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3)
退思集類方歌注 (3)
1.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乾嘔,發熱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者;並治溢飲,身體重痛,肌膚悉腫。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升),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此方有加減法,另詳余所著《古方餘論》中。
白話文:
治療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胸腹之間有水氣,咳嗽略微喘息,乾嘔,發熱但不渴,或者渴或者小便頻數,或者小便不暢,小腹脹滿;並且治療溢飲,身體沉重疼痛,皮膚全身浮腫。用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升),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泡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方有加減用法,詳見我所著《古方餘論》。
2.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也。
小青龍湯原方加石膏二兩。煮法同。強人服一升,虛人減之。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不渴嘔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證,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訣也。其餘下利與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備舉辛溫散水寒,兼用酸苦以安肺。(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肺部脹滿、咳嗽且呼吸急促,感到煩躁不安,脈搏浮動,這就表示心下有水氣。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並且加石膏二兩,煮法與原方相同。體質較強壯者可以服用一升,體質較虛弱者可以減量。
小青龍湯專治水氣,可以治療喘咳不渴、嘔吐腹瀉等症狀。凡是水停留在心下的病症,大多會出現喘咳,卻不會感到口渴,這是診斷的關鍵。至於腹瀉或小便不順暢,則不一定。小青龍湯中含有生薑、桂枝、麻黃、芍藥、甘草、細辛、半夏等藥材,這些藥材性味辛溫,可以散寒祛濕,同時也含有酸苦味,可以安肺止咳。此方專治水氣,因為汗液也是水的一種,肺是水的來源,如果體內汗液未盡,就會停留在肺胃之間。
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能除,故備舉辛溫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於麻、桂二湯內,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發散之猛,再復五味、乾薑攝太陽之氣,監製其逆,細辛、半夏溫散水寒,從陰出陽,庶幾水從汗解而不傷陰,此發汗散水之聖方也。)溢飲水腫服之奇,發汗散水此所謂。
(溢飲者,水腫也。水飲外溢於肌膚,旁流於四肢,故一身悉腫。然亦必有喘咳見證,用此發汗散水,其效乃奇。)肺脹煩躁加石膏,寒溫並進斯為貴。(肺脹咳喘,多因水飲,而煩躁則挾熱邪,故於小青龍湯加石膏,寒溫並進,水熱俱蠲,於法尤為密矣。)
白話文:
疾病屬於有形的東西,不是單靠發散就能消除的。因此,這個方子既用辛溫的藥材來散水,也用酸苦的藥材來安肺。在麻黃、桂枝湯的基礎上,不僅保留了白芍的酸收之性,約束藥性過於猛烈的發散作用,還加入了五味子、乾薑,來收攝陽氣,制止陽氣上逆。細辛、半夏溫散水寒,從陰氣中引導陽氣,希望水氣能通過汗液排出而不傷陰。這就是發汗散水的聖方。
溢飲水腫服用這個方子效果奇特,這就是所謂的發汗散水。
溢飲,就是水腫。水飲外溢於肌膚,流散到四肢,導致全身腫脹。但是一定會伴隨喘咳的症狀,用這個發汗散水,效果非常奇特。
肺脹煩躁,就需要加石膏,寒溫並進最為重要。肺脹咳嗽喘息,多半是因為水飲,而煩躁則是夾雜了熱邪,因此在小青龍湯里加石膏,寒溫並進,水熱都能消除,這在治療方法上非常精妙。
3. 甘草麻黃湯
治里水脈沉,面目黃腫,小便不利。
甘草(二兩炙),麻黃(四兩),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慎風寒。
白話文:
治療內部積水,臉部和眼睛周圍出現黃色浮腫,小便不暢通。
用法:甘草(兩兩大塊,炙烤後使用)與麻黃(四兩大塊)各一份。將五升水加熱,首先加入麻黃,去除泡沫後,再加入炙烤後的甘草,直到煮出三升湯汁。然後溫和地服用其中的一升。服用後請小心避免受風寒侵襲。
4. 麻黃附子湯
治里水脈沉小者,屬少陰也。
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黃(湯)治里水,水從汗解斯方美。(《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脈沉小者屬少陰,溫固必須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麻得甘草緩中焦,汗不傷陰厥有旨。(王晉三《古方選注》曰:「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穀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深得厥旨。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里水脈沉小,屬於少陰症,可以服用麻黃附子湯來治療。這方子用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甘草麻黃湯能治里水,讓水氣從汗液中排出,效果最佳。因為脈沉小屬於少陰,所以必須加入附子來溫固陽氣。麻黃因為有甘草緩和,所以能溫中焦,出汗也不會傷陰,十分有效。
)水之為病殊多端,表裡陰陽非一致。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分利。單單腹脹最難醫,青筋突起無生理。(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內助土氣,後一方用熟附,溫固腎液,而外散水氣,則皆君以麻黃。蓋麻黃氣味輕清,無微不入,故能透出肌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所不到之處,惟此能達之,故不特在表之風水可用,而在裡在腎之水,咸可用之也。《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
」而發汗之法,又各有淺深不同如此,可謂簡而該矣。然又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可見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為陽,及一身悉腫者為表,當發汗耳。若單腹脹青筋突起,為土敗木賊之候,難治。)
白話文:
水氣所致的疾病變化多端,表裡陰陽也不盡相同。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單單腹脹最難醫治,青筋突起就代表著身體失調。
(旭高註:前面的方子使用甘草,以助脾土之氣,後面的方子使用熟附子,溫暖固護腎氣,並驅散水氣,兩者都以麻黃為君藥。因為麻黃氣味輕清,無孔不入,所以能夠透出肌膚毛孔,也能深入積痰凝血之處,任何藥力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唯有麻黃能夠達到,所以不僅表面的風水可以用麻黃,內裡的腎水也可以用麻黃。《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說:「水病只要發汗即可。」
發汗的方法也有淺深之分,這句話簡潔卻涵蓋了所有。但是《金匱要略》又說:「所有水病,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小便,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才會痊癒。」可見水病利小便的方法不可或缺,但是腰部以上屬於陽,全身腫脹屬於表,應該發汗。如果只是單純腹脹青筋突起,這是脾土衰敗的徵兆,難以治療。)
5.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無汗惡寒,頭不痛,但欲寐,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去節),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無汗惡寒(與太陽同)頭不痛,脈沉欲寐(俱少陰證)少陰殃。若無發熱當溫補,(用附子湯)反熱邪猶連太陽。
故用麻辛兼發表,溫經熟附恐亡陽。(少陰主裡,應無表證,今始受風寒,即便發熱,則邪猶連太陽,未盡入陰,猶可引之外達,故用細辛引麻黃入於少陰,以提始入之邪,仍從太陽而解。然恐腎中真陽隨汗外亡,必用熟附溫經固腎,庶無過汗亡陽之慮。此少陰表病無里證者發汗之法也。
)
白話文:
如果患了少陰病初期,沒有汗、怕冷,頭不痛,只想睡覺,反而發熱,脈象沉的,可以用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炮制過的)一枚,水一斗,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去渣,溫溫地喝下一升,一天喝三次。這種方法可以發散風寒,溫暖經脈,適合少陰病初期,沒有汗、怕冷,頭不痛,脈象沉,想睡覺,但又發熱的症狀。如果沒有發熱,應該用附子湯溫補,因為發熱說明寒邪還沒有完全進入少陰,仍然連著太陽經,可以用麻黃和細辛發散風寒,同時用附子溫暖經脈,防止陽氣外泄。
6.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裡,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發黃者。
麻黃(去節),連翹(各二兩),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一升),杏仁(四十枚),甘草,生薑(各二兩),大棗(十二枚),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降注雨水,謂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濕熱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杏仁甘草梓皮湊,煮以潦水加薑棗,瘀熱身黃功克奏。泄濕從陰出太陽,(此表裡分解法。或太陽之熱,或陽明之熱,內合太陰之濕,乃成瘀熱發黃,病雖從外之內,而黏著之邪,當從陰以出陽也。杏仁、赤小豆泄肉裡濕熱,生薑、梓白皮泄肌表濕熱,仍以甘草、大棗奠安太陰之氣,麻黃使濕熱從汗而出太陽,連翹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太陽,潦水助藥力從陰出陽。經云:「濕上甚為熱。
白話文:
治療傷寒,熱毒鬱積在內,雖然頭部出汗,但小便不暢,身體發黃的人,可以用麻黃(去節)、連翹、赤小豆、梓白皮、杏仁、甘草、生薑、大棗等藥物。先用一斗雨水煮麻黃,水沸後去泡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若濕下行則熱解,熱解則黃退也。)黃從汗解無留垢。緣其有表此方施,若無表證茵陳究。(本方使黃從汗解,茵陳蒿湯使黃從下解,乃有表無表之分也。)
白話文:
"如果濕氣向下流動,熱氣就會散去,熱氣散去,黃疸就會消退。黃疸可以通過出汗來消除,沒有殘留物。因為它有表層的症狀,這纔是適當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表層的症狀,那麼使用茵陳蒿湯就是正確的選擇。這表明瞭根據是否有表層症狀,應當選擇不同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