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4)

1. 治口瘡久不瘥諸方

夫口者。脾脈之所通。舌者。心氣之所主。若經絡否澀。氣血壅滯。則生於熱。熱毒之氣。在於臟腑。搏於心脾。蘊熱積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於口舌。故生瘡久不瘥也。

治心脾風熱積滯。口舌生瘡。齒齦內爛。經久不瘥。宜服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羚羊角屑(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玄參(半兩),黃芩(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知母(一分),葛根(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牛蒡子(三分微炒),羌活(半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口數生瘡。連年不瘥。薔薇根散方。

薔薇根(一兩去泥土),黃芩(三分),地骨皮(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白蘞(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鼠李根白皮(三分),赤芍藥(三分),續斷(三分),黃柏(三分銼),黃耆(三分銼),葛根(三分),石龍芮(三分),栝蔞根(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米飲調下。日三四服。

治口瘡久不瘥。牛蒡子散方。

牛蒡子(一兩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細細含咽之。

又方。

浮萍草(一分末),黃丹(一分),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含化一丸。

治口瘡久不瘥。疼痛不可忍。硫黃煎方。

硫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雄黃(一分細研),硃砂(一分細研),乾薑(一分炮裂研羅為末),蜜(一兩)

上件藥。都研令勻。其蜜用水一大盞。調以蜜。絹濾過。於湯碗內。與諸藥相和。入重湯內。慢火煎如稀餳。用瓷器盛之。每至臥時。以匙抄藥在口內。微微咽津。瘥。

治口舌久生瘡。含藥取瘥。蝦蟆散方。

赤背蝦蟆(二分塗酥炙微赤),地龍(三分微炒),麝香(一錢)

上件藥。都搗細羅為散。每取少許含。有津勿咽之。蝦蟆地龍。端午日者良。兼治疳瘡。

治惡口瘡久不瘥。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灰),黃藥末(一分),膩粉(一分),麝香(一錢)

上件藥。都細研為散。每取一字。摻在瘡上。以意加減用之。

治口舌生瘡。久不瘥。浮萍煎膏方。

浮萍草(一兩),川升麻(一兩),黃柏(一兩),甘草(一兩半生用)

上件藥。細銼。和勻。以豬脂一斤。同於銀鍋中。以文火煎至半斤。濾去滓。膏成。每服半匙。含化咽津。

治久口中瘡疼痛。吃食不得。含杏仁丸方。

杏仁(三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甘草(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根)

白話文:

口部問題通常跟脾臟的運作有關,而舌頭的健康則由心臟功能主宰。如果體內的經絡受阻、氣血不通,會產生熱氣,這種熱氣如果在體內積聚不散,特別是在心臟和脾臟,日久便會形成熱毒。熱毒向上影響口和舌頭,引發口腔潰瘍且久久不愈。

治療因心臟和脾臟風熱積滯導致的口腔潰瘍,牙齦腐爛,長期未癒,可以服用升麻散。升麻、黃連、羚羊角、甘草、玄參、黃芩、麥門冬、知母、葛根、大黃、牛蒡子、羌活、甘菊花、防風等藥材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之一,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反覆出現的口腔潰瘍,多年未癒,可用薔薇根散。薔薇根、黃芩、地骨皮、桔梗、白蘞、大黃、鼠李根白皮、赤芍藥、續斷、黃柏、黃耆、葛根、石龍芮、栝蔞根等藥材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每日三到四次。

治療長期未癒的口腔潰瘍,可用牛蒡子散。牛蒡子、甘草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之一,去掉渣滓,趁熱細細含在口中慢慢吞嚥。

其他還有使用浮萍草、黃丹、麝香、硫磺、雄黃、硃砂、乾薑、蜂蜜、赤背蝦蟆、地龍、白礬、黃藥末、膩粉、杏仁、蘆薈、土鹽綠、胡粉、真珠末、蝸牛殼、波斯鹽綠、青黛、黃連、附子、石膽、蟾酥、白膠香、細辛、生乾地黃、皁莢、青鹽、蠟等各種藥材製作的藥膏、藥丸、散劑,用法包括口服、含化、塗抹等,均對治療口腔潰瘍有幫助。

這些方子的使用方式和劑量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並且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