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五 (7)
卷第八十五 (7)
1. 治小兒一切癇諸方
夫癇者。小兒惡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戴。或手足瘛瘲。或背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癇。名證不同。大較其發之源。皆因三種。三種者。風癇。驚癇。食癇是也。風癇者。因衣厚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
白話文:
癇症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疾病。十歲以上的孩子稱為癲癇,十歲以下的孩子稱為癇症。癇症發作時,表現為各種症狀,包括:
- 口眼向一側牽引,眼睛上翻
- 手腳僵直
- 背部僵硬
- 頸項向後扭曲
各個醫家對於癇症有不同的說法和證候,但總的來說,其發病原因大致可分為三種:
1. 風癇: 因衣服穿得太厚出汗過多,導致風邪進入體內而發作。
2. 驚癇: 因受到驚嚇或大哭大鬧而發作。
食癇者。因乳哺不節所成。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癇。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戾不隨也。凡少小有癇病者。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故也。多令不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
白話文:
癲癇是由於哺乳不適當引起的。小兒氣血虛弱,容易受到損傷。因此有三種原因可以導致癲癇:
- 臟氣不調和引起的
- 新生兒時期就患有癲癇,是因為五臟不能收斂,氣血不聚,脈絡不通暢所致,通常會導致不育。
- 一個月後到一歲之間發病的癲癇
當癲癇發作時,手腳會抽搐。這時不要用力抓住或握住患兒,否則會導致手腳彎曲難以伸展。凡是少年兒童患有癲癇或痙攣病的,都是由於臟氣不調和所致。
皆由五脈不流。骨法不成。亦由乳養失所。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瘛瘲驚掣啼喚。而後發癇成病。脈浮者為陽癇。內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喚。仍成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內在五臟。及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
白話文:
這些抽筋症狀都是由五條經脈氣血不通暢引起的,也可能是骨骼結構異常。還可能是因為哺乳不當,或受到了風寒邪氣。
發病時,患者通常先出現發熱、抽搐、驚嚇、抽動、哭叫等症狀。隨後會發作抽筋。脈浮的人是陽癇,在體表的六腑和皮膚內發作,治療比較容易。發病時,患者先感到身體發冷,沒有驚嚇、抽動、哭叫等症狀,但仍會發作抽筋。脈沉的人是陰癇,在體內的五臟和骨髓內發作,治療非常困難。
發病時,身體柔軟,清醒的人稱為抽筋。身體僵直的人稱為痙攣。
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別其病在陰陽表裡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諸證各依脈形為治也。凡癇病者。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采。其候手白肉際脈黑者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
白話文:
肌肉緊繃蜷縮成弓形,時不時會醒過來。這種情況稱為痙攣。脈浮或脈沉,可以區別疾病的位置是在陰陽還是表裡。脈浮沉又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等不同症狀。各個證狀要根據脈象來進行治療。癲癇是兒童常見的惡疾,有的患者不及時就醫,導致病情惡化。然而,疾病會從內部發作,事先一定會有徵兆。平時應仔細觀察兒童的精神和形態。以下為癲癇的徵兆:手部皮膚發白,手指肌肉交界處脈象發黑;魚際穴脈象發紅,表示發熱;脈象發青且較大,表示受寒。
青細為平也。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耳後完骨上青絡盛。臥不淨。是癇候。清旦大脈刺之令血出也。小兒發逆上啼笑面脂色不變。是癇候也。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鼻熱小便難是癇候。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身熱頭恆汗出是癇候。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
白話文:
- 皮膚呈青色細緻,氣血平穩。
- 鼻樑和嘴角乾燥,大、小便不通暢,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視力模糊,向上看時喜歡陽光,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耳後完骨上方的青色血絡明顯,睡覺不乾淨,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早上用針刺大脈,讓血流出來。
- 小兒突然發病,抽搐、大笑,面色不變,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鼻樑和嘴角忽青忽白,時常驚嚇,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鼻腔發熱,小便困難,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眼睛緊閉,忽青忽白,時常驚嚇,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頭部持續出汗,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嘔吐、喘息,可能是癲癇的徵兆。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痰咽乳不利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異常是癇候。喜久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吐利不止瘚痛時起是癇候。以上二十條。皆諸癇之初發候也。
白話文:
身體發熱、眼睛直視,這是癲癇的徵兆。睡覺時總是驚醒,手腳不停顫抖,也是癲癇的徵兆。睡夢中笑著,手腳亂動,也是癲癇的徵兆。精神低落,無故發怒,也是癲癇的徵兆。痰多,吞咽困難,也是癲癇的徵兆。瞳孔突然放大,異常,也是癲癇的徵兆。喜怒無常,經常仰頭看,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小便困難,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視力模糊,也是癲癇的徵兆。嘔吐腹瀉不止,痛得突然醒來,也是癲癇的徵兆。以上二十條,都是癲癇初期發作的徵兆。
又有五臟癇。及六畜癇。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動搖。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泄。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中沫出。腎癇之為病。面黑俯仰直視如屍。膈癇之為病。目睛反上。四肢不舉。大小腸癇之為病。四肢不動搖。馬癇之為病。
白話文:
還有五臟的癇症,以及六畜的癇症。肝癇的症狀是面部青白,眼睛反視,手腳不停地顫抖。心癇的症狀是面部發紅,心口發熱,呼吸急促微弱。脾癇的症狀是面部發黃,肚子腫大,經常腹瀉。肺癇的症狀是面色蒼白,口中流出泡沫。腎癇的症狀是面色發黑,頭部前後搖晃,眼睛直視,如同屍體。膈癇的症狀是眼珠向上翻,四肢無法抬舉。大小腸癇的症狀是四肢沒有任何動搖。馬癇的症狀是……
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牛癇之為病。目正視。腹脹滿。雞癇之為病。延頸反折喜驚目搖。羊癇之為病。揚目吐舌。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犬癇之為病。兩手屈如拳。凡諸癇在陽屬腑則易治。在陰屬臟。反入骨髓則難治。若久而不愈者。必見困矣。
白話文:
患有「抽搐症」的人張口呼吸,搖頭晃腦,發出像馬一樣的聲音。他們會想要反折身體。
牛癇 的症狀是:眼睛直視前方,腹部腫脹發脹。
雞癇 的症狀是:脖子伸長,反折身體,容易受驚,眼睛晃動。
羊癇 的症狀是:眼睛向上看,吐出舌頭。
豬癇 的症狀是:喜歡吐口水。
犬癇 的症狀是:兩手握拳屈曲。
所有抽搐症都屬陽症,屬於腑屬的比較好治療。但如果是屬陰症,屬於臟腑的,並且已經深入骨髓,就難以治療。如果長期無法治癒,必定會導致虛弱衰竭。
治小兒五種癇。手足動搖。眼目反視。口吐涎沫。心神喜驚。身體壯熱。硃砂散方。
白話文:
治療小孩的五種痙攣症狀:四肢抽搐、眼睛倒轉看、口水亂流、容易受驚嚇、全身發燒。 硃砂散配方:使用硃砂研磨成粉末,服用即可。
硃砂(一分細研),白蘞(一分),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心雙仁麩炒微黃),露蜂房(一分),桂心(半兩),牛黃(一分細研)
白話文:
硃砂(研磨成細粉,1 份) 白蘞(1 份) 杏仁(浸泡熱水去皮心,炒至微黃,2 份) 蜂房(1 份) 桂心(0.5 兩) 牛黃(研磨成細粉,1 份)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二十五種風癇。無時發動。宜服天麻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磨碎並過篩成為粉末,再把所有藥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時用母乳調和一克左右,一天喝五次。根據小孩年齡大小增加或減少劑量。 治療小孩子的二十五種痙攣症狀,隨時可能發生,可以服用「天麻散」這個配方。
天麻(三分),防葵(三分),牛黃(一分細研),真珠末(三分),天竹黃(三分細研),威靈仙(三分),蜣螂(三分微炒),川芒硝(三分)
白話文:
天麻(三分之一次) 防己(三分之一次) 牛黃(三分之一,磨成細粉) 珍珠粉(三分之一次) 天竺黃(三分之一次,磨成細粉) 威靈仙(三分之一次) 蜣螂(三分之一次,微微炒過) 芒硝(三分之一次)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更研乳入。每有疾之時。取雞冠血三兩滴子。與新汲水一合。打散令勻。調下半錢。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上述藥方:把藥材搗成細粉,再研磨成乳狀。每當有病症發作時,取三兩滴雞冠血,加一合新鮮井水打散攪拌均勻。按照孩童的大小,酌量服用半錢的藥粉,再按照病情輕重適當增減。
治小兒二十四種驚癇。壯熱。掣手足。嘔逆。夜啼。睡臥不安。驚痢。虎睛丸方。
白話文:
治療小孩的二十四種驚厥、發燒、抽搐四肢、嘔吐、夜晚哭泣和睡眠不寧、驚嚇引起的痢疾。使用「虎睛丸」這個藥方。
虎睛(一對微炙細研),牛黃(半兩細研),梔子仁(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生犀角屑(一分),蛇蛻皮(一分微炙),鉤藤(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虎眼: 一對虎眼輕微烘烤,研磨成細粉。
牛黃: 半兩牛黃,研磨成細粉。
梔子仁: 半兩梔子仁。
白茯苓: 半兩白茯苓。
人參: 一兩人參,去除根鬚。
黃芩: 一兩黃芩。
犀角屑: 一分犀角磨成碎屑。
蛇皮: 一分蛇皮,輕微烘烤。
鉤藤: 一兩鉤藤。
川大黃: 一兩川大黃,切碎後輕微炒製。
上件藥。搗羅為末。細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以熟水研破一丸服之。三四歲兒每服二丸。以粥飲下亦得。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二十四種驚癇。壯熱。抽掣手足。嘔吐夜啼。睡臥不安。虎睛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粉,研磨均勻。加入煉過的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至兩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研碎後服用。三至四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兩丸,可用粥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虎睛(一對微炙細研),牛黃(一分細研),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分),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蛇蛻皮(五寸微炙)
白話文:
虎眼睛(一對,稍微烤一下然後磨成細粉) 牛黃(一分,磨成細粉) 人參(半兩,去掉鬚根) 白茯苓(一分) 川大黃(一分,切碎後稍微炒一下) 蛇蛻皮(五寸,稍微烤一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一二歲兒。每服以乳汁化破二丸服。三四歲兒。薄荷湯化破五丸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二十四種諸驚癇。眼口牽掣。嚼舌反拗。牛黃散方。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像綠豆一樣。
- 1-2 歲兒童:用母乳化開 2 顆丸劑服下。
- 3-4 歲兒童:用薄荷湯化開 5 顆丸劑服下。
根據兒童的身高體重比例,適當增減用量。
牛黃(一分細研),鉤藤(一兩半),石膏(一兩半細研),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蛇蛻皮(半分炙令黃色),白蘞(一兩)
白話文:
牛黃(研磨成細粉,一分) 鉤藤(一兩半) 石膏(研磨成細粉,一兩半) 甘草(炙烤至微紅,切成小塊,一兩) 蛇蛻皮(炙烤至黃色,半分) 白蘞(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一字。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諸癇。驚惕瘛瘲。及客忤。宜服牛黃丸方。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配方是:把所有的草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分(約3克),用一小杯水煮沸到五分鐘,去掉渣子後加入一點點牛黃,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適量減少劑量,溫熱後服用。 這款牛黃丸可以治療小孩子的各種癇症、抽搐和外傷感染等病症。
牛黃(半兩細研),人參(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蚱蟬(七枚去翅足微炙),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栝蔞根(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麝香(一分細研),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如膏),赤芍藥(半兩)
白話文:
取牛黃半兩,研磨成細粉;人參半兩,去除蘆頭;細辛半兩;蚱蟬七枚,去除翅足,微炙;川大黃一兩,銼碎後微炒;當歸半兩,銼碎後微炒;蛇蛻皮五寸,炙烤至黃色;甘草三分,炙烤至微赤,然後銼碎;栝蔞根半兩;防風半兩,去除蘆頭;麝香一分,研磨成細粉;巴豆三十枚,去除皮心,研磨成膏狀;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初生一月至百日兒。每服一丸。一歲至三歲服兩丸。四歲至五歲兒每服三丸。並用薄荷湯下。令快利為度。
治小兒諸癇。蛇蛻皮散方。
白話文:
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巴豆研磨均勻。用蜂蜜揉合,搗杵三、二百次。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劑。新生兒滿月至百日者,每次服用一丸。一至三歲者,每次服用兩丸。四至五歲者,每次服用三丸。均用薄荷湯送服。服藥後,大便通暢為佳。
蛇蛻皮(五寸微炙令黃),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鉤藤(半兩),黃耆(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蚱蟬(四枚炙令黃去翅足),牛黃(一分細研)
白話文:
- 蛇蛻(約五寸,輕微烤黃)
- 細辛(半兩)
-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 鉤藤(半兩)
- 黃耆(半兩)
- 川大黃(一兩,切碎,輕微炒過)
- 蚱蟬(四隻,烤黃,去除翅膀和腳)
- 牛黃(一分,研磨細緻)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未滿月及出月。壯熱發癇。宜服鉤藤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搗碎並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1錢(約3克),用一小杯水煮到剩下一半,去掉渣子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來調整劑量飲用。 這是治療小孩在滿月前或滿月後的高熱和癲癇症狀的方法。建議使用鉤藤散配方。
鉤藤皮(一分),蚱蟬(二兩微炙),柴胡(半兩去苗),川升麻(半兩),蛇蛻皮(五寸微炙),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石膏(三分細研),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鉤藤皮(6克) 蚱蟬(12克,微炙) 柴胡(3克,去葉) 升麻(3克) 蛇蛻(15釐米,微炙) 甘草(6克,炙至微紅,切碎) 石膏(18克,研細) 黃芩(3克) 大黃(3克,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三兩沸。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治小兒初生百日內發癇。蚱蟬散方。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用水一小碗,煎煮至五分(約八分滿),去渣。加入竹瀝半合(約100毫升),再煎煮三兩沸,依據小兒的大小調整藥量,溫熱服用。
此方名為蚱蟬散,用於治療新生兒百日內發生的抽搐。
蚱蟬(三分微炒),黃芩(半兩),赤芍藥(三分),細辛(半兩),鉤藤〔半兩(分)〕,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牛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蚱蟬(微炒3錢),黃芩(6錢),赤芍藥(3錢),細辛(6錢),鉤藤(6錢),蛇蛻皮(5寸,烤黃),黃耆(6錢,切碎),甘草(6錢,微炙,切碎),牛黃(1錢,研磨細),麝香(1錢,研磨細),川大黃(1兩,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溫服之。
治小兒百日內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麵青。身體反張。麻黃散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一錢(約三克),加入一小杯水煮沸後再蒸到剩下一半的水量,去掉渣子,根據小孩年齡和狀況分成幾份,用溫度適中的方式喝下。 這個配方可以治療小於一百天的小孩突然抽搐昏迷、在母腹中有風邪、身體冰冷臉色青紫、全身僵硬的情況。使用的配方是「麻黃散」。
麻黃(一分去根節),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羌活〔三兩(分)〕,柴胡(三分去苗),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川升麻(一兩),子芩(一兩),葛根(半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蛇蛻皮(五寸炙令黃色),石膏(一兩半細研),鉤藤(一分),蚱蟬〔二七枚微炒(炙)黃〕,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麻黃(1份,去除根部和節點) 甘草(1份,炙制微紅,切碎) 羌活(3兩,分開使用) 柴胡(3份,去除莖葉) 大黃(1兩,切碎並略微炒制) 升麻(1兩) 芩(1兩) 葛根(半兩,切碎)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除果瓤) 蛇蛻(5寸,炙製成黃色) 石膏(1.5兩,研磨成細粉) 鉤藤(1份) 蚱蟬(27枚,略微炒制或炙製成黃色) 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切成兩半,麩炒成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更入竹瀝半合。煎三兩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百日以來。至三四歲。肝心風熱。發驚癇連縱。身體如火。犀角散方。
白話文:
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至五分,去渣,再加入半合竹瀝,煎煮三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加減服用。
這方藥用於治療百日到三四歲的兒童,因肝心風熱而發生的驚癇連續發作,身體如同火燒的症狀。
犀角屑(一兩),鉤藤(一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龍齒(二兩)
白話文:
- 犀角粉(1 兩)
- 鉤藤(1 兩)
- 黃芩(1 兩)
- 川升麻(1 兩)
- 麥門冬(1.5 兩,去心後烘乾)
- 龍齒(2 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用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治小兒一歲至四歲。壯熱。大驚發癇。石膏散方。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加入七片竹葉,煎煮至五分之三,去除藥渣,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溫熱程度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一歲到四歲的兒童,因熱症而出現發燒、驚厥的症狀。
石膏(一兩細研),蚱蟬(二枚微炙),柴胡(一兩半去苗),川升麻(三分),鉤藤(三分),子芩(一兩),知母(一兩),梔子仁(半兩),龍齒〔一分(兩)〕,赤芍藥(半兩),麻黃(三分去根節),葛根(一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石膏(一兩,研成細粉)、蚱蟬(兩隻,略微烤過)、柴胡(一兩半,去掉枝梗)、川升麻(三分)、鉤藤(三分)、黃芩(一兩)、知母(一兩)、梔子仁(半兩)、龍齒(一兩,研碎)、赤芍藥(半兩)、麻黃(三分,去掉根部和節)、葛根(一兩,切碎)、甘草(一兩,烤至稍微發紅,切碎)、川大黃(一兩,切碎並略微炒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治小兒四五歲。忽患驚癇。鉤藤散方。
白話文:
治療四到五歲的小兒忽然發作的驚癇,使用「鉤藤散」方劑。
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細粉,然後每次取一錢(約3克)。
用一小杯(約100毫升)的水,加入藥粉後煎煮至剩下五分(約50毫升),過濾掉渣質。
再加入一合(約15毫升)的竹瀝(竹子蒸餾液),再次煎煮一兩沸(約2-3分鐘)。
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藥量,最後溫和地讓孩子服用。
鉤藤(半兩),犀角屑(一分),牛黃(一分細研),虎睛(一對微炙),防風(一分去蘆頭),梔子仁(半兩),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蚱蟬(一枚微炙),獨活(一分),人參(一分去蘆頭)
白話文:
鉤藤半兩,犀角屑、牛黃各一分細研,虎睛一對微炙,防風一分去蘆頭,梔子仁、石膏各半兩,石膏細研水飛過,蚱蟬一枚微炙,獨活一分,人參一分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如人行二三里進一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諸癇。宜用固囟。大黃膏方。
白話文:
以上的草藥要搗碎並過篩成爲粉末狀,每次服用1錢(約3克),加入半杯清水一起煮沸到剩下一半時去掉渣子,分成兩份來喝下,最好在步行2-3公里後飲用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適量增加或減少劑量。 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治療小孩的各種癲癇症狀,並且建議使用“固囟”以及“大黃膏”的配方來進行治療。
川大黃(三分),雄黃〔二(一)分〕,丹參(一分),黃芩(一分),生商陸(一兩),雷丸(半兩)豬脂(一斤),附子(半兩去皮臍生用)
白話文:
大黃(15克),雄黃(6克),丹參(6克),黃芩(6克),商陸(60克),雷丸(30克),豬脂(600克),附子(30克,去皮去臍,生用)
上件藥。搗碎。以豬脂先入鍋中。以文火熬令熔。以綿濾過。然後下藥。煎令七上七下。去滓。細研雄黃下膏中。攪令至凝。於瓷器中盛。每用少許。熱炙手。摩兒囟及掌中背脅。皆使遍訖。以蛤粉粉之。
治小兒癇。及百病傷寒。雷丸膏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搗碎。先在鍋中放入豬油,用小火熬製融化。用棉花過濾。然後放入藥材。煎煮七次,去除渣滓。研磨細緻的雄黃放入膏體中。攪拌至凝固。盛放在瓷器中。每次使用少量,加熱捂熱手部。塗抹在小兒頭頂、手心、背部和兩側。全部塗抹完畢後,用蛤粉敷上。
雷丸(一分),甘草〔一分(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朮(三分),桔梗(二分去蘆頭),莽草(一兩),川升麻(一兩)
白話文:
雷丸(四分之一),甘草(二分),防風(四分之一兩,去除外殼),白朮(三分),桔梗(二分,去除外殼),莽草(四分之一兩),川升麻(四分之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豬膏一片。先入鐺。慢火煎令熔。後下藥末。以柳蓖不住手攪成膏。綿濾。入瓷合盛之。每有患者。摩其頂及背上。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拿一片豬油,先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加熱,將豬油化開。然後倒入藥粉,用柳樹條或蓖麻桿不停攪拌,直到形成膏狀。用棉花過濾,放入瓷罐中保存。每次有患者,將膏藥塗抹在頭頂和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