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2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29)

1. 治耳腫諸方

夫耳腫者。由腎氣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稽留不散。故令耳腫也。

治兩耳腫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漢防己(一兩),赤芍藥(一兩),玄參(一兩),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川芒硝(一兩),黃芩(一兩),紫葛(一兩),赤小豆(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榆白皮。搗取汁。和少許塗之。更用帛子塗藥。貼腫處。取消為度。

治兩耳卒腫熱痛。宜此方。

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

治兩耳腫痛。或耳中常有哄哄者方。

甜葶藶(一兩長流水洗淨微火熬搗令細),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二錢)

上件藥。同細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搗如泥。看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納耳中。兩日一換。初安藥三兩日。耳痛。出惡水。四體不安。勿懼之。

治耳卒腫。宜用此方。

栝蔞根生者(洗令淨)

又以刀削一頭令尖。可入耳中。以蜡月豬脂。煎三五沸。冷即塞於耳中。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搗如膏。捻如棗核大。亂髮纏裹。塞於耳內。日再易之。

又方。

商陸(生者淨洗)

上以刀子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牛蒡根(淨洗細切)

上件藥。搗絞取汁一升。於銀鍋中熬成膏。塗於腫上。

白話文:

治耳腫諸方

耳朵腫脹,是因為腎氣虛弱,風熱乘虛而入,循經絡進入耳朵,與氣血搏鬥,停滯不散,所以導致耳朵腫脹。

治兩耳腫木香散方:

將木香、漢防己、赤芍藥、玄參、白蘞、川大黃、川芒硝、黃芩、紫葛、赤小豆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取榆樹白皮搗碎取汁,與少許藥粉混合,用布包裹藥膏貼在腫脹處,直到腫脹消退。

治兩耳突然腫脹疼痛,宜用此方:

將木鱉子仁研磨成膏狀,與赤小豆末、川大黃末混合均勻,用清水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治兩耳腫痛,或耳內經常有嗡嗡聲,宜用此方:

將甜葶藶(用長流水洗淨後,小火熬煮搗碎)、山杏仁(湯浸去皮)、鹽花研磨成細粉,加入臘月豬油,混合成泥狀,做成棗核大小的藥丸,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中,每兩天更換一次。最初用藥三兩天,即使耳朵疼痛、流出惡臭液體、身體不適,也不要害怕。

治耳朵突然腫脹,宜用此方:

取新鮮栝蔞根,洗淨後削尖一端,塞入耳中。再用臘月豬油煎煮三五沸,放涼後塞入耳中。

又一方:

將山杏仁(湯浸去皮,微炒)搗成膏狀,捏成棗核大小,用頭髮包裹後塞入耳內,每天更換兩次。

又一方:

取新鮮商陸,洗淨後削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每天更換兩次。

又一方:

將牛蒡根洗淨切碎,搗碎絞汁,約一升,在銀鍋中熬成膏狀,塗抹在腫脹處。

2. 治耳內生瘡諸方

夫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也。其氣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故令耳內生瘡也。

治耳有惡瘡方。

雄黃(三分),曾青(半兩),黃芩(一分)

上件藥。搗細都研為末。每取少許。納耳中。有汁出。即以綿子裹乾用。

又方。

黃連(半兩),白礬(二分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馬齒莧(一兩乾者),黃柏(半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川大黃(半兩),黃連末(一分),龍骨末(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勻。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搗楝子。以綿裹塞耳內。

又方。

羊糞。曝乾為末。綿裹塞耳中。

白話文:

耳內長瘡,是因為足少陰經(腎經)虛弱,風熱之邪乘虛而入,沿著經脈進入耳朵,與氣血搏鬥,所以導致耳內長瘡。

以下是一些治療耳內惡瘡的方劑:

第一方: 雄黃三分、曾青半兩、黃芩一分,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塞入耳中,如有膿液流出,則用棉花裹住吸乾。

第二方: 黃連半兩、白礬二分(燒至水分蒸乾),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棉花裹住塞入耳中。

第三方: 乾馬齒莧一兩、黃柏半兩(銼碎),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棉花裹住塞入耳中。

第四方: 川大黃半兩、黃連粉一分、龍骨粉一分,研磨均勻,每次取少量,用棉花裹住塞入耳中。

第五方: 將楝子搗碎,用棉花裹住塞入耳中。

第六方: 將羊糞曬乾研磨成粉末,用棉花裹住塞入耳中。

3. 治凍耳諸方

夫凍耳者。由肌肉虛軟之人。冬時觸冒於寒。為風冷所折。則令耳赤腫癢痛。或即成瘡。因其風寒所傷。故謂之凍耳也。

治凍耳成瘡方。

柏葉(三兩微炙為末),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研成膏),亂髮(兩雞子大),鹽(半兩細研),乳香(半兩細研),黃蠟(一兩半),清油(一斤)

上件藥。先煎油令沸。即下亂髮。以消盡為度。後下諸藥同煎。令色焦黃。濾去滓。更以綿重濾過。再以慢火煎之。然後入乳香黃蠟等。攪令稀稠得所。於瓷器中盛。以鵝翎旋取塗之。

又方。

柏白皮(二兩),榆白皮(二兩),桑根白皮(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甘草(一兩),羊腦髓(一斤)

上件藥。細銼。以羊腦髓煎令黃。濾去滓。於瓷器中盛。鵝翎點藥塗之。

又方。

上取兔腦髓塗之。

又方。

上用杏仁一斤。湯浸去皮。壓取油塗之。

又方。

上以棗藝敷之。後用麥葉煮水洗之。

白話文:

治療凍耳的各種方法

凍耳是因為肌肉虛弱的人,冬天受寒,被風寒侵襲所致,會導致耳朵發紅、腫脹、發癢疼痛,甚至潰爛成瘡。因為是風寒所傷,所以稱為凍耳。

治療凍耳潰爛的藥方:

將柏葉(三兩,微炙研成粉末)、杏仁(四十九枚,溫水浸泡去皮研成膏)、亂髮(兩個雞蛋大小)、鹽(半兩,研細)、乳香(半兩,研細)、黃蠟(一兩半)、清油(一斤),先將油加熱煮沸,放入亂髮煮至完全溶解,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直到顏色焦黃,過濾掉藥渣,用棉布再次過濾,然後用小火慢煎,最後加入乳香和黃蠟,攪拌至濃稠適中,盛入瓷器中,用鵝毛蘸取塗抹患處。

另一個藥方:

將柏樹白皮(二兩)、榆樹白皮(二兩)、桑樹根白皮(二兩)、杏仁(二兩,溫水浸泡去皮)、甘草(一兩)、羊腦髓(一斤)切碎,用羊腦髓煎煮至顏色變黃,過濾掉藥渣,盛入瓷器中,用鵝毛蘸取藥液塗抹患處。

另一個藥方:

取兔腦髓塗抹患處。

另一個藥方:

取杏仁(一斤),溫水浸泡去皮,壓榨出油塗抹患處。

另一個藥方:

用棗泥敷在患處,然後用麥葉煮的水清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