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七 (1)
卷第三十七 (1)
1. 卷第三十七
2. 鼻衄論
夫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臟腑,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周而復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者,
肺之所主也。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血,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衄也。診其寸口脈,微芤者,衄血。脈微苦寒為衄血也。寸口脈微弱,尺脈澀,發熱而弱為無血,必厥。其人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則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肝脈大喜為衄。
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脈細而數及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頰上小赤,眼中白膚上,目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者,當衄。病人面無血色,寒熱脈沉弦者,衄也。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必未止。
若目睛慧了,知衄今止。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人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鼻衄脈,沉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血衄血也。
白話文:
鼻衄(流鼻血)的討論
脾臟的熱氣移到肝臟,就會引起驚嚇而導致鼻出血。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現在脾臟有熱,土氣過盛,逆行而侵犯木,這是因為肝木虛弱,無法制約脾土,所以受到脾臟熱氣的侵犯。肝臟藏魂,魂神不寧,所以會驚嚇。血液和氣體,內在滋養臟腑,外在循行經絡,相互伴隨運行全身,周而復始。血液遇到寒則凝滯,遇到熱則流散。氣是肺臟所主管的,肺氣通於鼻竅。熱氣乘血,則氣也熱,血氣都熱,血液隨著氣一起外溢,從鼻子流出來就是鼻出血。診其寸脈,脈象輕微而浮的,是鼻出血;脈象輕微而且寒涼也是鼻出血。寸脈微弱,尺脈澀滯,發熱而體弱的,是沒有血液的表現,必然會厥冷。患者略微嘔吐,厥冷時應該頭暈,卻反而頭痛,頭痛則為實證,下虛上實,必然鼻出血。肝脈很大而且強盛的也會鼻出血。
脈象陰陽錯亂而且浮的,必然鼻出血。脈細而數,而且在上位的,應該吐血,但沒有吐,面頰輕微發紅,眼白上也有細小的紅血絲,這些紅血絲趨向瞳孔的,會鼻出血。病人面色蒼白,寒熱交加,脈沉而弦的,也會鼻出血。從春季到夏季發病的,屬於太陽經的鼻出血;從秋季到冬季發病的,屬於陽明經的鼻出血。連續多日不止的,脈象輕微在肌膚表面,尺脈浮起,眼白發黃,鼻出血必定未止。如果眼白明亮,就知道鼻出血停止了。鼻出血,脈象滑利而微弱的能活,脈象強大而亢盛的會死。診斷鼻出血,脈象細小而滑利的能活,脈象強大而躁動的會死。鼻出血的脈象,沉細的能活,浮大而強勁的會死。《養生方》說:思慮過度會傷心,傷心則會吐血和鼻出血。
3. 治鼻衄諸方
夫鼻衄者。由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勞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也。
治五臟熱結。鼻衄。心胸煩悶。宜服伏龍肝散方。
伏龍肝〔三(一)兩〕,當歸(二兩),赤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犀角屑(一兩),生乾地黃(三兩),刺薊(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青竹茹一雞子大。煎至五分。去滓。溫溫服之。
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宜服茜根散方。
茜根草,黃芩,側柏葉,阿膠(杵碎炒令黃燥),甘草(銼生用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煎至六分。去滓。溫溫服之。
又方。
生乾地黃(一兩銼),阿膠(一兩杵碎炒令黃燥),蒲黃(半兩)
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之。
又方。
生地黃〔二(三)兩研取汁〕,生薑(半兩研取汁),阿膠(半兩杵碎炒令黃燥搗為末)
上件藥。以生薑地黃汁。入阿膠末。和勻。於銀器內暖過。旋旋服之。兼治吐血。
又方。
豉(二合),艾葉(如雞子大),鹿角膠(二兩杵碎炒令黃燥)
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二分。分為三服。徐徐服之。
又方。
上用故屏風紙。燒灰細研。以溫酒調下一錢。立止。
又方。
上以貝母二兩。炮黃。搗羅為末。以漿水調二錢。良久再服。瘥。
又方。
上以生乾地黃一兩。細銼。於銀器中。以酒一中盞。煎三五沸。去滓。頓服。其血立止。
又方。
上用穀精草。搗羅為末。以熱麵湯。調下二錢。
又方。
上以龍骨一兩。搗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半盞。溫溫盡服之。
又方。
上用楮樹葉。研絞取汁。溫飲一大盞。立止。如未止再飲。
又方。
上取生葛根。搗取汁。每服一小盞。三服即止。
又方。
上用黃明膠洋心稠餳。塗帛上。貼額上立止。
又方。
上用桑木耳。熬令焦。搗羅為末。撮如杏仁大。綿裹塞鼻中。數過即止。
又方。
上用人中白一分。硬成片者。入麝香末一錢。細研令勻。吹鼻內瘥。
又方。
上用石榴花。搗末吹鼻內效。
又方。
上用垣衣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效。
又方。
上用蒼耳莖葉。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效。
治鼻卒衄。吹鼻散方。
上用釜底墨。細研。以少許吹鼻中。即止。
治鼻衄塞鼻散方。
上以蝟皮一枚。燒為灰。細研。每用半錢。綿裹納鼻中。數易之瘥。
又方。
上以赤馬通。以綿裹如棗大。塞鼻中。新舊者悉可用。若大衄者。以水絞取汁。飲一二升。無新者。以水漬乾者用之。
白話文:
治鼻衄諸方
鼻出血的原因,是氣虛和內熱造成的。肝臟藏血,肺臟主氣,而鼻竅與肺相通。血液和氣息相互依存,循行於經絡,滋養腑臟。如果過度勞累,腑臟產生熱氣,熱氣乘勢影響血氣,血液因熱而運行失常,從鼻子流出來,就稱為鼻出血。
治療五臟熱結、鼻出血、心煩胸悶,宜服伏龍肝散:
伏龍肝(3兩),當歸(2兩),赤芍藥(2兩),黃芩(2兩),犀角屑(1兩),生乾地黃(3兩),刺薊(1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5錢,用水一大盞,加入青竹茹(約雞蛋大小),煎煮至五分,去渣,溫溫服下。
治療鼻出血不止,心神煩悶,宜服茜根散:
茜根草、黃芩、側柏葉、阿膠(搗碎炒至黃燥)、甘草(切碎生用),各1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3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地黃半兩,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溫服下。
其他治療鼻出血的方劑:
-
生乾地黃(1兩,切碎)、阿膠(1兩,搗碎炒至黃燥)、蒲黃(半兩) 將以上藥物用水二大盞,煎煮至一盞半,去渣,分三次溫溫服下。
-
生地黃(2-3兩,研取汁)、生薑(半兩,研取汁)、阿膠(半兩,搗碎炒至黃燥,研成末) 將生薑、生地黃汁與阿膠末混合均勻,放在銀器中溫熱,少量多次服用。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吐血。
-
豉(二合)、艾葉(約雞蛋大小)、鹿角膠(2兩,搗碎炒至黃燥) 將以上藥物用水二大盞,煎煮至一盞二分,分三次慢慢服下。
-
燒焦的屏風紙灰,用溫酒調服一錢,可立即止血。
-
貝母(2兩)炮製至黃色,搗碎過篩,用米漿水調服2錢,療效良好。
-
生乾地黃(1兩,切碎),用銀器盛裝,加酒一中盞,煎煮三五沸,去渣,一次服下,可立即止血。
-
穀精草搗碎過篩,用熱麵湯調服2錢。
-
龍骨(1兩)搗碎,用水一大盞,煎煮至半盞,溫溫服下。
-
楮樹葉研磨取汁,溫飲一大盞,可立即止血,如果仍未止血,可再次服用。
-
生葛根搗碎取汁,每次服用一小盞,服用三次即可止血。
-
黃明膠(一種膠類物質)塗在布上,貼在額頭上,可立即止血。
-
桑樹耳熬焦,搗碎過篩,取杏仁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鼻中,幾次即可止血。
-
人中白一分(一種藥材),與麝香末一錢混合研磨均勻,吹入鼻中,可治癒。
-
石榴花搗碎,吹入鼻中,有效。
-
垣衣搗碎取汁,每次服用一小盞,頻頻服用有效。
-
蒼耳莖葉搗碎取汁,每次服用一小盞,頻頻服用有效。
治療突然鼻出血,吹鼻散:
釜底墨研磨細緻,少量吹入鼻中,即可止血。
治療鼻出血並阻塞鼻腔的塞鼻散:
蝟皮一枚燒成灰,研磨細緻,每次用半錢,用棉花包裹塞入鼻中,多次更換直至痊癒。
其他治療突然鼻出血的方劑:
用一個小水罐,在底部鑽一個小孔,盛滿新汲的水,淋在後頸部凹陷處,持續淋洗,一兩個水罐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