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二 (13)
卷第四十二 (13)
1. 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諸方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杏仁葶藶。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下三十丸。
治上氣喘急。遍身浮腫。宜服此方。
甜葶藶(一升隔紙炒令紫色)
上件藥。搗令極細。用生絹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五日後。每服。抄一匙。用粥飲調下。日三四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研磨過的杏仁和葶藶子,再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均勻,搗製三五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粥送服三十丸。
治療氣喘急促、全身浮腫,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甜葶藶子(一升,隔著紙炒到變成紫色)
將上述藥材搗成極細的粉末,用生絹袋裝好,放入五升清酒中浸泡三到五天。每次服用時,用湯匙舀取一匙,用粥水調和後服用,每天服用三到四次。
2. 治七氣諸方
夫七氣者。為寒氣。熱氣。恚氣。怒氣。憂氣。喜氣。愁氣。凡此七氣。積聚堅牢。大如杯盤。在心下腹中。疼痛欲死。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極甚。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也。寒氣則嘔吐噁心。熱氣則恍惚眩亂。怒氣則上焦熱痛不可忍。極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
恚氣則積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則不可劇作。臥不安席。愁氣則喜忘不安。故名七氣也。
治憂恚寒熱喜怒。及飲食阻隔。內傷五臟。氣攻上不能還下。心中悸動不安。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木香(一兩),桂心(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前胡(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訶黎勒皮(一兩),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甘地(半兩炙微赤銼),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熟乾地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稍熱服。
治七氣。臟腑虛冷。心胸氣上。勞乏不能飲食。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沉香(一兩),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稍熱服。
治七氣。心腹積聚。結塊如杯。嘔吐寒熱。胸心中短氣。不能下食。宜服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訶黎勒皮(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白朮(半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鱉甲(一兩半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京三稜(三分),檳榔(半兩),赤茯苓(三分),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當歸(三分),蘹香子(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稍熱服。
治寒熱恚怒喜憂愁等七氣。積聚不散。在於心腹。結塊如杯。胸中氣隔。吐逆不能下食。腹脅疼痛。喜忘不安。呼吸短氣。四肢不舉。宜服烏頭丸方。
川烏頭(一兩半炮裂去皮臍),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三分),防葵(一兩),甘遂(一兩煨微黃),菖蒲(三分),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紫菀(三分洗去苗土),赤茯苓(三分),乾薑(三分炮裂銼),石膏(三分細研水飛過),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吳茱萸(三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細辛(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
白話文:
七氣諸方
所謂七氣,指的是寒氣、熱氣、恚氣(憤怒)、怒氣、憂氣、喜氣、愁氣。這七種氣如果積聚在一起,堅硬如杯盤般大小,停留在心下或腹部,就會導致劇烈疼痛,痛不欲生,無法飲食,疼痛時發時止,每次發作都非常嚴重,如同遭受禍祟一般,這些都是七氣所導致的。寒氣會引起嘔吐噁心,熱氣則會感到頭暈目眩,怒氣會導致上焦(胸部)灼熱疼痛難忍,甚至氣上衝心,呼吸急促,瀕臨死亡,喘不過氣來。
恚氣則積聚在心下,無法飲食;喜氣則無法快速行走,不能久站;憂氣則無法進行劇烈活動,臥床不安;愁氣則容易健忘且心神不安。因此,稱為七氣。
治療憂慮、憤怒、寒熱、喜怒,以及飲食阻塞,內傷五臟,氣往上衝而無法下降,心中悸動不安的情況,宜服用人參散。
人參散配方: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木香(一兩)、桂心(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前胡(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訶黎勒皮(一兩)、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熟地黃(適量)。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中盞(約100ml),加入生薑半片,煎煮至六分(約60ml),去渣服用。飯後稍溫服。
治療七氣,臟腑虛寒,胸悶氣上逆,勞累導致無法飲食的情況,宜服用半夏散。
半夏散配方: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後焙乾)、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沉香(一兩)、桂心(一兩)。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半片,煎煮至六分,去渣服用。飯前稍溫服。
治療七氣,心腹積聚,結塊如杯,嘔吐寒熱,胸悶氣短,無法進食的情況,宜服用木香散。
木香散配方:木香(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訶黎勒皮(半兩)、乾薑(半兩,炮製切碎)、白朮(半兩)、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切碎)、附子(半兩,炮製去皮臍)、鱉甲(一兩半,塗醋炙烤至微黃,去掉邊緣)、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京三稜(三分)、檳榔(半兩)、赤茯苓(三分)、厚朴(半兩,去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當歸(三分)、蘹香子(半兩)。
以上藥材搗碎粗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煮至六分,去渣服用。飯前稍溫服。
治療寒熱、憤怒、喜怒、憂愁等七氣,積聚不散,位於心腹,結塊如杯,胸悶氣滯,嘔吐不能進食,腹部脅肋疼痛,健忘不安,呼吸急促,四肢無力的情況,宜服用烏頭丸。
烏頭丸配方:川烏頭(一兩半,炮製去皮臍)、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桂心(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三分)、防風(一兩)、甘遂(一兩,煨至微黃)、菖蒲(三分)、川大黃(一兩半,切碎微炒)、紫菀(三分,洗淨泥土)、赤茯苓(三分)、乾薑(三分,炮製切碎)、石膏(三分,研磨細粉,水飛過)、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吳茱萸(三分,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川椒(三分,去雜質微炒去汗)、細辛(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杵五百至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前用溫酒送服五丸,逐漸增加至十丸,以通利為度。
治療七氣,積聚堅硬,心腹脹痛的情況,宜服用大黃丸。
大黃丸配方: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川椒(半兩,去雜質微炒去汗)、人參(三分,去蘆頭)、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桔梗(三分,去蘆頭)、菖蒲(三分)、柴胡(三分,去苗)、赤茯苓(三分)、芎藭(三分)、桂心(三分)、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木香(三分)、吳茱萸(三分,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乾薑(三分,炮製切碎)、細辛(三分)。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杵五百至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前用溫酒送服十丸,逐漸增加至二十丸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