調理腹部滿脹,葶藶解開氣閉,大黃清除血閉,緊急疏通大腸中的水,以緩解肺氣受阻的情況)。
不治上而治下,故用丸劑也。按:《聖濟》湧水十三方,亦有從大腸溫下者,然內用牽牛、大黃,太峻,不若此方為穩。)
白話文:
如果不治療上焦(如頭腦或心臟)的問題,而是選擇治療下焦(如腹部或膀胱),那麼這時候會使用丸劑來進行治療。根據:《聖濟》中的湧水十三方,也有從大腸進行溫熱治療的方法,然而其中使用的牽牛和大黃藥物過於強烈,不如這個方子更加穩定和安全。
3.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者。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用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煮法奇)
防己地黃湯桂枝,防風甘草五般施,桂草二防俱酒漬,地黃蒸汁沖服之。(桂、草、二防,酒漬絞汁,取其輕清歸於陽分,以散血中之風。生地甘寒,熟蒸使歸於陰,以除血中之熱。蓋藥生則散邪,熟則補虛,此等煮法,最宜細玩。)妄行獨語如狂狀,(邪並於陽,則狂而妄行,並於陰則獨語,此即癡病之屬。
白話文:
治療像發狂、胡言亂語、不停說話的症狀,沒有寒熱的表現,脈象浮現。
防己(一份),甘草(四份之一),桂枝(三份之一),防風(三份之一),用一杯酒浸泡,擠出汁液;使用生地黃(兩斤),切碎後蒸煮,時間長到像一斗米飯一樣久,用銅器盛放其汁液;再把地黃汁與之前榨出的汁混合,分成兩次服用。(這種煮法非常特殊)
防己地黃湯,桂枝,防風,甘草這五種藥物都用了,桂枝和甘草先用酒浸泡,再擠出汁液,這是為了讓藥物的性質偏向輕清,可以回到陽面,用來散去血液中的風邪。生地黃甘寒,經過熟蒸後讓其回到陰面,用來去除血液中的熱邪。這些煮法,最適合仔細品味。
胡言亂語,像發狂的狀態,(邪氣並入陽面,就會讓人發狂,並入陰面則會獨自說話,這就是癡呆的表現。)
)無熱無寒(病不在表,故無寒熱。)浮脈司。(浮為風為虛)風入心經營氣熱,疏風涼血此方奇。(心主血而藏神,風入心包絡中,則營氣熱而心神矇昧,故古稱癡病為心風癲疾。此方重用地黃涼血補陰,略用疏風之藥,以酒引入血分,大有巧妙。此係《金匱》附方,人多不識,故特表而出之。
蓋風行必燥,凡疏風必兼涼血。余嘗以此湯,借治風濕之病過服溫燥之藥而化為熱,腿足或遍體肌膚忽發紅暈疼痛如遊火之狀者,甚效,並識之。)
白話文:
"沒有熱度也沒有寒意(病症不在體表,所以沒有寒熱現象)。浮脈在主導(浮脈代表風邪或者虛弱)。
風邪進入心臟,影響著血液和氣體,使用清涼散風的藥物,這方子非常奇妙。
心主掌管著血液和精神,風邪進入心包中,導致血液熱度增加,心神混亂,古時稱這種病症為心風癲狂。這方子主要使用地黃來清涼血液補充陰氣,稍微使用一些散風的藥物,通過酒來引進血液中,非常有創意。這是《金匱要略》中的附加方子,很多人不認識,所以特別提到。
由於風邪的傳播總是伴隨著乾燥,所有散風必然是結合清涼血液的。我曾經用這個湯藥治療過因服用溫燥藥物過量而轉變為熱性的風濕病,症狀表現為腿部或全身皮膚突然出現紅斑,伴有疼痛,如同火在遊動一般,效果非常好,請記住這個方法。"
4. 〔附〕防己飲
(汪訒庵《醫方集解》),治濕熱腳氣,足脛腫痛,憎寒壯熱。
防己,木通,檳榔,生地(酒炒),川芎,白朮(炒),蒼朮(鹽水炒),黃柏(酒炒),甘草梢,犀角(磨沖),食前服。
濕熱腳氣防己飲,黃柏檳榔與木通,生地川芎蒼白朮,草梢犀角用磨沖。(防己、蒼朮、白朮、川芎行血燥濕,生地、黃柏、草梢、犀角涼血清熱,木通通關節、利濕熱,檳榔下行疾速,墜諸藥入下焦、消腫痛也。)腳氣宜通忌補塞,清熱燥濕此為功。(腳氣無不由濕熱而成,其證憎寒發熱,狀類傷寒,但足脛腫痛為異耳。
白話文:
汪訒庵所著《醫方集解》中提到,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之腳氣病,常見症狀包括腳脛部腫脹及疼痛,並伴有畏寒和發熱的情況。以下是方子的各個藥物及其作用:
- 防己:具有行血燥濕的功效,能幫助去除體內的濕氣。
- 木通:可通關節、利濕熱,對於緩解因濕熱引起的腳脛腫脹有好處。
- 檳榔:有強大的下行能力,能夠消除腳脛部的腫痛,且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下焦。
- 生地(酒炒):酒炒後的生地能清熱涼血,對於熱性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 川芎:行血活血,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腳脛腫痛有改善作用。
- 白朮(炒):炒製後的白朮能助消化、健脾,對調理體內濕氣有幫助。
- 蒼朮(鹽水炒):鹽水炒後的蒼朮能更有效地除濕,對於濕熱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黃柏(酒炒):酒炒後的黃柏能清熱燥濕,對於因熱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抑製作用。
- 甘草梢:具有調和藥性、清熱解毒的作用。
- 犀角:磨成細粉後使用,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這個方子在飯前服用。根據方子的組合,可以理解為一個針對濕熱腳氣的方子,主要通過行血、燥濕、涼血、清熱等多種手段來治療腳氣病。腳氣病多由濕熱引起,常表現為畏寒發熱和腳脛部的腫脹及疼痛。治療上,重點是通利而非補塞,並且要清熱燥濕。
此病忌用補劑,以濕熱得補增劇也;亦不宜大瀉以傷元氣,但喜通而惡塞。若腳氣衝心,喘急嘔吐者死,水凌火故也。又分干、濕二種:若足腫而痛者,名濕腳氣,宜燥濕為主,清熱佐之;若不腫而痛者,名乾腳氣,宜清熱為主,燥濕佐之。「清熱燥濕」四字,是治腳氣之大法也。
)
白話文:
對於這個病症,應該避免使用補益藥物,因為補藥會使濕熱病情加重;也不適合過度利尿損傷本元之氣,但需要保持通暢而非堵塞。如果腳氣影響心臟,出現喘息、嘔吐的情況,則預示著死亡,這是因為水氣壓迫火氣所致。腳氣還可以分為乾燥和濕潤兩種:如果腳部浮腫且疼痛,稱為濕腳氣,應以去除濕氣為主,並配合清熱藥物;如果腳部疼痛但無浮腫,稱為乾腳氣,應以清熱為主,並配以去除濕氣的藥物。「清熱燥濕」四個字,是治療腳氣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