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1)

1. 卷第三十六

2. 治口舌生瘡諸方

夫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腑有熱。乘於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診其脈浮。則為陽。陽數者口生瘡也。

治口舌生瘡。連齒斷爛痛。宜服玄參散方。

玄參(三分),川升麻(三分),獨活(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黃芩(三分),黃柏(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梔子仁(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犀角屑(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脾臟熱。應口舌生瘡破裂。唇蹇赤色。升麻泄熱散方。

川升麻(一兩半),射干(一兩半),黃柏(二兩銼),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玄參(二兩),黃芩(一兩),犀角屑(三分),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苦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合。攪令勻。食後溫服。

治口舌瘡。攻胸中皆生瘡。薔薇根散方。

薔薇根皮(四兩),黃柏(二兩銼),川升麻(二兩),生乾地黃(五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含咽。

治口舌生瘡。連頰腫痛。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芎藭(一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雞腸草(三分),大青(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半錢。於瘡上貼之。日可三五度。瘥。先於瘡腫處針出惡血。用鹽湯炸。後貼藥神效。

治口舌生瘡。宜用龍膽煎方。

龍膽(一兩去蘆頭),黃連(一兩去須),川升麻(一兩),槐白皮(一兩),大青(一兩),苦竹葉(一握),白蜜(三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二升。煎至半升。去滓。入蜜攪令勻。更煎成膏。用塗口瘡。日三四度瘥。

又方。

青黛(一錢),細辛(一分),黃柏(一分銼),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取少許。貼於瘡上。有涎即吐之。

治口舌瘡。止痛散方。

鉛霜(一分),白礬(一分燒灰),黃柏(一分末),麝香(一錢)

上件藥。都研為散。每於有瘡處貼少許。有涎即吐之。日可三五度瘥。

治口舌生瘡。赤腫疼痛。含黃柏煎方。

黃柏(一兩銼),烏豆(一升)

上件藥。以水二升半。煎至五合。去滓。入寒食餳一兩。蜜一兩。龍腦少許。更煎稀稠得所。不計時候。常咽半匙。

治口舌瘡。鉛霜散方。

鉛霜(一分),龍腦(半錢),滑石(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每用少許。貼瘡上。有涎即吐卻。神驗。

治口中疳瘡。神秘含山李子煎丸方。

山李子根(亦名牛李子),薔薇根(野外者良)

白話文:

[治療口腔潰瘍各種方式]

手少陰心經管轄心臟,心氣與舌相關;足太陰脾經管轄脾臟,脾氣與口相關。如果腑臟熱氣影響到心和脾,導致熱氣衝擊口和舌,因此會造成口腔潰瘍。

若脈象浮動,代表陽氣旺盛,陽氣過盛易導致口腔潰瘍。

治療口腔和舌頭潰瘍,連同牙齒周圍疼痛,適用玄參散。

玄參、川升麻、獨活、麥門冬(去心)、黃芩、黃柏、川大黃(微炒)、梔子仁、前胡(去蘆頭)、犀角屑、甘草(微炒),各取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渣滓,不拘時間,溫熱飲用。

治療心脾臟熱,引起口腔潰瘍,嘴脣紅腫,可用升麻清熱散。

川升麻、射干、黃柏(微炒)、大青、甘草(微炒)、玄參、黃芩、犀角屑、黃連(去鬚),各取一定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水,放入三七片苦竹葉煎煮至剩一半,去除渣滓,加入一合生地黃汁和半合蜂蜜,攪拌均勻,飯後溫熱飲用。

治療口腔和舌頭潰瘍,甚至胸部也長潰瘍,可用薔薇根散。

薔薇根皮、黃柏(微炒)、川升麻、生乾地黃,各取一定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渣滓,溫熱含在口中,慢慢吞下。

接下來還有其他許多治療口腔潰瘍的藥方,包括使用升麻、黃柏、龍膽、黃連、槐白皮、苦竹葉、白蜜等成分的煎劑,以及使用青黛、細辛、黃柏、地骨皮、密陀僧、鉛霜、白礬、麝香、杏仁、膩粉、石膽、牛膝、桑樹汁液、焦炒豉、蝸牛等成分的散劑或丸劑,使用方法包括含服、塗抹、煎服等。每種藥方的具體用量和使用方法需根據原方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