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1)

1. 治大腸虛冷諸方

夫大腸合於肺。手陽明是其經也。為傳導之府。化物出焉。若虛則生寒。寒則腸鳴泄痢。食不消化。皮膚乾燥。則是大腸虛冷之候也。

治大腸虛冷。乏氣拘急。腰痛羸瘦。宜服附子散方。

白話文:

大腸與肺相連,而大腸經脈屬於手陽明經。大腸是傳輸和轉化食物的場所,從這裡排出食物殘渣。如果大腸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寒氣會導致腸鳴、腹瀉、食物消化不良和皮膚乾燥,這些都是大腸虛寒的表現。

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人參(一兩去蘆頭),乾薑(一兩炮裂銼),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附子:1.5 兩,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 人參:1 兩,去除蘆頭
  • 乾薑:1 兩,炮裂後切片
  • 赤芍藥:1 兩
  • 桂心:1 兩
  • 甘草:1 兩,炙至微紅後切片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熱面雞豬魚等。

治大腸虛冷。腸鳴泄利。腹脅氣痛。飲食不化。宜服訶黎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三枚大棗,煎煮至剩下六分水時,去掉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熱性的麵食、雞肉、豬肉和魚類等食物。 此方適用於治療大腸虛冷、腸鳴、腹瀉、腹部脅肋間氣痛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狀,建議服用訶黎勒散。

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三分銼微炒),桔梗(半兩去蘆頭),肉豆蔻(三分去殼),木香(半兩),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訶黎勒:15克,煨製後使用外皮 附子:15克,炮製後裂開,去除外皮和肚臍 當歸:4.5克,切碎後微炒 桔梗:7.5克,去除蘆頭 肉豆蔻:4.5克,去殼 木香:7.5克 吳茱萸:1.5克,用熱水浸泡 7 次後,烘乾,微炒 甘草:1.5克,炙製後切碎,顏色微紅 陳橘皮:1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烘乾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大腸虛冷。腸鳴腹痛。食不消化。宜服吳茱萸散方。

白話文:

上述的藥方,搗碎過篩成為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放入生薑半片,紅棗三枚。煮沸至六分之一的量,去掉藥渣。在飯前稍微熱服。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縮砂(一兩去皮),神麯(一兩搗碎炒微黃),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材料:

  • 吳茱萸(半兩,用湯浸泡七次後烘乾,略微炒過)
  • 陳橘皮(一兩,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內膜後烘乾)
  • 縮砂(一兩,去除外皮)
  • 神曲(一兩,搗碎後炒至微黃)
  • 白朮(一兩)
  • 厚朴(二兩,去除粗糙外皮,塗抹生薑汁後烤製至香氣撲鼻)
  • 甘草(半兩,烤製至微紅色,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大腸虛冷。腸鳴腹痛。下痢。不思飲食。宜服草豆蔻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細,過篩成粉末。飯前用粥湯調服二錢。 適用於治療大腸虛冷、腸鳴腹痛、下痢以及不想吃東西的情況,適合服用草豆蔻散。

草豆蔻(一兩去皮),高良薑(三分銼),桂心(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白豆蔻(半兩去皮),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肉豆蔻(半兩去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草豆蔻(6克去皮)、高良薑(1.8克研碎)、桂心(3克)、丁香(3克)、木香(3克)、白朮(3克)、當歸(3克研碎、微炒)、白豆蔻(3克去皮)、陳橘皮(6克用湯浸泡後去除白瓤,烘乾)、肉豆蔻(3克去殼)、甘草(0.6克炙烤至微紅,研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食前。以薑棗湯調下一錢。

治大腸虛冷。腹痛腸鳴。食不消化。宜服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粉,過篩。在飯前用薑棗湯調服,每次服用一錢。 適用於治療大腸虛冷、腹痛、腸鳴以及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建議服用木香丸。

木香(一兩),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白朮(一兩),附子〔二(一)兩炮裂去皮臍〕,蕪荑(一兩微炒),高良薑(一兩銼),厚朴〔一(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肉豆蔻(半兩去殼),乾薑(三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木香:3 克 訶黎勒:4.5 克(烤焦後取皮使用) 白朮:3 克 附子:6 克(蒸熟後剝皮除蒂) 蕪荑:3 克(微炒) 高良薑:3 克(切碎) 厚朴:6 克(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後烤熟) 肉豆蔻:1.5 克(去殼) 乾薑:0.9 克(蒸熟後切碎) 甘草:1.5 克(烤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神麯末煮作糊。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薑棗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將前面所說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麴末煮成糊狀。和藥粉一起搗杵三百到二百下。搓成小丸,大小和梧桐子差不多。飯前。用薑棗湯送服二十丸。

2. 治大腸實熱諸方

夫大腸實實則生熱。熱則腸結脹滿。喜氣喘咳。身面熱。喉中噎。乍實乍虛。乍來乍去。大腸有宿滯。則發熱寒慄如瘧之狀。秘澀不通。則是大腸實熱之候也。

白話文:

當大腸積滿糞便時,就會產生熱氣。熱氣會導致腸子結脹、脹滿。患者會表現出氣喘、咳嗽、身體和臉部發熱、喉嚨堵塞的症狀。有時大腸積滿,有時又清空,時而發作,時而緩解。若大腸中有宿便,則會發熱發冷,類似於瘧疾的症狀。若大腸不通暢,則是大腸有熱積的徵兆。

治大腸實熱。頭痛目眩。驚狂。喉痹。腹脅滿悶。手足煩痛。宜服赤茯苓散方。

白話文:

治療大腸實熱、頭痛眼花、精神錯亂、咽喉腫痛、腹部脹滿不適、手腳煩躁疼痛,適合服用赤茯苓散。

赤茯苓(一兩),川大黃(一兩半),犀角屑(三分),枳實(三分麩炒微黃),麥門冬(一兩去心),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石膏(一兩),丹參(半兩),檳榔(一兩)

白話文:

赤茯苓:1 兩 川大黃:1.5 兩 犀角屑:0.3 兩 枳實:0.3 兩(炒至微黃) 麥門冬:1 兩(去心) 杏仁:0.5 兩(去皮、尖端、浸湯後炒至微黃) 石膏:1 兩 丹參:0.5 兩 檳榔:1 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熱面炙爆。

治大腸實熱。上氣喘咳。心神煩悶。宜服杏仁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六分量,濾去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服藥期間避免食用熱性、烤炸的食物。 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大腸實熱引起氣喘咳嗽以及心情煩躁的情況,建議使用杏仁散。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三分),黃芩(三分),細辛〔二(三)分〕五味子(三分),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石膏(二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杏仁(1兩,浸軟去皮尖,取仁炒至微黃) 赤芍藥(0.3兩) 黃芩(0.3兩) 細辛(0.2[或0.3]兩) 五味子(0.3兩) 川大黃(1.5兩,切碎炒至微黃) 石膏(2兩) 麥門冬(0.3兩,去心) 甘草(1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三(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宜服羚羊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水煎煮至剩下六分,濾去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大腸實熱、心情煩躁不安以及口腔內生瘡的情況,適合服用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三分),青竹茹(一兩),黃芩(三分),梔子仁(三分),紫蘇莖葉(三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玄參(三分),木通(三分),赤茯苓(三分),川朴硝(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 羚羊角粉末(0.9克)
  • 青竹茹(30克)
  • 黃芩(0.9克)
  • 梔子仁(0.9克)
  • 紫蘇莖葉(0.9克)
  • 杏仁(0.9克,用熱水泡軟後去皮尖,切成兩半,用麩炒至微黃)
  • 玄參(0.9克)
  • 木通(0.9克)
  • 赤茯苓(0.9克)
  • 川朴硝(60克)
  • 甘草(15克,炙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 川大黃(30克,切碎,略微炒一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分(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大腸實熱。腸脹不通。熱氣上衝。口內生瘡。宜服大腹皮散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 3 錢。加入一中盞(約 150 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分之二。去渣,加入生地黃汁一茶匙。繼續煎煮 1 至 2 分鐘。不限時溫服即可。

大腹皮(二兩銼),柴胡〔二(一)兩去苗〕,訶黎勒皮(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羚羊角屑(三分),川朴硝(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大腹皮(兩百克,切碎)
  • 柴胡(一百克至二百克,去除根部)
  • 訶黎勒皮(一百克)
  • 枳殼(一百克,麩炒微黃後去除果肉)
  • 川大黃(二百克,切碎後微炒)
  • 羚羊角屑(三十分之一)
  • 川朴硝(二百克)
  • 甘草(五十克,炙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氣壅不通。心腹脹滿。發歇寒熱。宜服柴胡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煮至剩下六分,濾去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適用於大腸實熱、氣滯不通、心腹脹滿及發作性寒熱的情況,宜服用柴胡散。

柴胡(一兩去苗),赤芍藥(一兩),枳實(三分麩炒微黃),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芩(三分),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檳榔(一兩),漢防己(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柴胡(60克,去除根鬚) 赤芍藥(60克) 枳實(18克,炒至微黃) 杏仁(18克,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炒至微黃) 黃芩(18克) 大黃(120克,切碎微炒) 檳榔(60克) 防己(18克) 甘草(30克,炒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秘澀不通。心煩悶亂。宜服檳榔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水煎煮至剩下六分,去掉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此方適用於治療大腸實熱、便秘不通以及心煩意亂的情況,建議服用檳榔丸。

檳榔(一兩),羌活(一兩),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木香(一兩),川大黃(一兩銼微炒),牽牛子〔四兩搗羅取末一(二)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麻仁(二兩銼研如膏)

白話文:

檳榔(60 克),羌活(60 克),郁李仁(120 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微炒),木香(60 克),川大黃(60 克,切碎,微炒),牽牛子(240-480 克,搗碎,過篩取 120-240 克),青橘皮(60 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烘乾),麻仁(120 克,切碎,研磨成膏)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研磨三至二百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於飯前,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