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1)
卷第九十 (1)
1. 治小兒癰瘡諸方
夫小兒六腑不和。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而成癰。其狀腫。上皮薄而澤是也。熱氣乘之。熱勝於寒。熱盛於肉血腐敗。化為膿。若膿漬之後。其瘡不瘥。故曰癰瘡也。
治小兒癰腫成瘡。臟腑壅滯。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小孩子的六腑功能不協調,寒氣入侵皮膚,與血液結合,導致氣血不通,滯留在經絡中,形成腫脹,變成癰。這種腫脹的特徵是腫脹部位表皮薄而光澤。如果熱氣趁虛而入,熱氣大於寒氣,熱氣會導致肉血腐敗化膿。如果膿液流出後,瘡口仍然沒有癒合,這就是癰瘡。
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焙),玄參(半兩),赤芍藥(半兩),薺苨(半兩),葳蕤(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一分),紅雪(半兩)
白話文:
犀牛角粉(10克),麥門冬(6克,去核後炒製),玄參(10克),赤芍藥(10克),薺菜(10克),葳蕤(10克),川升麻(10克),甘草(2克),紅雪(10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研磨成粗糙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取一小杯水進行煎煮,待藥液煎煮至只剩五分之一時,去除藥渣。加入半杯竹瀝,再煎煮一兩沸。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不限時間,酌量分次服用。
治小兒心肺熱毒。攻於諸處。生癰瘡。及項腋下有結核。煩熱疼痛。不得睡臥。宜服吳藍葉散方。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治療小孩的心肺熱毒,如果症狀表現在身體各部位長出膿包、以及頸部和腋下的腫塊,伴有發燒、疼痛等不適感,影響睡眠的情況,可以服用「吳藍葉散」這個藥方來進行治療。
吳藍葉(半兩),黃芩(一分),大青(一分),犀角屑(半兩),玄參(半兩),川升麻(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黃耆(半兩銼),連翹子(半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吳藍葉(15克),黃芩(3克),大青葉(3克),犀牛角粉末(15克),玄參(15克),川升麻(15克),梔子仁(15克),川大黃(9克,切碎微炒),黃耆(15克,切碎),連翹(15克),甘草(15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漏蘆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1錢(約等於現今的3克),用一小杯水煮到剩一半時,去掉渣子,再根據小孩年齡大小和身體狀況,不分時間段,分成幾次溫服。 這個配方可以治療小孩子的膿包、紅腫以及皮膚病變。
漏蘆(一分),麻黃(一分去根節),連翹(一分),川升麻(一分),黃芩(一分),白蘞(三分),甘草(一分),川芒硝(一分),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漏蘆(3克),麻黃(3克,去除根和節),連翹(3克),川升麻(3克),黃芩(3克),白蘞(9克),甘草(3克),川芒硝(3克),川大黃(30克,微炒研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治小兒癰瘡膿漬。數日不止。致體虛煩熱。頭痛昏悶。黃耆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1錢(約等於現今的3克),用一小杯水煮到剩5分(大約200毫升左右)。過濾掉渣子後,根據小孩年齡大小和身體狀況,不分時間段,分成幾次溫服。 治療小孩子身上的潰爛傷口,如果已經好幾天了還沒有停止流血或化膿,導致孩子感到疲倦、發燒、頭痛、暈眩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黃耆散」這個配方來治療。
黃耆(半兩銼),防風(半兩去蘆頭),川升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石膏(一兩),甘草(半兩),地骨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芎藭(一分)
白話文:
黃耆(半兩切片)、防風(半兩去頭)、川升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石膏(一兩)、甘草(半兩)、地骨皮(半兩)、人參(半兩去頭)、白茯苓(半兩)、芎藭(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治小兒癰瘡。膿水出不盡。心中煩悶不已。麥門冬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煮到剩下五分,去掉渣滓後根據小孩年齡大小,不分時間段,分成幾次溫服。 治療小孩子身上的腫瘤和潰瘍,如果膿水流不出來或者心臟感到不舒服,可以使用「麥門冬散」配方。
麥門冬(三分去心焙),紫葛(半兩銼),黃耆(半兩銼),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通(半兩銼)
白話文:
麥門冬(三錢,去中心部分烘乾),紫葛根(半兩,切碎),黃芪(半兩,切碎),川升麻(半兩),犀牛角粉(半兩),甘草(半兩,烘烤至微紅後切碎),木通(半兩,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計時候。分減溫服。
治小兒癰瘡。臟腑壅熱太過。心神煩悶。大小便不通。大黃散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升麻(半兩),梔子仁〔二(一)分〕,川朴硝(半兩),葵子(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癰瘡。臟腑澀滯。大麻仁丸方。
白話文:
以上配方中的草藥要搗爛並用羅篩過濾成爲粉末狀。每次服用1錢(約等於現在的3克),加入一小杯水煮沸後減爲一半,並去掉渣滓。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和病情輕重來決定何時、如何以及多少次地進行溫熱飲用。 治療小兒癰瘡,如果臟腑積聚過多熱量導致心臟不適或煩躁不安,同時出現便祕症狀時,請使用“大黃散”配方:將川大黃切碎並稍微烘烤,再與升麻、梔子仁、川朴硝及葵籽一起研磨成粉狀。同樣方法製作藥物,每次服用1錢,用水煮沸後再減少到一半,去除渣滓後溫熱飲用直到排泄爲止。再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劑量並按需增加服用次數。 對於患有癰瘡且臟腑阻塞的小兒,“大麻仁丸”的處方如下:將大麻種子和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製成丸劑。按照醫生指示服用即可。
大麻仁(二兩),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牛蒡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 大麻籽:2 兩
- 木香:0.5 兩
- 枳殼:0.5 兩(用麵粉炒至微黃,去掉裡面的果肉)
- 牛蒡子:1 兩(微炒)
- 甘草:0.5 兩(烤至微紅,切碎)
- 川大黃:1 兩(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十丸。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拌入蜂蜜揉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時,用溫水送服 10 顆,以大便通暢為準。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調整服用的數量。
治小兒瘡腫。毒熱赤疼痛。消腫散方。
川大黃(三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別研),鹽花(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杏仁。以新汲水和。稀稠得所。旋取塗瘡腫上。干即易之。以效為度。
治小兒癰瘡腫方。
益母草(不限多少銼碎)
上搗取汁。每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更以滓敷癰瘡上良。
又方。
上雞羽毛六枚。燒灰細研。以水調服之。即潰。
又方。
上伏龍肝末。以好醋調。作膏。塗於故帛上。貼之。
又方。
上地松爛搗敷之。干即易之。
又方。
上以馬齒莧爛搗敷之。
又方。
上赤小豆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又方。
上地龍糞。以新汲水調塗之。
又方。
上龍葵菜。爛搗敷之。
又方。
上雞腸草。爛搗敷之。
又方。
上蕓薹葉。爛搗敷之。
又方。
上景天葉。爛搗敷之。
又方。
上豬腦塗紙上貼之。干即易之。日數易之。
又方。
上芥子爛研。水調塗紙上。貼之。
又方。
上蔞石末和蒜。搗封上。日二易之。
又方。
上馬鞭草。搗敷上。即頭出。
白話文:
治療小兒瘡腫,毒熱紅腫疼痛,可以使用消腫散。將川大黃、杏仁(去皮浸泡後研磨)、鹽花各取三分,搗碎過篩成散劑,加入杏仁,用新鮮水調和成稀稠適當的膏狀,反覆塗抹於瘡腫處,乾了就換新的,直至見效為止。
治療小兒癰瘡腫,可以使用益母草。取適量益母草,切碎搗碎取汁,每次服用半合,根據孩子的大小加減服用。同時,可以用藥渣敷在癰瘡處,效果很好。
另外,也可以用以下方法治療:
- 將六枚雞羽毛燒成灰,研磨成粉,用清水調服,可以使瘡腫迅速潰爛。
- 將伏龍肝研磨成粉,用好醋調和成膏狀,塗抹在乾淨的布上,貼在瘡腫處。
- 將地松搗爛敷在瘡腫處,乾了就換新的。
- 將馬齒莧搗爛敷在瘡腫處。
- 將赤小豆研磨成粉,用雞子白調和塗抹在瘡腫處。
- 將地龍糞用新鮮水調和塗抹在瘡腫處。
- 將龍葵菜搗爛敷在瘡腫處。
- 將雞腸草搗爛敷在瘡腫處。
- 將蕓薹葉搗爛敷在瘡腫處。
- 將景天葉搗爛敷在瘡腫處。
- 將豬腦塗在紙上,貼在瘡腫處,乾了就換新的,每天換幾次。
- 將芥子搗爛,用清水調和塗在紙上,貼在瘡腫處。
- 將蔞石末和蒜搗碎一起敷在瘡腫處,每天換兩次。
- 將馬鞭草搗碎敷在瘡腫處,可以幫助膿頭迅速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