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13)

1. 治懸壅腫諸方

夫懸壅者。為音聲之關也。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五臟六腑。若有伏熱。上衝於咽喉。則熱氣乘於懸壅。故令或長或腫也。

治懸壅腫痛。不下飲食。宜服玄參散方。

玄參(一兩),川升麻(半兩),射干(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時時含咽。

治懸壅腫痛。硼砂散方。

硼砂(半兩),馬牙硝(半兩),滑石(半兩),寒水石(半兩),龍腦〔半(三)錢〕,白礬(三錢)

上件藥。研令極細。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

治懸壅腫痛。咽喉不利。胸中煩熱。宜服此方。

射干(一兩),玄參(半兩),川升麻(半兩),白礬(半兩),白藥(半兩),黃藥(半兩),天竹黃(一兩細研),犀角屑(半兩),馬牙硝(一兩細研),甘草(半兩生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小彈子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咽津。

又方。

射干(半兩),木鱉子(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川升麻(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懸壅腫痛。咽中生垂肉及舌腫方。

乾薑(炮裂銼),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等分。搗細羅為散。先開口。以鐵針刺破。血出後。用藥少許塗之。神效。若癢時。以生薑汁解之。

治懸壅垂長。咽中妨悶。白礬散方。

白礬(一兩燒灰),鹽花(一兩)

上件藥。同細研為散。以箸頭。點在懸壅上。瘥。

治懸壅腫脹疼痛。鉛霜散方。

鉛霜(一分),甘草(一分半生半熟搗羅為末)

上件藥。都研為散。每服。以綿裹半錢。含咽津。即瘥。

治懸壅卒腫方。

硇砂(半錢)

上以綿裹。細細含咽津。即瘥。

治懸壅腫。及咽喉內有息肉方。

上以羊蹄草煮汁。熱含冷吐。良。

治懸壅腫。卒長數寸。喉嚨內食物不下方。

上以綿裹箸頭。搵鹽揩之。如此二七遍效。

白話文:

懸壅,是發聲的關卡,喉嚨則是氣體出入的通道。如果五臟六腑有潛伏的熱邪,向上衝擊咽喉,就會導致熱氣入侵懸壅,使其腫大或變長。

治療懸壅腫痛、無法進食,可用玄參散:玄參一兩、川升麻半兩、射干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炙甘草一分(炙至微赤,銼碎)。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放溫後,反覆含咽。

治療懸壅腫痛,可用硼砂散:硼砂半兩、馬牙硝半兩、滑石半兩、寒水石半兩、龍腦半錢(或三分)、白礬三錢。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新汲水調服半錢。

治療懸壅腫痛、咽喉不適、胸中煩熱,可用以下處方:射干一兩、玄參半兩、川升麻半兩、白礬半兩、白藥半兩、黃藥半兩、天竹黃一兩(研細)、犀角屑半兩、馬牙硝一兩(研細)、生甘草半兩(銼碎)。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材,使其均勻,再用煉蜜調和,反覆搗杵三百下左右,製成如小彈子般大小的藥丸,不限時間,用棉花包裹一丸含咽,使其唾液慢慢吞下。

另一方:射干半兩、木鱉子一分、炙甘草半兩(炙至微赤,銼碎)、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川升麻一分。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蜜調和製成如小彈子般大小的藥丸,經常含一丸於口中,使其唾液慢慢吞下。

治療懸壅腫痛,咽喉長出贅肉及舌頭腫脹:乾薑(炮裂後銼碎)、半夏(以湯洗七遍,去除黏液)。兩種藥材等分,搗碎過篩成粉末。先用鐵針刺破腫脹處,出血後,塗上少許藥粉,效果神奇。如果感到瘙癢,可用生薑汁緩解。

治療懸壅垂長,咽喉阻塞悶脹,可用白礬散:白礬一兩(燒成灰)、鹽花一兩。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用筷子尖蘸取藥粉,點在懸壅腫脹處,即可痊癒。

治療懸壅腫脹疼痛,可用鉛霜散:鉛霜一分、甘草一分半(一半生,一半熟,搗碎過篩成粉末)。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用棉花包裹半錢,含咽,使其唾液慢慢吞下,即可痊癒。

治療懸壅突然腫脹:硇砂半錢,用棉花包裹,慢慢含咽,使其唾液慢慢吞下,即可痊癒。

治療懸壅腫脹及咽喉內息肉:用羊蹄草煮汁,趁熱含口中,冷卻後吐出,效果良好。

治療懸壅腫脹,突然長出數寸,喉嚨內食物無法通過:用棉花包裹筷子頭,蘸取鹽水,反覆擦拭患處,如此反覆擦拭十四次左右,即可見效。

2.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諸方

夫喉嚨者。為氣之道路。會厭者。是音聲之門戶。若風邪熱毒。在於脾肺。則陰陽不和。氣道否澀。上焦壅塞。風熱之氣上衝咽喉。攻於會厭。故令腫痛。語聲不出也。

治咽喉腫痛。脾肺壅毒。語聲不出。宜服此方。

木通(一兩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三分),川升麻(三分),羚羊角屑(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射干(三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脾氣滯。風冷所傷。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宜服此方。

桂心(一兩),木通(一兩銼),防風(一兩去蘆頭),射干(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桔梗(一兩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獨活(一兩),羚羊角屑(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腫痛。聲嘶不出。生薑膏方。

生薑汁(一升),牛髓(三兩),麻油(二兩),酥(二兩),芎藭(二兩),獨活(一兩半),秦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桂心(一兩),防風(一兩半去蘆頭)

上件藥。搗羅為末。納生薑汁中。煎至相淹濡。下髓酥油等。攪令勻。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半錢。

又方。

生薑汁(二合),生地黃(汁五合),桂心(末半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蜜(二合),牛酥(一合)

上件藥。相和。熬令稠。每用不計時候。含杏核大咽津。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宜服菖蒲丸方。

菖蒲(二兩),孔公柏(一分細研),木通(二兩銼),皂莢(一挺長一尺者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煎鬼箭羽湯。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又方。

桂心(末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研如膏)

上件藥。相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杏核大。常含一丸。細細嚥津。

又方。

上以豉半升。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分為二服。相繼稍熱服之。令有汗出瘥。

白話文: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諸方

喉嚨是氣體出入的通道,會厭是發聲的門戶。如果風邪熱毒侵犯脾肺,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氣道阻塞不通暢,上焦壅塞,風熱之氣上衝咽喉,侵犯會厭,因此造成咽喉腫痛,無法發聲。

治療咽喉腫痛、脾肺積聚毒邪、無法發聲的方劑:

將木通(一兩,切碎)、杏仁(三分,泡水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菖蒲(三分)、川升麻(三分)、羚羊角屑(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射干(三分)、甘草(一分,炙烤至微赤,切碎)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肺脾氣滯、風寒侵襲導致咽喉腫痛、無法發聲的方劑:

將桂心(一兩)、木通(一兩,切碎)、防風(一兩,去蘆頭)、射干(一兩)、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臍)、桔梗(一兩,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獨活(一兩)、羚羊角屑(一兩)、杏仁(一兩,泡水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加生薑半錢一起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的生薑膏方:

將生薑汁(一升)、牛髓(三兩)、麻油(二兩)、酥油(二兩)、川芎(二兩)、獨活(一兩半)、秦椒(一兩,去蒂頭及閉口者)、桂心(一兩)、防風(一兩半,去蘆頭)等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生薑汁中煎煮至藥物浸潤,再加入牛髓、酥油等攪拌均勻,用小火煎成膏狀。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溫酒調服半錢。

另一方:

將生薑汁(二合)、生地黃汁(五合)、桂心(半兩,研末)、杏仁(一兩,泡水去皮尖,雙仁麩炒研磨成膏)、蜂蜜(二合)、牛酥(一合)混合均勻,熬至濃稠。每次服用不限時間,含至杏核大小,咽下藥汁。

治療咽喉腫痛、無法發聲的菖蒲丸方:

將菖蒲(二兩)、側柏葉(一分,研細)、木通(二兩,切碎)、皂莢(一挺長一尺者,去黑皮,塗酥炙烤至焦黃,去子)等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煎好的鬼箭羽湯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

另一方:

將桂心(一兩,研末)、杏仁(二兩,泡水去皮尖,雙仁麩炒研磨成膏)混合均勻,用蜂蜜煉製成丸藥,如杏核大小。經常含一丸在口中,慢慢咽下藥汁。

另一方:

用黃豆半升,加兩大碗水煎至一大碗,去渣,分兩次服用,趁熱服用,直到出汗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