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23)

1. 補心益智及治健忘諸方

又方

甲子日,取一寸九節菖蒲,搗細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一錢。

又方

麻勃(一升取七月七日者),人參(二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煎(蒸)一炊久。夜欲臥時,以溫粥飲調下一錢。

又方

戊子日,取東引桃枝二七寸,入於枕中枕之,令人不忘。

又方

常以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引桃枝三寸,刻作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白話文:

補心益智及治健忘諸方

第一方:甲子日,取一寸九節菖蒲,搗碎成粉。每次飯前,用溫酒送服一錢(約3克)。

第二方:取七月七日採集的麻勃一升,人參二兩(去蘆頭)。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用蒸的方法蒸煮一次。晚上睡覺前,用溫粥送服一錢(約3克)。

第三方:戊子日,取東邊生長的桃樹枝七寸,放在枕頭裡枕著睡,可以幫助記憶。

第四方:每年五月五日,日出前,取東邊生長的桃樹枝三寸,刻成木人的形狀,放在衣服裡佩戴,可以幫助記憶。

2. 治小腸虛冷諸方

夫小腸合於心,手太陽是其經也,為受盛之府,主水液下行也。若虛則生寒,寒則腸中痛,驚跳,乍來乍去,小便數,此則小腸虛冷之候也。

治小腸虛冷,小腹如刀刺,或繞臍結痛,冷汗出,宜服吳茱萸散方。

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芎藭(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小腸虛冷,臍下急痛,小便滑數,沉香散方。

沉香(一兩),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龍骨(一兩),木香(三分),當歸〔二(三)分銼,微炒〕,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小腸虛,冷氣,小腹卒痛如刺,胸脅氣滿悶亂。不忍,厚朴散方。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高良薑(一兩銼),當歸(三分銼,微炒),桂心(一兩),芎藭(三分),白芍藥(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小腸虛,冷氣,小腹疼痛不可忍,附子丸方。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川烏頭(三分炮裂,去皮臍),當歸(半兩銼,微炒),桂心(一兩),蓽澄茄(三分),赤石脂(三分),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木香(三分),蘹香子(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二十丸。

治小腸虛冷,小便數多,鹿茸丸方。

鹿茸(二兩去毛,塗酥,炙令微黃),白龍骨(一兩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紅(一兩微炒),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山茱萸(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治小腸虛冷諸方

小腸與心臟相連,經絡屬於手太陽經,是消化吸收的器官,負責輸送水分向下。如果小腸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寒氣導致腸胃疼痛、驚悸、疼痛發作反覆無常,小便次數增多,這就是小腸虛冷的症狀。

治療小腸虛冷,小腹疼痛如刀刺,或繞臍部絞痛,伴有冷汗,可用吳茱萸散:

吳茱萸(一份,用湯浸泡七次,曬乾,微炒)、厚朴(半兩,除去粗皮,塗抹薑汁,炙烤至香)、川芎(一兩)、乾薑(半兩,炮製後碾碎)、甘草(半兩,炙烤微赤,碾碎)、附子(三分,炮製後碾碎,除去外皮和臍)。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小腸虛冷,臍下急痛,小便頻數,可用沉香散:

沉香(一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炮製後碾碎,除去外皮和臍)、白龍骨(一兩)、木香(三分)、當歸(二到三分,碾碎,微炒)、枳實(三分,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加生薑半片,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治療小腸虛弱,寒氣入侵,小腹突然劇痛如針刺,胸脅部氣悶脹滿,疼痛難忍,可用厚朴散:

厚朴(一兩,除去粗皮,塗抹薑汁,炙烤至香)、高良薑(一兩,碾碎)、當歸(三分,碾碎,微炒)、桂枝(一兩)、川芎(三分)、白芍藥(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小腸虛弱,寒氣入侵,小腹疼痛難忍,可用附子丸:

附子(三分,炮製後碾碎,除去外皮和臍)、川烏頭(三分,炮製後碾碎,除去外皮和臍)、當歸(半兩,碾碎,微炒)、桂枝(一兩)、蓽澄茄(三分)、赤石脂(三分)、川椒(半兩,除去蒂頭和閉合的,微炒,去汗)、木香(三分)、蘹香子(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反覆搗杵一百到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不拘時間,用溫酒送服二十丸。

治療小腸虛冷,小便頻數,可用鹿茸丸:

鹿茸(二兩,除去毛,塗抹酥油,炙烤至微黃)、白龍骨(一兩,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花椒(一兩,微炒)、附子(一兩半,炮製後碾碎,除去外皮和臍)、山茱萸(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反覆搗杵一百到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或晚飯前,用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