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3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30)

1. 治耳耵聹諸方

夫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𩊅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也。

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挑不可得出者。宜用此方。

生豬脂(一合),釜下墨(半兩細研)

上件藥。和調如膏。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令濡潤後。即挑之。

又方。

蔥汁(三分),細辛(一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搗細辛附子為末。以蔥汁調令稀。灌入耳中。即出。

又方。

地龍(五七條濕者)

上搗取汁。數數灌之。即輕挑自出。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上以弓弦長三寸。打散一頭。塗好膠。柱著耳中物處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白話文:

耳垢是耳內津液凝聚而成的,人人都有,輕微的不會造成問題。但若遇到風熱侵襲,就會結成硬塊堵塞耳朵,甚至導致耳聾。

治療耳垢堵塞耳朵導致耳聾,以及堅硬的耳垢無法挑出來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生豬油一合,釜底灰半兩(研磨細粉)。將藥材混合調成膏狀,捏成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成一丸,塞入耳中,待其潤濕後再挑出來。

另一個方法:蔥汁三分,細辛一分,附子一分(炮製去皮臍)。將細辛和附子研磨成粉末,用蔥汁調成稀糊狀,灌入耳中,耳垢就會出來。

另一個方法:地龍五到七條(新鮮的),搗碎取汁,多次灌入耳中,然後輕輕挑一下,耳垢就會出來。

治療耳內異物無法取出,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取弓弦三寸長,將一端弄散開,塗上膠水,粘在耳內異物上,然後慢慢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