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8)

1. 治咽喉干痛諸方

夫咽喉者。氣液之往來。水穀之道路。若風邪結熱居脾。邪蘊積在臟。不能消散。則上焦煩熱。故令咽喉干痛也。

治咽喉熱毒干痛。心膈煩躁。宜服此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梔子仁(三分),藍葉(半兩),木通(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三分生銼),生乾地黃(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干痛。嚥唾不利。宜服此方。

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銼),牛蒡子(一兩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熱毒上攻。乾燥疼痛。宜含化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半),射干(一兩),白礬(半兩燒灰細研),絡石(一兩),甘草(三分生銼),白藥(三分),黃藥(一兩),天竹黃(二兩細研),犀角屑(三分),白龍腦(三分細研),馬牙硝(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前件藥令勻。於瓷盒中盛。每服一錢。以綿裹。含化咽津。

治咽喉乾燥熱疼。宜服絡石煎丸方。

絡石(半兩),射干(半兩),川大黃(一分),木通(一分銼),白藥(一分),川升麻(半兩),牛蒡子(一分),玄參(一分),甘草(半兩),白蜜(二兩),白蒺藜(一分),馬牙硝(一分),黃藥(一分),地黃汁(半斤)

上件藥。除藥汁外。搗羅為末。先以地黃汁及蜜。於銀鍋中。以慢火煎成膏。後入諸藥末。相和令勻。丸如小彈子大。用綿裹一丸。含咽津。

治風熱上攻。咽喉干痛。如欲生瘡。心胸壅悶。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玄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藍葉(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

上件藥。搗羅為散。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水下二十丸。

白話文:

治咽喉干痛諸方

咽喉是氣體和液體進出的通道,也是食物和水流經的道路。如果風邪和熱邪聚集在脾臟,邪氣積聚在臟腑,無法消散,就會導致上焦煩熱,從而引起咽喉乾燥疼痛。

治療咽喉熱毒乾燥疼痛,心煩氣躁,宜服用此方: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梔子仁三分、藍葉半兩、木通一兩(銼碎)、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去瓤)、甘草三分(生,銼碎)、生乾地黃三分。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治療咽喉乾燥疼痛,吞嚥唾液困難,宜服用此方: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銼碎)、牛蒡子一兩(微炒)。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治療咽喉熱毒上攻,乾燥疼痛,宜含化升麻散:川升麻一兩半、射干一兩、白礬半兩(燒成灰,研細)、絡石一兩、甘草三分(生,銼碎)、白藥三分、黃藥一兩、天竹黃二兩(研細)、犀角屑三分、白龍腦三分(研細)、馬牙硝一兩(研細)。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混合均勻,盛放在瓷盒中。每次服用一錢,用棉花包裹,含在口中,使其溶化並嚥下唾液。

治療咽喉乾燥熱痛,宜服用絡石煎丸:絡石半兩、射干半兩、川大黃一分、木通一分(銼碎)、白藥一分、川升麻半兩、牛蒡子一分、玄參一分、甘草半兩、白蜜二兩、白蒺藜一分、馬牙硝一分、黃藥一分、地黃汁半斤。除地黃汁外,將其餘藥材搗碎過篩,研成細末。先用地黃汁和白蜜在銀鍋中用慢火熬成膏,然後加入藥末,混合均勻,製成如小彈子般大小的藥丸。用棉花包裹一丸,含在口中,使其溶化並嚥下唾液。

治療風熱上攻,咽喉乾燥疼痛,有潰瘍傾向,心胸鬱悶,宜服用犀角丸: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玄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耆半兩(銼碎)、甘草半兩(生,銼碎)、藍葉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另研)。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煉蜜拌和,反覆研磨三百至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溫水送服二十丸。

2. 治咽喉內生瘡諸方

夫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間熱。其氣上衝咽喉。所以生瘡。其瘡白頭或赤根。皆由熱毒所致也。

治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梔子仁(半兩),黃芩(三分),玄參(一兩),赤茯苓(半兩)檳榔(半兩),川升麻(三分),紫菀(半兩洗去苗土),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牛蒡子(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內生瘡唾血。不下食。宜服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一兩半),雞蘇苗(一兩),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玄參(一兩),甘草(半兩生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宜服大青丸方。

大青(一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一兩銼),川升麻(半兩),栝蔞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硝(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酸棗大。綿裹一丸。含咽津。

治咽喉內熱毒所攻。生瘡腫痛。宜服此方。

牛蒡子(一兩微炒),干浮萍草(半兩),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咽喉中生瘡腫痛。白藥丸方。

白藥,黃藥,玄參,射干,甘草,桔梗(去蘆頭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砂糖和丸。如彈子大。以綿裹一丸。常含咽津。

治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此方。

龍腦(二錢細研),蜜(八兩),黃丹(二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先於銀鍋內化蜜。用綿濾過。再於鍋中以慢火熬。次下黃丹。煎成膏。候冷熱得所。納龍腦麝香。攪令勻。入於瓷盒中盛。每服一丸。如杏仁大。綿裹含咽津。日五服。

白話文:

治咽喉內生瘡諸方

咽喉是脾胃的反應部位。咽喉生瘡是因為脾胃內有熱,熱氣上衝咽喉所致。瘡的顏色,無論是白色瘡頭還是紅色根部,都是熱毒引起的。

治療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用黃耆散:

黃耆(半兩,切碎)、甘草(半兩,生用切碎)、梔子仁(半兩)、黃芩(三分)、玄參(一兩)、赤茯苓(半兩)、檳榔(半兩)、川升麻(三分)、紫菀(半兩,洗淨泥土)、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乾)、牛蒡子(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咽喉內生瘡,伴隨吐血、食慾不振,宜服用生乾地黃散:

生乾地黃(一兩半)、雞蘇苗(一兩)、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玄參(一兩)、甘草(半兩,生用切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宜服用大青丸:

大青(一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子(半兩,切碎)、黃連(半兩,去鬚)、薔薇根皮(一兩,切碎)、川升麻(半兩)、栝蔞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研細)、馬牙硝(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至二百下,製成如酸棗大小的丸劑。用棉花包裹一丸,含在口中,咽下藥汁。

治療咽喉因熱毒侵襲而生瘡腫痛,宜服用此方:

牛蒡子(一兩,微炒)、干浮萍草(半兩)、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黃柏(半兩,切碎)、甘草(半兩,生用切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小彈子大小的丸劑,經常含一丸在口中,咽下藥汁。

治療咽喉生瘡腫痛,可服用白藥丸:

白藥子(半兩)、黃藥子(半兩)、玄參(半兩)、射干(半兩)、甘草(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砂糖調和,製成如彈子大小的丸劑。用棉花包裹一丸,經常含在口中,咽下藥汁。

治療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用此方:

龍腦(二錢,研細)、蜂蜜(八兩)、黃丹(二兩)、麝香(一錢,研細)。先將蜂蜜在銀鍋中融化,用棉布過濾,再用小火熬煮,加入黃丹,煎成膏狀,放涼至適宜溫度,加入龍腦和麝香,攪拌均勻,裝入瓷盒中保存。每次服用一丸,如杏仁大小,用棉花包裹,含在口中咽下藥汁,每日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