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14)
卷第三十六 (14)
1. 治唇生腫核諸方
夫足陽明為胃之經。其支脈環於唇。入絡於脾。然脾胃為表裡也。脾胃有風熱。邪氣乘之。而沖發於唇。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也。
治唇上生惡核腫。由脾胃風熱壅滯。獨活散方。
獨活(三分),川升麻(三分),沉香(三分),桑寄生(三分),連翹(三分),犀角屑(三分),漢防己(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熱在脾胃。唇生腫核。結聚不散。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白蘞(三分),玄參(三分),木通(三分銼),羚羊角屑(三分),漏蘆(三分),射干(三分),木香(三分),犀角屑(三分),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耆(三分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唇生腫核。塗貼方。
松脂(半兩),川大黃(一分),白蘞(一分),赤小豆(一分),胡粉(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雞子清調。塗貼於上。
治脾胃熱毒。唇上生結核腫痛。松脂膏方。
松脂(一兩),白膠香(一兩),薰陸香(一兩),蠟(一兩),當歸末(一兩),甘草末(一兩),豬脂(一合),羊腎脂(一合),生地黃汁(半合)
上件藥。先以慢火煎脂令沸。次下松脂白膠薰陸香蠟。候銷。濾去滓。入地黃汁更煎。令稠。去火。然下藥末。和攪令勻。貯於瓷盒中。每用少許。塗貼唇上。
又方。
用刀鋒決破核。出卻惡血瘥。
白話文:
嘴唇腫塊的治療方法
嘴唇腫塊是因為足陽明經脈(胃經)的支脈環繞嘴唇,並與脾經相連。脾胃是表裡關係,脾胃有風熱,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引發嘴唇腫脹。如果邪氣與氣血相搏,就會形成腫塊;如果外受風寒,腫塊消退不了,就會變成硬結。
治療嘴唇上長惡性腫塊(由脾胃風熱阻塞引起)的獨活散:
獨活、川升麻、沉香、桑寄生、連翹、犀角屑、漢防己、川大黃(切碎微炒)、炙甘草(微炙,切碎),各三分;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脾胃風熱導致嘴唇腫塊、凝聚不散的升麻散:
川升麻一兩,白蘞、玄參、木通(切碎)、羚羊角屑、漏蘆、射干、木香、犀角屑、川大黃(切碎微炒)、黃耆,各三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炙甘草(微炙,切碎)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三分;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嘴唇腫塊的外用藥:
松脂半兩,川大黃、白蘞、赤小豆、胡粉,各一分;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敷在患處。
治療脾胃熱毒導致嘴唇長結節腫痛的松脂膏:
松脂、白膠香、薰陸香、蠟、當歸末、甘草末,各一兩;豬脂、羊腎脂,各一合;生地黃汁半合;先用小火煮沸豬羊油脂,然後加入松脂、白膠香、薰陸香、蠟,熔化後過濾去渣,加入生地黃汁繼續煎煮至濃稠,離火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儲存在瓷器盒中。每次取少量塗敷在嘴唇上。
另一種方法:
用刀尖劃破腫塊,排出瘀血,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