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3)
卷第八 (3)
1. 傷寒受病日數次第病證
傷寒一日。足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也。傷寒二日。足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於鼻。入於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
白話文:
傷寒的第一天,足太陽膀胱經受寒。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所以最先受病。它的經脈循行腰脊,支配頭部和頸部,因此患病一天後,頭部、頸部和腰脊會疼痛。
傷寒的第二天,足陽明胃經受寒。陽明經是胃經,支配肌肉。它的經脈循行鼻部,深入眼睛,因此患病兩天後,會出現內熱、鼻乾、失眠等症狀。此時,諸陽經在表面,寒邪剛開始進入皮膚之間。
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凡五臟不和。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夫足陽明者胃之脈也。十二經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通。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爾。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下而已也。傷寒三日。足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
白話文:
因此,可以用按摩、艾灸和發汗來治療。如果五臟不合、六腑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這樣三天後就會死亡。為什麼呢?胃經是足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其氣血旺盛,因此不通暢。三天後,其氣血耗盡,所以死亡。未滿三天者,只要發汗即可。滿三天者,只需瀉下即可。患上傷寒三天後,足少陽經受病。足少陽經是膽經,其脈絡沿著脅部走行。
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可汗而解也。傷寒四日。足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故三日以後。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腸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白話文:
疾病發展到頸部和耳朵。因此,患病三天後,會出現胸脅部發熱和耳聾。三條陽經的經絡開始傳導病邪。病邪還沒有進入臟腑。此時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
傷寒病症持續四天後,足太陰脾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陰脾經是三條陰經中的主經。因此,三日以後,陽經受病結束,病邪傳至陰經,太陰脾經受到影響。脾經的經絡與脾臟相連,負責喉嚨的功能。所以,患病四天後,腸胃脹滿,喉嚨乾澀。病邪位於胸隔,因此可以通過嘔吐來緩解病症。
傷寒五日。足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經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矣。傷寒六日。足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胃可下而愈矣。七日太陽病衰。
白話文:
發燒五日。足少陰經受病。少陰經是腎臟所循行的經絡。這條經絡貫穿腎臟,連接肺部,繫於舌頭。所以發病五日,會出現口熱、舌乾、口渴想喝水的情況。病症在腸道,所以可以透過瀉下治療而痊癒。
發燒六日。足厥陰經受病。厥陰經是肝臟所循行的經絡。這條經絡沿著陰分循行,連於肝臟。所以發病六日,會出現煩躁、腹脹滿悶、陰部攣縮的情況。這是因為陰陽兩經同時受病,毒氣在胃部,所以可以透過瀉下治療而痊癒。
發燒七日後,太陽經的病情減弱。
頭痛小愈。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經終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經絡重受病也。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在也。傷寒九日。少陽病衰。
白話文:
頭痛稍有緩解。又過了七天,傷寒依舊。按照病理發展,本應逐漸好轉。如果現在七天後病情反而加重,可能是再次傳經化熱所致。再次傳經化熱,就是經絡再次受到病邪侵襲。傷寒八天,陽明經熱症狀減輕,體溫稍退。但過了八天仍未好轉,可能是各經絡再次受到病邪侵襲,也可能是發汗、吐下治療後,體內的毒氣尚未完全清除,因此病情仍未好轉。傷寒九天,少陽經熱症狀減輕。
耳聾微聞。又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動(初)一經受病。則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解。放日數多。而病候改變也。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胃如故。則思欲飲食。傷寒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煩滿。舌乾已也。傷寒十二日。
厥陰病愈。囊縮。小腹微下。毒氣皆去。病日已矣。
白話文:
耳聾但仍能聽到一點聲音。或者傷寒病已經持續九天以上,病情沒有好轉。有些患者可能是剛得病,症狀只出現在一條經脈上,無法傳播到其他經脈。還有些患者可能是已經傳播到三陽經,但無法傳播到陰經。於是病情停滯不前,累積好幾天,證狀也不消退,所以病程會拖很長,而且症狀也會有所改變。
傷寒病到第十天,太陰經的病勢減弱,腹胃功能沒有太大變化,患者就會想吃東西。
傷寒病到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勢減弱,口渴的症狀停止,不再有煩躁和腹脹的感覺,舌頭也已經不乾了。
傷寒病到第十二天。
2. 辨太陽病形證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若脈靜者未傳諸臟。煩(躁)欲吐。脈急數者。乃傳別臟也。宜桂枝。
白話文:
感染了傷寒的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侵犯。如果脈象沉靜,說明病邪還沒有傳變到內臟。病人會煩躁,想要嘔吐。如果脈象急促而有力,說明病邪已經傳變到了其他內臟。此時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為病。頭痛項強而惡寒。其脈浮數。宜桂枝湯。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脈。其陽浮而弱。浮者熱自發。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便汗出。欲去其邪。更宜服桂枝湯。
太陽病若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
白話文:
太阳病症表现为头痛、脖子僵硬并伴有畏寒,脉象浮而数,适合服用桂枝汤。太阳中风导致发热并畏寒,也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中风时,脉象阳浮而弱,浮意味着热气自发,弱则表示自汗。病人会感到阵阵寒意,时而发热,还会鼻塞、干呕,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发热且出汗,这是由于营气虚弱卫气强盛导致的,所以容易出汗,想要驱散邪气,更应该服用桂枝汤。
太阳病若要泻下,其气上冲,也可以服用桂枝汤。
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惡寒。小便難。四肢拘急者。宜桂枝附子湯。
白話文:
太陽症候開始時發汗。出汗不止的人,一定會畏寒,小便困難,四肢攣縮。宜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太陽病若下之。其脈促。胸中滿。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宜服桂枝湯發其汗。
太陽病下之不愈。其脈浮者為在外。汗之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服桂枝湯煩熱不解者。當先針風池風府穴。乃與桂枝湯即愈。
太陽病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表和即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時自發熱。汗出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當更發汗即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汗已解。半日後復煩躁。其脈浮數者。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心煩目瞑。劇者必衄。衄者欲解也。宜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宜朮附湯。
白話文:
太陽病的治療:
1. 太陽病若向下發展:
- 若病人脈搏急促,胸中感覺悶脹,應當服用桂枝湯。
2. 太陽病外在症狀未消:
- 不可使用下法治療,應當服用桂枝湯發汗。
3. 太陽病向下發展未癒:
- 若脈搏浮者,表示病氣仍在體表,只要發汗即可痊癒,宜服用桂枝湯。
4. 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煩熱未解:
- 應當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5. 太陽病自行出汗:
- 此為營氣和諧,衛氣失和所致。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應當再次發汗,使表氣和諧即可痊癒,宜服用桂枝湯。
6. 太陽病時而發熱,出汗不止:
- 此為衛氣失和,應當再次發汗即可痊癒,宜服用桂枝湯。
7. 太陽病發汗後症狀消退,半日後又煩躁,脈搏浮而數:
- 可再次發汗,宜服用桂枝湯。
8. 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喘息胸悶:
- 不可使用下法治療,宜服用麻黃湯。
9. 太陽病脈搏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心煩目眩,嚴重者必鼻出血:
- 鼻出血後病情將減輕,宜服用麻黃湯。
10.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息:
- 宜服用麻黃湯。
11. 太陽病脈搏浮而數:
- 可發汗,宜服用麻黃湯。
12. 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自發腹瀉:
- 宜服用朮附湯。
太陽與陽明病而不利。但嘔者。宜葛根半夏湯。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有病,但沒有大便不通的症狀,卻嘔吐,應當使用葛根半夏湯。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而惡風者。宜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宜大青龍湯。
白話文:
太陽病,頸部和背部僵硬,沒有出汗,而且怕風,應該使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燒惡寒,身體疼痛,應該使用大青龍湯。
太陽病脈浮緩。其身不痛。但重。或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大青龍湯。
白話文:
太陽病的脈象特徵為浮緩,患者的身體沒有疼痛感,只有沉重感。有時會有感到身體輕盈的時候。如果患者沒有出現少陰證(手少陰心經以及足少陰腎經的證候羣)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太陽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渴或利。小腹滿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太陽病發汗。汗解後。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體瞤動。宜玄武湯。
白話文:
太陽病(寒邪在體表)不解。心下部位有水腫。出現乾嘔發熱的症狀。有時口渴,有時腹瀉。小腹脹滿或喘促者。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太陽病不解。結熱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解其外。宜桂枝湯。外已解小腹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病久治不癒。熱氣聚集在膀胱。病人神志不清,甚至胡言亂語。其血從下部自然流出。但病邪仍在體表,尚未達到可以攻伐的時機。此時應以桂枝湯解表,讓病邪從體表排出。如果病邪已經從體表排出,但小腹依然有結塊,則可以進行攻伐治療。此時應使用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反下之。遂痢不止汗出者。宜葛根黃連湯。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可小承氣湯。
白話文:
太陽病反而使用下法治療,導致持續腹瀉不停且出汗的人,適合用葛根黃連湯。 太陽病經過催吐、下法和發汗治療後,仍然感到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乾硬的人,可以用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干煩躁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氣和即愈。脈浮。小便利。微熱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太陽病發作時出汗,大量出汗,胃部煩躁不安,徹夜難眠。病人想喝水,應該讓其少少喝一點。讓胃氣平和,即可康復。脈象浮大,小便通暢,身體微微發熱、口渴的人,適合服用五苓散來治療。
太陽病發汗後。脈浮而數。復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汗出而渴。宜五苓散。不渴宜茯苓散。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脈搏浮而快,並且再次感到口渴,應該使用五苓散。 太陽病若出汗且感到口渴,適合使用五苓散;如果不感到口渴,則應該使用茯苓散。
太陽與少陰合病。而自痢者。宜黃芩湯。嘔者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而且出現腹瀉,應該服用黃芩湯。如果同時有嘔吐,可以加入半夏生薑湯。
太陽病發汗後。腹脹滿者。宜厚朴湯。
太陽病汗後。心下痞滿。宜瀉心湯。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應該使用厚朴湯。 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感到心口部位痞塞不適,應該使用瀉心湯。
太陽病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痢。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胃部功能失調,胸口下出現硬塊,乾嘔,嘴巴有腐敗的氣味,肋骨下方有水氣,腹部雷鳴般作響並腹瀉。建議使用半夏瀉心湯。
太陽病外未解。數下之。遂夾熱而痢。痢不止。心下痞滿。表裡不解。宜桂枝人參湯。
白話文:
感染太陽病的人,體表的邪氣還沒完全驅除,卻多次瀉下導致夾熱拉肚子。拉肚子不止,心臟以下部位感到脹滿,體表和體內都還有邪氣未驅除。此時應使用桂枝人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