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8)
卷第三十六 (8)
1. 治舌腫強諸方
夫手少陰為心之經也。其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其氣通於口。太陰之脈。起於足大趾。入連舌本。心脾虛。為風邪所乘。即隨脈至舌。熱氣留於心。血氣壅滯。故舌腫。脈脹。急則舌腫強也。
凡舌腫強。此患人皆不識。或錯治即殺人。其患甚急。但看舌下。自有噤蟲形狀。或似螻蛄。或似臥蠶子。細審看。亦有頭尾。其頭少白。燒鐵箸烙頭上。使熟。即自消也。
治舌腫強。牛黃散方。
牛黃(三分細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漢防己(三分),犀角屑(一分)羚羊角屑(五(半)兩),生乾地黃(半兩),牛蒡子(半兩微炒),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牛黃研令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腹中虛熱。舌木強直。口吻兩邊痛。舌上有瘡。咽食不得。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二兩去苗),川升麻(二兩),梔子仁(二兩),赤芍藥(二兩),木通(二兩銼),黃芩(一兩半),大青(一兩半),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石膏(三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每於食後溫服。
治舌腫滿口。不得語。煎含䗪蟲湯方。
䗪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
上件藥。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含冷吐勿咽。日三五上瘥。
治舌強不能言語。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灰),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少許敷舌下。即語。
治舌忽熱硬腫。逡巡塞悶殺人。宜服此方。
上取釜底上炲煤。和鹽等分。細研為末。表裡塗舌。良久消瘥。
又方。
上以烏賊魚骨。蒲黃等分。搗羅為末。每用少許。塗舌上瘥。
治舌卒腫起。如吹脬。滿口塞喉。須臾不療。即殺人。宜用此方。
上以指。沖決舌下兩邊皮。亦可以鈹刀破之。出血後。刺舌下兩邊脈。血出數升。及燒鐵箸烙之數遍。絕其血。又以釜底墨和酒。調塗舌上下。即瘥。
治舌暴腫。宜摻藥方。
乾薑(一分),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少許。摻在舌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治舌腫強諸方
手少陰經脈循行於心,並通達舌頭;足太陰經脈循行於脾,並通達口腔。足太陰經脈起於足大趾,連接著舌根。若心脾虛弱,又遭受風邪侵襲,風邪便循經脈到達舌頭,熱氣滯留在心臟,造成氣血瘀阻,因此舌頭腫脹,脈搏也脹滿,嚴重時會導致舌頭腫硬。
凡是舌頭腫硬的病症,許多人都辨識錯誤,誤治反而會危及生命,此病病情危急。只要觀察舌下,就能看到類似蟲子的形狀,有的像螻蛄,有的像蠶寶寶,仔細觀察,都能看到蟲子的頭尾,蟲頭略白。用燒紅的鐵筷子烙其頭部,使其熟透,腫脹就會自行消退。
治舌腫強:牛黃散方
牛黃(三分,研細)、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人參(半兩,去蘆頭)、漢防己(三分)、犀角屑(一分)、羚羊角屑(五分[或半兩])、生地黃(半兩)、牛蒡子(半兩,微炒)、桂心(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加入牛黃拌勻。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煎至三分之一,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腹中虛熱,舌頭僵硬,口角兩邊疼痛,舌頭上長瘡,吞咽困難:柴胡散方
柴胡(二兩,去苗)、川升麻(二兩)、梔子仁(二兩)、赤芍藥(二兩)、木通(二兩,切碎)、黃芩(一兩半)、大青葉(一兩半)、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和雙仁)、石膏(三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水,加入半片生薑,煎至五分之一,飯後溫服。
治舌頭腫脹滿口,不能說話:煎含䗪蟲湯方
䗪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用一碗水煎煮至五七沸,待冷卻後含在口中,吐出藥汁,不要吞咽。每日三次,直至痊癒。
治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成灰)、桂心(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取少量敷於舌下,即可說話。
治舌頭突然發熱變硬腫脹,迅速惡化危及生命:一方
取釜底燒焦的煤灰,與鹽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塗抹於舌頭表裡,待其消退。
又一方
取烏賊魚骨、蒲黃等量,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塗抹於舌頭上,直至痊癒。
治舌頭突然腫脹,如同吹起的氣球,充滿口腔阻塞喉嚨,如不立即治療,就會危及生命:一方
用手指刺破舌下兩側的皮膚,也可以用鈹刀劃破,使其出血;然後刺破舌下兩側的經脈,放出數升血液;再用燒紅的鐵筷子烙灼數次,止住出血;然後用釜底的煤灰和酒調和,塗抹在舌頭上下,即可痊癒。
治舌頭突然腫脹:摻藥方
乾薑(一分)、半夏(一分,湯浸七次,去除黏液)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摻在舌頭上,直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