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2)

1. 治脾虛補脾諸方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生薑汁煮棗肉。相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脾虛。肌肉消瘦。面色黃萎。心腹脹滿。水穀不化。飲食無味。四肢少力。或時自利。宜服補脾黃耆丸方。

黃耆(一兩銼),石斛(一兩去根),五味子(三分),肉桂(一兩半去粗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一兩以酒浸去瓤皮),訶黎勒(二兩煨去皮),益智子(一兩去皮),白朮(一兩),當歸(三分銼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豆蔻(三分去皮),丁香(半兩),沉香(三分),高良薑(三分銼),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炒),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煮棗肉和搗三五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脾虛。心腹脹滿。食少無力。宜服補脾神麯丸方。

神麯(一兩炮微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訶黎勒(二兩煨用皮),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蓽茇(一兩),丁香(半兩),白豆蔻(一兩去皮),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棗肉。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治脾虛補脾諸方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生薑汁煮熟的棗肉混合成丸藥,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此方適用於脾虛,症狀包括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心腹脹滿、消化不良、飲食無味、四肢乏力,偶爾腹瀉。 藥方為補脾黃耆丸:

黃耆(一兩,切碎)、石斛(一兩,去除根部)、五味子(三分)、肉桂(一兩半,去除粗皮)、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後去除瓤和皮)、訶黎勒(二兩,煨烤後去除皮)、益智子(一兩,去除皮)、白朮(一兩)、當歸(三分,切碎微炒)、人參(一兩,去除蘆頭)、白豆蔻(三分,去除皮)、丁香(半兩)、沉香(三分)、高良薑(三分,切碎)、厚朴(一兩半,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吳茱萸(半兩,用湯浸泡七次後炒制)、枳實(三分,用麩皮炒至微黃)。

將所有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再與煮熟的棗肉混合,充分搗杵三百至五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此方適用於脾虛,症狀包括心腹脹滿、食慾不振、乏力。藥方為補脾神麴丸:

神麴(一兩,炮製至微黃)、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訶黎勒(二兩,煨烤後保留皮)、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蓽茇(一兩)、丁香(半兩)、白豆蔻(一兩,去除皮)、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除蘆頭)、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橘皮(三分,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內瓤,微炒)。

將所有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再與用酒煮熟的棗肉混合,充分搗杵三百至二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