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

1. 卷第五

2. 脾臟論

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在臭為香,在液為涎,在蟲為倮,在性為信,其華在唇,其充在肌,其在神為意與智。

心有所憶謂之意。處物是非謂之智。意智者,神之用也。故脾者土也,王於仲夏,及四季各一十八日。足太陰是其經,與胃足陽明合。胃為府主表,脾為臟主裡。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小便不利,身重苦飢,足痿不收,喜瘛,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

則四肢不舉,溏泄,食不化。是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仲夏脾脈,來大而緩者,是平脈也。反得弦而急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不可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克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克子,其病可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

水之剋土,雖病不死。脾脈來實而益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堅而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弱而乍疏乍數,然其色青黃不澤,毛折者死矣。

白話文:

脾臟論

總論:中央之氣生濕,濕氣化生土,土氣生甘味,甘味滋養脾臟,脾臟主宰肌肉,肌肉滋養肺臟。脾臟主管口,在天對應濕氣,在地對應土,在身體對應肌肉,在臟腑對應脾臟本身,顏色屬黃,聲音屬宮音(中音),發聲為歌,異常變化為呃逆,竅穴為口,味道屬甘,情志屬思慮,氣味屬香,體液屬涎液,蟲類對應無毛之蟲,性情屬誠信,外在表現於嘴唇,充實於肌肉,精神層面則體現在意念與智慧上。

心有所記憶稱為意,判斷是非稱為智,意與智是精神的功能。所以脾臟如同土,主宰仲夏(六月),以及一年四季各十八天。足太陰脾經是其經絡,與胃的足陽明經相合。胃是消化系統的府,主管外在;脾是臟腑,主管內在。脾氣旺盛則形體強壯,多餘的就會導致腹脹、小便不利、身體沉重、飢餓、腳軟無力、喜歡抽搐、腳底疼痛,這是脾氣實證,需要瀉法治療。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大便溏瀉、消化不良,這是脾氣虛證,需要補法治療。

仲夏時節,如果脾臟經脈的脈象洪大而緩慢,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反而弦急,這是肝氣乘脾,木克土,是大逆之證,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微澀而短,這是肺氣乘脾,子克母,則不治自愈。如果脈象浮而洪,這是心氣乘脾,母克子,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沉濡而滑,這是腎氣乘脾,水克土,雖然生病,但不至於死亡。

脾脈來勢強勁且頻數,像雞抬腳一樣,稱為脾病;脈象堅硬銳利,像鳥嘴、鳥爪、漏屋頂、流水一樣,稱為脾死。真正的脾脈虛弱,忽疏忽數,而且顏色青黃無光澤,毛髮脫落,則必死無疑。

3. 治脾虛補脾諸方

夫脾者。位居中央。王於四季。受水穀之精氣。化氣血以榮華。周養身形。灌溉臟腑者也。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穀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多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

治脾虛身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無力。腹脹腸鳴。神思昏悶。宜服補脾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石斛〔二(三)分去根〕,黃耆(三分銼),桔梗(三分去蘆頭),白朮(三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去皮),白茯苓(半兩),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焙〕,丁香(半兩),草豆蔻(半兩去皮)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下焦冷。胸中滿悶。不思飲食。脅下痛。宜服此補脾白朮散方。

白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三分),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高良薑(三分銼),熟乾地黃(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宜服補脾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半兩煨用皮),草豆蔻(三分去皮),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木香(半兩),當歸(三分銼微炒),縮砂(三分去皮),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脾氣虛。食飲難消。腹脅氣脹。少思飲食。宜服補脾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三分去皮),乾薑(半兩炮裂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朮(三分),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治脾氣虛。心腹脹滿。胸膈不利。食即欲嘔。水穀不消。或時下痢。四肢無力。宜服補脾肉豆蔻丸方。

肉豆蔻(一兩去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朮(三分),石斛(一兩去根),肉桂(一兩半去粗皮),丁香(半兩),蓽茇(三分),椒紅(三分微炒),訶黎勒(二兩煨用皮),縮砂(三分去皮),人參〔三兩(分)去蘆頭〕,當歸(半兩銼微炒),高良薑(三分銼),木香(半兩),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中央,主宰四季,負責接收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氣血來滋養身體,灌溉五臟六腑。如果脾虛,就會產生寒氣,寒氣盛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進而出現心腹脹滿、消化不良、打嗝、吐酸水、吃東西就想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常腹瀉、四肢沉重、經常胡思亂想、不喜歡聽人說話、看起來總是吃不飽等症狀。診斷時若發現脈象沉細軟弱,就代表是脾虛。

治療脾虛導致身體沉重如石頭、四肢無力、食慾不振、腹脹腸鳴、精神昏沉的方子:補脾人參散

配方:人參(一兩,去蘆頭)、石斛(二或三分,去根)、黃耆(三分,切碎)、桔梗(三分,去蘆頭)、白朮(三分)、附子(半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桂心(半兩,去皮)、白茯苓(半兩)、陳皮(三或二分,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內膜並烘乾)、丁香(半兩)、草豆蔻(半兩,去皮)。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入生薑半片和三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剩六分,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禁忌生冷、油膩食物和麵食。

治療脾氣虛寒,導致下焦冷,胸悶,食慾不振,脅下疼痛的方子:補脾白朮散

配方:白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烤至微紅並切碎)、桂心(三分)、訶子(半兩,煨過取皮)、附子(一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高良薑(三分,切碎)、熟地黃(三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入生薑半片和三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剩六分,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禁忌生冷、油膩食物和麵食。

治療脾氣虛弱,導致大腸下瀉、腹痛、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的方子:補脾訶黎勒散

配方:訶子(半兩,煨過取皮)、草豆蔻(三分,去皮)、陳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內膜並烘乾)、附子(三分,炮製過並去除皮臍)、甘草(一分,烤至微紅並切碎)、木香(半兩)、當歸(三分,切碎並稍微炒過)、縮砂(三分,去皮)、厚朴(三分,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後烤熟)。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入生薑半片和三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剩六分,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治療脾氣虛弱,導致消化不良、腹部脹氣、食慾不振的方子:補脾白豆蔻散

配方:白豆蔻(三分,去皮)、乾薑(半兩,炮製後切碎)、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甘草(一分,烤至微紅並切碎)、陳皮(三或二分,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內膜並烘乾)、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並去除內膜)、白朮(三分)、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後烤熟)。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和三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剩六分,濾掉藥渣後在飯前趁溫熱服用。

治療脾氣虛弱,導致心腹脹滿、胸膈不適、吃東西就想吐、消化不良、有時腹瀉、四肢無力的方子:補脾肉豆蔻丸

配方:肉豆蔻(一兩,去皮)、附子(一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白朮(三分)、石斛(一兩,去根)、肉桂(一兩半,去除粗皮)、丁香(半兩)、蓽茇(三分)、椒紅(三分,稍微炒過)、訶子(二兩,煨過取皮)、縮砂(三分,去皮)、人參(三兩或分量,去蘆頭)、當歸(半兩,切碎並稍微炒過)、高良薑(三分,切碎)、木香(半兩)、厚朴(一兩半,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後烤熟)。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生薑汁煮過的棗肉混合並揉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在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療脾虛,導致肌肉消瘦、面色發黃、心腹脹滿、消化不良、食之無味、四肢無力、或時常腹瀉的方子:補脾黃耆丸

配方:黃耆(一兩,切碎)、石斛(一兩,去根)、五味子(三分)、肉桂(一兩半,去除粗皮)、附子(一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後去除瓤皮)、訶子(二兩,煨過取皮)、益智子(一兩,去皮)、白朮(一兩)、當歸(三分,切碎並稍微炒過)、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豆蔻(三分,去皮)、丁香(半兩)、沉香(三分)、高良薑(三分,切碎)、厚朴(一兩半,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後烤熟)、吳茱萸(半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炒乾)、枳實(三分,用麩皮炒至微黃)。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煮過的棗肉混合並揉搗數百次,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在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療脾虛,導致心腹脹滿、食慾不振、身體乏力的方子:補脾神麯丸

配方:神麯(一兩,炮製至微黃)、附子(一兩,炮製過並去除皮臍)、訶子(二兩,煨過取皮)、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後烤熟)、蓽茇(一兩)、丁香(半兩)、白豆蔻(一兩,去皮)、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皮(三或二分,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內膜並稍微炒過)。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酒煮過的棗肉混合並揉搗數百次,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在飯前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