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五 (12)
卷第三十五 (12)
1. 治咽喉頸外腫痛諸方
夫咽喉頸外腫痛者。由風熱毒氣。客於經絡。肺脾壅滯。氣不宣通。風毒上攻於咽喉。搏於氣血。氣血凝澀。榮衛不行。故咽喉及頸外。沾聚腫痛也。
治咽喉壅塞。頸頷腫痛。宜服此方。
川升麻(一兩),漏蘆(半兩),木通(三分銼),赤芍藥(三分),桑根白皮(三分銼),川大黃(三分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漢防己(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川升麻(一兩),射干(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一兩),羚羊角屑(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頸外腫痛。黃膏方。
木鱉子(十枚),土瓜根(一兩),黃連(半兩去須),黃耆(一兩銼),栝蔞根(二兩),黃柏(一兩銼),硝石(一兩),馬牙硝(一兩),蕓薹子(二兩),川大黃(二兩銼),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研令勻。以生油旋調。可腫處敷之。有菜油調更佳。即再敷。
又方。
山豆根,沉香,麝香,木香,黃藥,川大黃
上件藥。等分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水調為膏。塗貼腫處。
治咽喉頸外腫。及咽乾痛方。
生黑豆黃(一合),蜀葵心(一合)
上二味。入少鹽。同搗為膏。敷腫上。日三兩度瘥。
又方。
牛蒡子(三兩搗碎),鹽〔一(二)兩〕
上炒令熱。熨腫上立效。
又方。
上以皂莢炙黃焦。去皮子。搗羅為末。以水調敷之。
白話文:
咽喉頸部外腫痛,是風熱毒邪侵入經絡,導致肺脾氣滯,氣血運行不暢,風毒上犯咽喉,阻塞氣血,使氣血凝滯,氣血運行受阻,所以咽喉和頸部外側才會腫痛。
治療咽喉阻塞、頸部腫痛的處方:
川升麻一兩、漏蘆半兩、木通三分(切碎)、赤芍藥三分、桑根白皮三分(切碎)、川大黃三分(切碎)、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至微赤,切碎)、漢防己三分。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另一方:
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川升麻一兩、射干一兩、甘草半兩(炙至微赤,切碎)、玄參一兩、羚羊角屑半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咽喉頸部外腫痛的黃膏方:
木鱉子十枚、土瓜根一兩、黃連半兩(去須)、黃耆一兩(切碎)、栝蔞根二兩、黃柏一兩(切碎)、硝石一兩、馬牙硝一兩、蕓薹子二兩、川大黃二兩(切碎)、麝香一錢(研細)。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用生油調成膏狀,塗敷腫痛處。用菜油調和更好,需多次敷貼。
另一方:
山豆根、沉香、麝香、木香、黃藥、川大黃,等分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用水調成膏狀,塗貼腫痛處。
治療咽喉頸部外腫及咽喉乾燥疼痛的處方:
生黑豆皮一合、蜀葵花心一合。加入少許鹽,一起搗成膏狀,敷於腫痛處,每日敷三次,直至痊癒。
另一方:
牛蒡子三兩(搗碎)、鹽一兩或二兩。炒熱後,熨敷腫痛處,效果迅速。
另一方:
將皂莢炙烤至焦黃,去除皮,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