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 (7)
卷第五 (7)
1. 治脾臟中風諸方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肉熱肌痹。淫淫如蟲行。或腠理開。汗大泄。皮膚肉色不澤。唇鼻黃色。宜服細辛散方。
細辛(一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防風(一兩去蘆頭),石膏〔一(二)兩〕,白朮(一兩),麻黃(二兩去根節),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黏滑豬雞肉。
治脾臟中風。心腹煩壅。頭面微腫。冷汗出。宜服七聖散方。
天麻(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地骨皮(半兩),薏苡仁(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用溫水調下二錢。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治脾臟中風。口面偏斜。語澀虛煩。手臂腰腳不遂。宜服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三分),漢防己(三分),白芍藥(二分),檳榔(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三分),薏苡仁(一兩),獨活(三分),芎藭(半兩),桂心(半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防風(三分去蘆頭),柏子仁(半兩),酸棗仁(三分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熟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焙),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忌豬雞肉黏滑物。
治脾臟中風。身體怠惰。四肢緩弱。惡風頭痛。舌本強直。言語謇澀。皮膚頑痹。宜服天麻丸方。
天麻(一兩),獨活(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防風(三分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二分),當歸(三分銼微炒),白朮(三分),羚羊角屑(三分),薏苡仁(三分),乾蠍(三分微炒),牛膝(三分去苗),芎藭(二分),茯神(三分),牛黃(一分研),天南星(三分銼醋拌炒令黃),硃砂(半兩細研),龍腦(一分細研),烏蛇肉(一兩酥拌炒令黃),麝香(一分細研),白殭蠶(三分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更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加至十五丸。不計時候服。
白話文:
治脾臟中風諸方
第一方: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第二方(細辛散):治療脾臟中風、肌肉痠痛、感覺像蟲子爬行、汗出過多、皮膚乾燥無光澤、嘴唇鼻子發黃等症狀。藥材包括細辛、枳實、防風、石膏、白朮、麻黃、附子、桂心、甘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加半片生薑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忌食生冷、油膩、黏滑食物及豬、雞肉。
第三方(七聖散):治療脾臟中風、心腹煩悶、頭面輕微腫脹、出冷汗等症狀。藥材包括天麻、枳殼、芎藭、白蒺藜、川大黃、地骨皮、薏苡仁。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不限時間,用溫水調服二錢。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及豬、雞肉。
第四方(羚羊角丸):治療脾臟中風、口面歪斜、說話困難、心煩、手腳無力等症狀。藥材包括羚羊角屑、漢防己、白芍藥、檳榔、人參、白茯苓、薏苡仁、獨活、芎藭、桂心、附子、防風、柏子仁、酸棗仁、當歸、熟乾地黃、麥門冬、杏仁。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或晚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忌食豬、雞肉及黏滑食物。
第五方(天麻丸):治療脾臟中風、身體疲倦、四肢無力、怕風頭痛、舌頭僵硬、說話困難、皮膚麻木等症狀。藥材包括天麻、獨活、人參、防風、附子、桂心、麻黃、細辛、當歸、白朮、羚羊角屑、薏苡仁、乾蠍、牛膝、芎藭、茯神、牛黃、天南星、硃砂、龍腦、烏蛇肉、麝香、白殭蠶。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至十五丸,用溫酒送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