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序 (2)
序 (2)
1. 序
子翁先生,僕之莫逆友也。當僕蒞貴任時,見其人有澹臺子羽風,非公不至,心焉欽慕之而未敢以瑣屑致請也。及遇有疾延診,視其方無多藥數,而一投輒效,若海上仙,未嘗不嘆翁醫理之精,真於此道三折肱也。既而文郎以少年舉於鄉,並捷南宮,榮膺中書職,而翁亦選授靈川儒學,遂數年不相見,惟以雙鯉時通往來,而聞翁所至之處,全活多人,彌信功之不下良相焉。己卯秋,僕適卸布山篆,僑居省垣,翁以所著《不知醫必要》編問序於僕。
披閱之下,見其中論症顯明,選方詳慎,知翁誠能博覽諸名醫之作,而得其竅要,又參以數十年閱歷,舉凡時疾雜症之紛紜蕃變,無不並蓄兼收,瞭如指掌,始匯為一編也。記有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如翁之少而習,長而安,老而不倦,與三世醫無以異,殆所謂括古今之奧旨,成一家之微言者乎。僕本不知醫,常因疾求醫,非特時醫不知翁之簡要,即良醫亦鮮如翁之審慎也。
信之於素,更徵之實,翁之集為是編,無非因疾用藥之一言蔽之也。是為序。
光緒五年季秋山左愚弟焦肇駿撰
白話文:
[序]
子翁先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當我擔任貴地官職時,看到他的人格氣質有如澹臺子羽般的風範,若非公事不會輕易到訪,我內心對他非常欽佩,但也不敢因為瑣碎之事去打擾他。等到他來診病時,看到他開的藥方藥材不多,但卻往往一用就見效,就像海上的仙人一樣,我總是不禁讚歎子翁先生醫術的精湛,他在醫道上確實是經驗豐富。
後來,他的兒子文郎年輕時就在鄉試中舉,並且在會試中榜,榮獲中書職位,而子翁先生也被選派擔任靈川的儒學教職,於是我們幾年都沒有見面,只能偶爾通過書信往來,但聽到子翁先生所到之處,救活了許多人,我更加相信他的功績不下於一位好宰相。
己卯年的秋天,我剛好卸下布山的官職,暫住在省城,子翁先生拿他寫的《不知醫必要》一書向我請求作序。
翻閱書籍後,發現書中對於病症的描述清晰明確,選擇的治療方式詳細慎重,我知道子翁先生確實能夠廣泛閱讀眾多名醫的作品,並掌握其中的精髓,再結合自己數十年的實際經驗,對於各種疾病和複雜的症狀,都能夠全面地理解和處理,就像是對自己的手指一樣清楚,這才將所有的知識彙總成一本書。
古語有云:「醫不三代,不服其藥」,意思是除非醫生世代行醫,否則不會輕易服用他們的藥物。然而,子翁先生從小學習醫術,長大後專心從事,年老時仍不倦怠,這與世代行醫的醫生無異,他大概是所謂的涵蓋古今深奧的醫術,形成自己獨特醫學觀點的人吧。我本身不懂醫術,常常因為生病尋找醫生,不只是當時的醫生不知道子翁先生的簡潔精要,即使是良醫也很少像子翁先生一樣審慎細緻。
我對子翁先生的信任不僅僅是出於平時的瞭解,更是出於實際的驗證,他編纂的這本書,無非是將治病用藥的精華全部呈現。因此,我為此書作了序。
光緒五年季秋山左愚弟焦肇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