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1)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1)

1. 退思集類方歌注

《傷寒》《金匱》方,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金匱》兩書,為後世醫方之祖。其方治病,雖千頭萬緒,而條理不紊。方中之藥,少者僅一二味,而又無所不包括;多者至二三十味,而又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方祖」。此卷所輯,皆其方也。間附後世數方,使人從流溯源,知夫熔古化新之妙。學者能於此卷諸方,精思而熟讀之,應變無窮矣。

白話文:

《傷寒》、《金匱》兩書,是後漢時期張仲景所著,被後世尊稱為醫方之祖。書中所載方劑,雖然繁多複雜,卻井然有序,條理清晰。藥方中,有的僅用一兩味藥材,卻能涵蓋一切;有的則使用二三十味藥材,但每味藥都必不可少,緊密相連,因此被稱為「方祖」。此卷收錄了張仲景方劑,並附上後世一些方劑,讓讀者可以追本溯源,體會古今醫藥的變化和創新之處。學者若能深入思考,熟讀此卷諸方,便能應付各種醫病狀況,醫術精進無窮。

2. 麻黃湯

治太陽病風寒在表,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發熱惡寒,惡風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緊或浮數者,宜此發汗。若脈浮弱,汗自出,或尺脈微遲者,俱不可服。若風、寒、濕三氣成痹,及冷風哮嗽,最效也。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白話文:

如果患有太陽病,風寒表證,出現頭項強痛、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發熱惡寒、怕風無汗、胸悶喘不過氣,脈象浮緊或浮數,就可以服用此方發汗。但如果脈象浮弱,已經出汗,或尺脈微遲,則不可服用。此外,風寒濕三氣導致的痺症,以及因冷風引起的哮喘咳嗽,服用此方療效也極佳。

藥方為: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甘草(炙)一兩。以水九升,先煮麻黃至減二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不用喝粥。

3.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

麻黃原方加白朮四兩。

麻黃髮汗之峻劑,監以桂草斯無弊。(麻黃開竅發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監之,不使其大汗亡陽,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陰脫營,如馭馬防其放逸耳。)麻黃入肺杏入心,發汗必通營與衛。(麻黃輕清入肺,杏仁重濁入心。仲景治太陽初病,必從心營肺衛立方也。)先煮麻黃取力專,(麻黃先煮,取其力專,不僅為去上沫已也。

)不須啜粥恐留滯。(不須啜粥,恐留戀麻黃之性也。)減去大棗與生薑,恐礙杏麻升降制。(仲景發汗方中,每加薑、棗,此不用者,以生薑橫散解肌,礙麻黃之上升,大棗緩中膩膈,礙杏仁之下降故耳。其精切又如此。)要知麻桂性辛溫,仲景原為風寒制。無論傷寒與中風,衛實麻黃表虛桂。

白話文:

治療濕氣入侵身體導致煩躁疼痛,原方麻黃加上白朮四兩。麻黃是發汗的猛藥,用桂枝來控制,避免過度出汗損傷陽氣,甘草來調和,避免損傷陰氣,就像駕馭馬匹,防止它失控一樣。麻黃入肺,杏仁入心,發汗能通達營氣和衛氣。先煮麻黃,取其藥力,不必喝粥,以免阻礙藥性。去掉大棗和生薑,避免阻礙杏仁和麻黃的升降作用。麻黃和桂枝性辛溫,仲景原方是用來治療風寒的。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衛氣實則用麻黃,表虛則用桂枝。

(麻黃湯治衛實,桂枝治表虛,在有汗無汗上分,不在風寒上分也。)後人妄用治溫暑,無怪下咽人即斃。(麻黃、桂枝二方,原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而設,後人誤以之治溫暑,無怪乎下咽即斃也。)傷寒初病在太陽,頭項強痛此經系。(頭項強痛,為太陽經的證。)發熱惡寒無汗喘,脈浮而緊麻黃諦。

(以上為麻黃湯的證要訣。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惡寒,甘草和諸藥,無一味不緊切,故謂「經方」。)寸關浮弱(表虛)尺遲微(裡虛),誤汗亡陽禍不細。(若浮弱微遲之脈,誤用麻黃,必召亡陽之禍。)三氣成痹用亦靈,(風、寒、濕三氣成痹,非麻、桂溫通關節,宣發寒邪不效。

白話文:

麻黃湯治療表實,桂枝湯治療表虛,根據是否有汗來區分,不是根據風寒來區分的。後人胡亂使用來治療溫暑,怪不得病人一服用就死了。麻黃湯和桂枝湯原本是針對冬月剛生病的正傷寒而設計的,後人誤用來治療溫暑,難怪服用後馬上就死了。傷寒初期病在太陽經,頭項強痛就是這個經絡的症狀。發熱惡寒無汗喘,脈象浮而緊,這就是麻黃湯的主治。

麻黃湯治療無汗,杏仁治療喘,桂枝治療惡寒,甘草調和各種藥物,每一味藥物都非常精準,所以稱為「經方」。寸關脈浮弱(表虛),尺脈遲微(裡虛),誤用麻黃就會導致亡陽的後果。風寒濕三氣合在一起形成痹症,麻黃和桂枝溫通關節、宣發寒邪的功效,在這種情況下也同樣有效。

虛者,同補氣血藥服。)冷風哮嗽還堪濟。(冷風哮證,由風寒客於背俞,屢止屢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病哮喘,雖服麻黃而不作汗也。)《金匱》麻黃加朮湯,濕家身體煩疼詣。(濕外盛者,陽必內郁,故煩疼也。)寒濕在表汗之宜,麻術相須功益濟。(麻黃得術,自不至於過汗;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

此治寒濕在表之正法也。)發散方中白朮加,海藏神術(湯)從此例。(發散方中加白朮,潔古謂之「開鬼門」。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朮散,以代麻、桂,自云神妙。)安道辨論頗精明,(王安道著《醫經溯洄集》,辨傷寒溫熱甚悉。)《活人》加減休拘泥。(朱肱《類證活人書》載夏至後用麻黃湯,須加知母、石膏、黃芩,後學多宗其說,亦見之不明,可見暑濕何可更用麻黃。)此乃傷寒第一方,讀書勿被書瞞蔽。

白話文:

虛弱的人,應該服用補氣血的藥物。冷風引起的哮喘,可以用此方治療。冷風哮喘是因為風寒入侵背部,反覆發作,這個方子散寒利肺,效果最佳。患有哮喘,即使服用麻黃也不出汗,這個方子就非常有效。《金匱要略》中記載的「麻黃加朮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濕氣外盛的人,陽氣必將鬱積在內,因此會感到煩躁疼痛。寒濕在表,宜用汗法,麻黃和白朮相輔相成,效果更佳。發散的方子中加入白朮,古人稱之為「開鬼門」。王海藏仿照此意,創製了「神朮散」,用來代替麻黃和桂枝,自稱神效。王安道論述得十分精妙,他著有《醫經溯洄集》,對傷寒溫熱病的辨證論治非常詳盡。《類證活人書》中記載,夏至後服用麻黃湯,需要加入知母、石膏、黃芩,後學者多奉為圭臬,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見暑濕之症如何能再用麻黃。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的第一方,讀書時不要被書本蒙蔽。

(旭高按:麻黃湯或謂專治傷寒,或謂通治雜病,只緣未識正旨也。若知明為寒傷營之主劑,非惟溫暑不取用,即邪淺在衛,亦何至於誤用。而凡寒邪在營者,何不以通用也。)

白話文:

(旭高指出:麻黃湯,有人認為專門用於治療傷寒,也有人認為可以通治各種疾病,這只是因為他們未曾理解正確的理論。如果瞭解麻黃湯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侵入營分的藥方,不僅熱傷暑邪不應使用它,即使邪氣淺在衛分,又何至於誤用呢?那麼,對於所有寒邪入侵營分的情況,為什麼不能普遍使用麻黃湯呢?)

4.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太陽溫病,無汗而喘,大熱大渴。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綿裹),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治療太陽溫病,患者沒有汗出,反而呼吸急促,感到全身發熱且口渴難耐。

使用麻黃(去掉節,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個),甘草(炙,二兩),石膏(打碎成粉末,用棉布包裹,半斤)。將藥材放入七升水中,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至五升,去除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沸至兩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5.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半兩去節),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仁(半兩),甘草(一兩炙),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宜避風。(此方分兩甚輕,疑類唐人校訂《金匱》,加減仲景之方,非原方也。不然,漢時四錢匕,以今秤計之,只得八九分,而欲以治發熱身疼之證,有杯水車薪之誚矣。)

麻杏甘草石膏湯,泄肺存陰定熱喘。(麻黃,治寒喘也;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熱喘也。)無汗汗出休拘泥,(按:《傷寒論》原文本作「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改作「無汗而喘,大熱者」,頗屬理正辭明。蓋汗出何可更用麻黃,無大熱何可更用石膏,其說良是。

白話文:

治療風濕導致全身疼痛、發燒,尤其在下午病情加重的患者。取麻黃(半兩,去節)、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仁(半兩)、甘草(一兩,炙),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溫熱服用。若有微汗,要避免風吹。

然以余閱歷,喘病肺氣內閉者,往往反自汗出。外無大熱,非無熱也,熱在裡也,必有煩渴、舌紅見證。用麻黃是開達肺氣,不是發汗之謂。重用石膏,急清肺熱以存陰,熱清喘定,汗即不出而陽亦不亡矣。且病喘者,雖服麻黃而不作汗,古有明訓,則麻黃乃治喘之要藥,寒則佐桂枝以溫之,熱則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執有汗無汗也。)暴病多從實證看。

(此要訣也。不獨喘病,百病皆然。)雖未明言治溫病,此湯清散頗相安。(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仲景雖未出方治,而此湯清散,正是治溫之法也。)除去石膏加薏苡,(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熱身疼風濕搏。此與麻黃加朮法,大同小異別風寒。(麻黃加朮湯治寒濕,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濕。

白話文:

我觀察到,很多喘病患者,雖然肺氣不通,但反而會出汗。他們表面上沒有明顯發熱,但其實熱氣藏在體內,因此會伴隨口渴、舌頭發紅等症狀。使用麻黃是為了打開肺氣,而不是為了發汗。大量使用石膏,可以迅速清熱,保護陰氣。一旦熱氣消退,喘息平穩,汗就不會再出,陽氣也不會損耗。而且,即使患者服用麻黃後沒有出汗,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麻黃是治療喘病的關鍵藥物。如果體寒,可以加入桂枝溫暖身體;如果體熱,可以加入石膏清熱。不一定要執著於是否有汗。急性病大多需要從實證角度去看。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治療喘病,其他疾病也一樣。雖然文章中沒有明確提及溫病的治療方法,但這個藥方清熱散寒的功效,與溫病的治療理念十分契合。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不畏寒,就是溫病。張仲景雖然沒有留下專門治療溫病的方劑,但這個藥方清熱散寒的功效,正是治療溫病的方法。如果去掉石膏,加入薏苡仁,就變成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可以用來治療發熱、身體疼痛、風濕痺痛等症狀。這個方法與麻黃加朮湯很相似,但麻黃加朮湯主要治療寒濕,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要治療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