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6)

1. 治咽喉不利諸方

夫臟腑冷熱不調。氣行上下。哽澀結搏於喉間。吞吐不利。或寒或壅。故咽喉不利也。

治心胸氣澀。咽喉噎塞。妨悶不利。宜服木通散方。

木通(一兩銼),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半),馬藺花(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桑根白皮(一兩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毒氣所攻。氣息不利。心胸煩悶。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木通〔三(一)兩銼〕,射干(一兩),前胡(一兩半去蘆頭),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更入朴硝末一錢。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肺壅毒。咽喉不利。腫痛煩熱。宜服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一兩半),雞蘇苗(三分),赤茯苓(三分),射干(三分),犀角屑(三分),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玄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肺壅熱。咽喉不利。宜服通津液。利咽喉。龍腦丸方。

龍腦(一錢細研),牛黃(一錢細研),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十丸。

治咽喉風熱不利。疼痛。咽乾舌澀。宜服射干煎方。

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當歸(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豬脂半斤。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入白蜜四兩。攪令勻。以瓷合盛。每取杏子大。綿裹含咽津。以利為度。

治上焦壅滯。風冷傷肺。氣道痞塞。咽喉不利。宜服含化杏仁丸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射干〔二(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以新綿裹一丸。含咽津。以利為度。

又方。

隨所患左右。刺手小指甲。令血出。效。

治咽喉不利。腫塞。氣道不通。宜用此方。

上以生艾葉搗爛。敷腫上。隨手即消。冬月以熟艾。和水搗汁敷之亦佳。

白話文:

治咽喉不利諸方

由於臟腑寒熱失調,氣機運行不暢,導致氣體在喉嚨處阻塞凝滯,吞咽困難,可能是寒邪或壅塞所致,因此造成咽喉不適。

治心胸氣滯,咽喉阻塞,胸悶不適者,宜服木通散:

木通(一兩,銼碎)、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半)、馬藺花(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桑根白皮(一兩,銼碎)、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咽喉受毒邪侵襲,呼吸困難,心煩胸悶者,宜服犀角散: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木通(三兩,銼碎)、射干(一兩)、前胡(一兩半,去蘆頭)、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將藥物搗碎粗篩,每次服用二錢,用半盞水,加竹葉二十七片,煎至六分,去渣,再加入朴硝末一錢,攪勻,溫服,不拘時辰。

治脾肺壅毒,咽喉不適,腫痛發熱者,宜服生乾地黃散:

生乾地黃(一兩半)、雞蘇苗(三分)、赤茯苓(三分)、射干(三分)、犀角屑(三分)、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玄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將藥物搗碎粗篩,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盞水,加竹葉二十七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脾肺積熱,咽喉不適者,宜服通津液、利咽喉的龍腦丸:

龍腦(一錢,細研)、牛黃(一錢,細研)、硃砂(半兩,細研水飛)、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將藥物搗碎過篩,混合均勻,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溫水送服,不拘時辰。

治咽喉風熱,疼痛,咽乾舌燥者,宜服射干煎:

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當歸(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將藥物搗碎過篩,用半斤豬油,小火煎煮三次,去渣,加入四兩白蜜,攪勻,盛入瓷器中,每次取杏仁大小,用棉花包裹,含於口中,待藥液融化吞咽,以咽喉舒適為度。

治上焦阻塞,風寒傷肺,氣道阻塞,咽喉不適者,宜服含化杏仁丸: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射干(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將藥物搗碎過篩,用煉蜜製成雞頭實大小的丸劑,用新棉花包裹一丸,含於口中,待藥液融化吞咽,以咽喉舒適為度。

另方:

根據患處,刺破手的小指甲,放血,有效。

治咽喉不適,腫脹阻塞,氣道不通者,可用此方:

將新鮮艾葉搗爛,敷於腫脹處,很快就會消腫;冬天可用熟艾葉,加水搗爛取汁敷之,效果也很好。

2. 治咽喉風毒腫痛諸方

夫咽喉者。氣液之通流。肺脾之道路。呼吸出入。水穀往來。莫不自於咽喉也。若陰陽不調。肺脾壅滯。風邪搏於經絡。伏留於上焦。攻注咽喉。結聚腫痛。故名風腫也。

治咽喉腫痛。皆因熱在於肺脾。邪毒壅滯。心胸不利。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射干(二兩),赤芍藥(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羚羊角屑(一兩),甘草(三兩炙微赤銼),梔子仁(半兩),川升麻(一兩半),漢防己〔二(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入豉半合。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毒攻咽喉。腫痛。水漿不下。宜服射干散方。

射干(一兩),赤芍藥(一兩),川升麻(二兩),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牛蒡子(一兩),楓香(一兩),葛根(二兩銼),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二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風毒。腫塞疼痛。牛黃散方。

牛黃(一兩微炒),龍腦(一分細研),真珠末(三分),金箔(五十片),鉛霜(一分),犀角末(三分),太陰玄精(三兩燒熟)

上件藥。都研令細。每服。以新汲水各半盞。調下一錢。日五七服。若干含半錢。咽津亦得。

治咽喉風毒。及急喉閉腫痛。下湯飲不得。宜用龍腦丸方。

龍腦(半兩),硃砂(半兩),牛黃(半兩),硇砂(半兩),麝香(一錢),馬牙硝(一分)

上件藥。都細研。用大羊膽一枚。取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鋪於紙上令乾。收於瓷器中。如患者。將一丸擘為兩片。安在兩邊鼻內。良久。吐出惡物。即瘥。

治咽喉風毒腫痛。煩熱不止。四肢不利。宜服含化馬牙硝丸方。

馬牙硝(三分細研),犀角屑(一分),川升麻(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真珠末(一分),黃藥(一分),硼砂(一分細研),牛黃(半兩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治肺脾風毒上攻。咽喉腫熱不通方。

射干〔一(二)兩〕,川升麻(一兩半),木通(一兩),羚羊角屑(一兩),赤芍藥(一兩),薔薇根(二兩),艾葉(半分),豬膏(二斤),生地黃汁(三合)

上件藥。細銼。以綿裹。用醋一升。淹漬一宿。納地黃汁豬膏中。微火煎取。醋盡膏不鳴為度。去滓。用薄綿裹。如杏核大。含咽津甚良。

治風毒攻咽喉。及頭面腫痛方。

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上以雞子黃拌和。搗令乳入敷之。帛裹。干即易之。日七八度瘥。

白話文:

治咽喉風毒腫痛諸方

咽喉是氣血流通、肺脾經絡的要道,呼吸、飲食都經由咽喉。如果陰陽失調,肺脾阻塞,風邪侵犯經絡,停留在上焦,進而侵犯咽喉,就會導致腫痛,稱為風腫。

治療咽喉腫痛,多因肺脾積熱,邪毒阻塞,心胸不暢,宜服用犀角散。

犀角屑一兩、射干二兩、赤芍藥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羚羊角屑一兩、甘草(三兩,炙微赤,銼碎)、梔子仁半兩、川升麻一兩半、漢防己一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盞水,加半合米豉,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風毒侵犯咽喉,腫痛,無法吞咽水漿,宜服用射干散。

射干一兩、赤芍藥一兩、川升麻二兩、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牛蒡子一兩、楓香一兩、葛根(二兩,銼碎)、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二兩,炙微赤,銼碎)。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咽喉風毒,腫塞疼痛,可用牛黃散。

牛黃(一兩,微炒)、龍腦(一分,細研)、真珠末(三分)、金箔(五十片)、鉛霜(一分)、犀角末(三分)、太陰玄精(三兩,燒熟)。將以上藥物研磨至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新汲水半盞沖服,每日五到七次,也可含服半錢,咽下唾液。

治療咽喉風毒,以及急喉閉塞,腫痛,無法吞咽湯藥,可用龍腦丸。

龍腦半兩、硃砂半兩、牛黃半兩、硇砂半兩、麝香一錢、馬牙硝一分。將以上藥物研磨至細粉,用一隻羊膽汁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放在紙上晾乾,儲存在瓷器中。患者取一丸掰成兩半,塞入鼻孔兩側,過一會兒吐出惡物,即可痊癒。

治療咽喉風毒腫痛,煩熱不止,四肢乏力,宜服用含化馬牙硝丸。

馬牙硝(三分,細研)、犀角屑(一分)、川升麻(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碎)、真珠末(一分)、黃藥(一分)、硼砂(一分,細研)、牛黃(半兩,細研)。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蜜和成丸藥,如雞頭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含化咽下唾液。

治療肺脾風毒上犯,咽喉腫熱不通,可用此方。

射干二兩、川升麻一兩半、木通一兩、羚羊角屑一兩、赤芍藥一兩、薔薇根二兩、艾葉半分、豬膏二斤、生地黃汁三合。將以上藥物切碎,用布包好,用一升醋浸泡一夜,放入生地黃汁和豬膏中,小火慢煎,至醋煎盡,豬膏不沸騰為止,去渣。用薄布包成杏核大小,含化咽下唾液,效果甚佳。

治療風毒侵犯咽喉及頭面腫痛。

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將杏仁與雞蛋黃拌勻,搗成糊狀外敷,用布包好,乾燥後更換,每日七到八次,直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