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10)
卷第三十六 (10)
1. 治口舌乾燥諸方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白蜜五合。生地黃汁五合。以慢火煎成膏。丸如雞頭實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上焦煩熱。口舌乾燥。心神頭目不利。宜服含化丸方。
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寒水石[半兩(斤)研如面],白蜜(半斤)
上件藥。以水四大盞。煎取一大盞半。綿濾過。入蜜同煎令稠。丸如雞頭實大。常含一丸咽津。
又方。
麥門冬汁(五合),蜜(三合),棗肉(三十枚)
上件藥。相和。納瓷瓶中。於飯甑上。蒸一炊久。取出。每服一茶匙。含咽津。
白話文:
治療口舌乾燥的各種方劑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加入白蜂蜜五合、生地黃汁五合,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將膏狀藥丸搓成雞頭實般大小,常常含著一丸,慢慢吞嚥津液。
治療上焦煩熱、口舌乾燥、心神頭腦不適的含化丸方
石膏(半兩,仔細研磨後用水淘洗過),寒水石(半兩,研磨成如麵粉般細),白蜂蜜(半斤)
將上述藥材加入四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半,用棉布過濾後,再加入蜂蜜一起煎煮至濃稠。將藥丸搓成雞頭實般大小,常常含著一丸,慢慢吞嚥津液。
另一個方劑
麥門冬汁(五合),蜂蜜(三合),棗肉(三十枚)
將上述藥材混合均勻,放入瓷瓶中,在蒸飯的蒸籠上蒸煮一頓飯的時間。取出後,每次服用一茶匙,含在口中慢慢吞嚥津液。
2. 治口吻瘡諸方
夫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於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脈。並夾於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所乘。氣發於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恆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也。
治口吻生瘡。杏仁散方。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鉛霜(半分),麝香(少許)
上件藥。先研杏仁令細。次入鉛霜麝香。研令勻。用少許敷瘡上瘥。
又方。
亂髮(燒灰一分),故絮(燒灰一分),黃連末(一分),乾薑末(半分)
上件藥。細研為末。每用少許敷瘡上。不過三四度瘥。
又方。
黃連(一分去須搗為末),膩粉(半分)
上件藥。都研令勻。每用少許敷瘡上瘥。
治口吻惡瘡。黃連散方。
黃連(一分去須),乾薑(半分炮裂)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敷瘡上。不過三上瘥。
又方。
以楸樹葉炙乾。碾為末。用敷瘡上瘥。
又方。
用黃柏以蜜塗炙。碾羅為末。敷瘡上效。
治口吻生白瘡。宜用此方。
上用檳榔二枚。燒灰細研。敷瘡上立瘥。
又方。
上用人中白。和少許麝香。同研令細。敷瘡上瘥。
又方。
上用楸樹白皮。濕搗貼瘡上。三四度瘥。
又方。
上掘取經年葵根欲腐者。燒作灰。及熱敷之。
白話文:
治口吻瘡諸方
嘴巴長瘡,是因為脾經、胃經和大腸經都循行於口部附近。這些臟腑虛弱,受到風寒濕邪侵襲,邪氣循經脈而行,與體液交搏,就會生瘡。這種瘡常濕潤糜爛,流出汁液,俗稱肥瘡或燕口。
治療口角生瘡的幾個方子:
**杏仁散方:**杏仁(去皮尖,泡水後取雙仁,一錢)、鉛霜(半錢)、麝香(少許)。先研磨杏仁至細膩,再加入鉛霜和麝香,研磨均勻,取少量敷於瘡面上,直至痊癒。
**又一方:**燒焦的頭髮灰(一錢)、燒焦的舊棉絮灰(一錢)、黃連末(一錢)、乾薑末(半錢)。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敷於瘡面上,一般敷三四次即可痊癒。
**又一方:**黃連(去鬚,一錢,搗成末)、滑石粉(半錢)。將藥物研磨均勻,每次取少量敷於瘡面上,直至痊癒。
治療口角惡瘡的方子:
**黃連散方:**黃連(去鬚,一錢)、炮裂的乾薑(半錢)。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取少量敷於瘡面上,一般敷三次即可痊癒。
**又一方:**將泡桐樹葉烤乾,研磨成粉末,敷於瘡面上,直至痊癒。
**又一方:**將黃柏用蜂蜜塗抹後烤乾,研磨過篩,敷於瘡面上,效果很好。
治療口角生白色瘡的方子:
**一方:**將檳榔兩個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敷於瘡面上,即可痊癒。
**又一方:**將人中白和少許麝香研磨成細粉,敷於瘡面上,直至痊癒。
**又一方:**將泡桐樹白皮搗爛,濕敷於瘡面上,敷三四次即可痊癒。
**又一方:**將挖取多年生的葵菜根(快要腐爛的),燒成灰,趁熱敷於瘡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