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七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18)

1. 治大便下血諸方

夫大便下血者。皆因五臟傷損。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鮮血而腹痛。冷氣在內。亦大便下血。色如小豆汁。出而疼時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下焦也。令人面無顏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也。

治大便下血。此皆因臟氣虛傷。腹中疼痛。宜服桂心散方。

桂心,赤芍藥,芎藭,當歸,黃芩(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治大便下血。久不止。宜服地榆散方。

地榆(銼),赤芍藥,生乾地黃,茜根(銼),龍骨,黃芩,雞蘇苗(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大便下血不止。宜此方。

赤芍藥,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又方。

生乾地黃(二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白蘞(五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大便下血。皆因心肺積熱。流注大腸。宜服生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二兩),黃芩,赤芍藥,黃連(去須),蒲黃,地骨皮(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茹一雞子大。煎至五分。去滓。頻溫服之。

治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無恆。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黃柏,黃連(去須),生乾地黃,地榆(銼),犀角屑(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前)溫服。

治內傷風冷。大便下血不止。宜服熟乾地黃丸方。

熟乾地黃,龍骨(燒赤),黃耆(銼),紫蘇子(微炒),蒲黃,當歸,附子(炮裂去皮臍),艾葉(微炒),白礬(燒令汁盡),阿膠(搗碎炒令黃燥以上各一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治大便下血諸方

大便出血的原因,都是因為五臟受損。臟腑受損,則容易受風邪入侵。體內有熱,會排出鮮紅色血液且伴隨腹痛;體內有寒,也會排出血液,顏色像小豆汁一樣,出血時疼痛感較輕微。排便前出血,表示出血部位較遠;排便後出血,表示出血部位較近。出血部位遠近,指的是病灶位於上焦或下焦。患者通常面色蒼白,時冷時熱,脈搏浮弱,按壓時脈搏消失,都是大便出血的症狀。

針對大便出血,主要是因為臟腑氣虛受損,伴隨腹痛,宜服用桂心散。

桂心、赤芍藥、川芎、當歸、黃芩(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微炙,切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入半個雞蛋大小的青竹茹,煎煮至六分,濾渣,空腹或晚飯前溫服。

針對久治不癒的大便出血,宜服用地榆散。

地榆(切碎)、赤芍藥、生地黃、茜草根(切碎)、龍骨、黃芩、雞蘇苗(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煎煮至六分,濾渣,每次飯前溫服。

針對出血不止的大便出血,宜服用此方。

赤芍藥、阿膠(搗碎炒至黃褐色)、當歸(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微炙,切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入二三十片竹葉,煎煮至六分,濾渣,每次飯前溫服。

另一方:

生地黃(二兩)、阿膠(二兩,搗碎炒至黃褐色)、白蘞(五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煎煮至六分,濾渣,每次飯前溫服。

針對因心肺積熱,熱邪流注大腸引起的大便出血,宜服用生地黃散。

生地黃(二兩)、黃芩、赤芍藥、黃連(去鬚)、蒲黃、地骨皮(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杯水(約300毫升),加入一個雞蛋大小的竹茹,煎煮至五分,濾渣,頻頻溫服。

針對大腸積熱,出血不止,日夜出血次數不定,宜服用黃芩散。

黃芩、黃柏、黃連(去鬚)、生地黃、地榆(切碎)、犀角屑(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入半個雞蛋大小的青竹茹,煎煮至六分,濾渣,每次飯後(或飯前)溫服。

針對內傷風寒,導致大便出血不止,宜服用熟地黃丸。

熟地黃、龍骨(燒至紅色)、黃耆(切碎)、紫蘇子(微炒)、蒲黃、當歸、附子(炮製後去皮及臍)、艾葉(微炒)、白礬(燒至水分蒸乾)、阿膠(搗碎炒至黃褐色,各一兩)、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去瓤)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至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及晚飯前,用粥服用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