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要言 (1)

回本書目錄

要言 (1)

1. 要言

脈理最微,雖聰悟通人,加之細心參考,尚不能盡悉其奧妙。醫者動云診脈知症,此乃謬妄之談,欺人以取利耳。不知醫者,且不必言脈。

臨症最要者惟問,問其飲食好涼好熱,初病因何而起,曾服何方,服某方合,服某方不合,逐一問明,已得其大概。

凡人平日體質寒者,所得之病多寒。體質熱者,所得之病多熱。試看嗜酒之人,陽臟則酒氣上升而為熱,陰臟則水氣下降而為寒,可知熱因熱化,寒因寒化矣。

實熱症,必渴欲飲水,目有眵,唇紅,口氣臭,舌燥,微有黃苔,甚則起芒刺,或黑而焦,小便短赤,大便乾結,尿管痛澀,形色聲音壯厲。不必各樣俱全,但見多有可據者,便知其為熱。

虛寒症,必喜飲熱湯,唇不紅,口氣不熱,舌白無苔,帶潤,大便溏,小便清長,形色聲音微弱。不論何病,看其大小便,最為確據,如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斷無熱症。至於微黃之色,亦不可即以為熱。凡人中氣不足,或勞心勞力,與陰虛者,小便往往帶黃,宜細辨之。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或渴欲飲水,多亦不厭者,此火有餘也。或飲水只飲些須,不久又飲者,此真陰不足,欲得外水以潤之也。雖狂躁譫語,要看其舉動有力無力,聲音或壯或弱,並問其大便稀結,小便清赤如何,細心辨之,始無所誤。

陡然發熱,多是感受風寒,即速先服散劑,切不可隱忍,以致邪傳入里誤事。如未愈,然後審症用藥,既免風寒相兼,則見病治病,乃易於調理。

手足之厥,當分陰陽。陰厥者,其指甲帶青色,手掌心亦帶冷,固宜用四逆、薑、附等藥以回陽。若陽厥,則指甲帶紅色,手掌心必微熱,所謂熱深厥亦深也。須用涼藥,此亦不可不知。

得某病,即翻某病所論,反復細閱,閱畢,又將各方逐一看之。先擇平劑煎服,若未愈,熱症則服微涼,寒症則服微熱,由漸而進,不得初起即用大寒大熱之藥,以致有誤。

病有緩急。倘系緩症,無論男女老幼,俱從緩治,不可望速,遽用峻劑,以免有誤。小兒臟腑柔嫩,易於變症,用藥尤不得猛浪,如應用乾薑,只先用煨姜一二片,應用黃連、梔子,祗先用連翹、石斛之類,慎之志之。

大黃、朴硝、附子、乾薑,一大寒,一大熱,誤用則易殺人。然有時既有是症,必用是藥,始能挽回者。臨症者要有膽有識,事乃有濟。

有病最忌家人誤聽旁言,說某人服某藥愈,暗地與食。殊不知人有老少強弱,病有新久虛實之不同,藥物雜投,往往至於害事。

醫道無窮盡,愈學愈見其難,愈閱歷愈知其險。乃市醫往往大言,不論何症,動云包醫,冀僥倖以取利。若遇此輩,不妨明言,有賞有罰,以緘其口,免至病家為其所惑。

坊間所刊醫方,或將方刊入善書,自是一片婆心,但其人本不知醫,因偶然愈病,遂執為定論,不可盡信。如中風脫症,口開手撒,用皂角、明礬,服之必死;痢症概用黃連,寒痢服之,亦必死。其餘誤者尚多,不能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