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四 (1)

1. 治一切毒腫諸方

夫腫之生也。皆由風邪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不通。壅結皆成腫也。風邪所作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狀。不赤不痛。或腫或散。不常腫也。其寒氣與血相搏作者。有頭。有根。色赤腫痛。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久不消。熱氣結盛。壅則為膿也。其候非一。故謂之一切腫也。

治一切毒腫。疼痛不止。五香散方。

白話文:

腫脹的發生,都是因為風邪、寒氣、熱氣和毒氣侵入經絡,導致氣血不通暢,瘀滯積聚而形成。

風邪引起的腫脹:

  • 沒有明確的頭尾,浮腫在皮膚表面,像被吹起來一樣。
  • 不紅不痛,有時會腫脹,有時會消散,不會持續腫脹。

寒氣引起的腫脹:

  • 有頭尾,腫脹處發紅腫痛。

熱毒引起的腫脹:

  • 沒有明確的頭尾,但會快速腫脹,長時間不消退。
  • 熱氣聚集嚴重,會形成膿液。

由於腫脹的症狀不盡相同,所以稱為「一切腫」。

沉香(一兩),木香(一兩),丁香(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一錢細研)

白話文:

沉香、木香、丁香、薰陸香各一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更研令勻。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一切熱毒腫氣。並主乳癰。宜貼木香散方。

白話文:

這個配方需要上等的草藥,需要把它們打碎,然後細緻地篩過,再混入麝香,直到完全均勻。每次服用的份量是二錢。用中等大杯的水,煮沸後再煮至剩下五分之一的量,然後不要濾掉藥渣,任何時間都可以溫服。 這個方法適用於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腫脹和氣喘。對於乳癰也有療效。適合使用木香散的配方。

木香(二兩),紫葛(二兩銼),紫檀(二兩),川朴硝(二兩),赤小豆(二合),川升麻(一兩),白蘞(一兩),白礬(一兩)

白話文:

木香:120 克 紫葛:120 克(切片) 紫檀:120 克 川朴硝:120 克 赤小豆:360 克 川升麻:60 克 白蘞:60 克 白礬:60 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榆皮汁和如稀糊。可腫大小。以疏布塗藥。貼於腫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腫毒。肉色不異。時時牽痛。經年腫勢不消。紫草膏熁方。

白話文:

上件藥材,搗碎後研磨成粉末。用榆樹皮汁調和至像稀糊一樣的狀態。根據腫塊的大小調整用量。將調好的藥物敷在腫塊上,待藥物乾掉後就更換新的。 這是一個治療各種腫毒的方子。即使腫塊的肉色沒有異常,時常感到疼痛,經過一年腫塊仍未消退。使用紫草膏來治療。 紫草膏方程式:

紫草(一兩),桂心(一兩),芎藭(一兩),赤芍藥(一兩),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莽草(一兩),當歸(一兩),木香(一兩),甘草〔二(一)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紫草:1 兩
  • 桂心:1 兩
  • 芎藭:1 兩
  • 赤芍藥:1 兩
  • 白蘞:1 兩
  • 川大黃:1 兩
  • 防風:1 兩(去除粗糙部分)
  • 黃芩:1 兩
  • 莽草:1 兩
  • 當歸:1 兩
  • 木香:1 兩
  • 甘草:2 兩(或 1 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散二兩。酒二升。於鐺中煎令成膏。及熱塗焮腫處。日再用之。

治一切熱毒。焮腫忽發。頸項胸背發即封之。令不成膿方。

白話文:

上述藥方:將藥材搗碎成粉末狀。每次使用兩兩藥粉,配上兩升酒。在鍋中煎煮,直到藥液變成膏狀。趁熱塗抹在腫痛部位。每天使用兩次。

生地黃(切一升),豉(三兩),川芒硝(五兩)

白話文:

生地黃(切成一升的量) 豆豉(三兩) 川芒硝(五兩)

上件藥。搗令熟。厚二分以來。日六七度以敷之腫上。

又方。

蔓荊根(三兩乾者),蕓薹葉(三兩乾者)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雞子清和貼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商陸(三兩),蕓薹葉(三兩)

上件藥。搗熟貼於腫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熱毒結聚。焮赤疼痛。消腫解毒。金花散方。

白話文:

先將藥材搗碎煮熟,塗抹在腫脹處,厚度約二分,每日六七次。

另外,將蔓荊根和蕓薹葉曬乾後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再者,將商陸和蕓薹葉搗碎煮熟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這些方子都可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腫脹、紅腫疼痛,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

葉子雌(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檳榔(一分),鬱金(半兩),川大黃(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 葉子雌(半兩,研成細末)
  • 黃連(半兩,去鬚)
  • 檳榔(一分)
  • 鬱金(半兩)
  • 川大黃(半兩)
  • 麝香(一分,研成細末)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雌並麝香。同研令勻。以麻油調如糊。塗於腫上。日二換之。

治一切惡毒腫。乳香餅子貼方。

白話文:

先把上文中的藥搗成細末,再加入雌黃和麝香,研磨均勻。然後用麻油調成糊狀,塗抹在腫脹部位。每天更換兩次。

蔓荊根(一握),乳香(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

白話文:

蔓荊根:一把 乳香:50克 黃連:50克(去除須根) 杏仁:49顆(用熱水浸泡後去皮)

上件藥。搗三五百杵。團作餅子。厚三四分。可腫處大小。貼干即易之。

又方。

川大黃(搗羅為末),石灰末,赤小豆(搗羅為末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以酒調塗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槐子(半斤),護火草(一把)

上合搗。以水和敷上。干即易之。

又方。

白話文:

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杵搗三百五十下。搓成餅狀,厚度約三四分,大小與腫塊相同。貼在患處,乾燥後即換藥。

另一種方法是將川大黃、石灰、赤小豆各一兩,分別搗碎成粉末,用酒調和後塗抹在腫塊上,乾燥後即換藥。

另一種方法是將槐子半斤和護火草一把混合搗碎,用水調和後敷在患處,乾燥後即換藥。

赤小豆末(半合),漿水(半合),鯽魚膽(五枚),蔥白(一握細切)

白話文:

  • 赤小豆粉(半杯)
  • 米漿(半杯)
  • 鯽魚膽(5 個)
  • 蔥白(一把,切碎)

上件藥相和。於砂盆內研如膏。薄塗腫上即瘥。

又方。

川朴硝(一兩),川大黃末(一兩)

上件藥。合研令勻。以冷水調塗腫上。干即更塗。

治一切熱毒癰腫。疼痛不可忍方。

蒼耳子(不限多少熬令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取油澱。相和。塗於腫上。干即換之。

治一切熱毒腫。及發背方。

白話文:

上述藥物混合在一起,在砂盆中研磨成膏狀。將膏藥薄薄地塗在腫脹的地方,就會痊癒。

另外一個方法:

川朴硝(一兩),川大黃末(一兩)

將上述藥物混合研磨均勻,用冷水調和後塗在腫脹的地方。乾燥後就再塗一次。

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癰腫,疼痛難忍的方子:

蒼耳子(不限多少,熬到微黃)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製成粉末,取油澱(油的沉澱物)與藥末混合,塗在腫脹的地方。乾燥後就換藥。

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腫脹,以及發背(背部生瘡)的方子。

上取馬齒葉。熟搗。用銅鈔鑼盛。安於新汲水盆中浸。候馬齒冷。即於腫上。熱即放之。當時腫消。如已出膿。亦得漸瘥。

治一切毒腫。不問硬軟方。

白話文:

採摘馬齒葉,搗碎後放入銅錢碗裡。把它放在剛取的新鮮井水中浸泡。等到馬齒葉冷卻後,把它敷在腫脹處。如果腫脹處發熱,就敷上去。很快腫脹就能消退。如果已經化膿,也能逐漸痊癒。

上取楸葉十重。覆於腫上。即以舊帛裹之。日二三易。當重重有毒氣為水在葉中。如冬中。取干葉以鹽水浸良久用之。亦得。不然取根皮。銼爛搗敷之。甚驗。

白話文:

從楸樹上摘取十層葉子。鋪蓋在腫脹處。再用舊布包起來。每天更換兩三次。由於葉子層疊,會產生毒氣,變成水留在葉子中。如果在冬天,可以用乾葉浸泡在鹽水中很長時間後使用。也可以用楸樹根皮,將其搗碎敷在患處。效果顯著。

2. 治風腫諸方

夫人忽發風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或著頭項。發作虛腫。如吹之狀。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令人煩滿短氣。身體常冷。皆由冬月過溫。風入於肌里。至春。復遇大寒。風不得出。氣壅肌間。不自覺知。至夏。恣取風涼。氣聚不散而成腫也。久不瘥。氣結盛生熱者。乃化為膿。若至爛敗。則煞人。右手關上。脈浮而虛者。病重也。

治風腫。欲結成膿。令即消散。連翹散方。

白話文:

人突然發作了風腫。有的長在四肢,有的長在胸背,有的長在頭頸。腫脹鬆軟,像被氣吹起來一樣,不痛不紅。長在四肢上的風腫,會導致行動不便,讓人感覺煩悶、氣短,身體經常發冷。這些都是因為冬天過於溫暖,風寒進入肌肉之中。到了春天,又遇到大寒,風寒無法排出,氣血鬱積在肌肉之間,無法自行察覺。到了夏天,肆意吹取風涼,聚積的氣血無法散發,就形成了腫脹。如果久治不愈,氣血鬱結化熱,就會化膿。如果到了潰爛腐敗的程度,就會危及生命。右手關上脈象浮而虛弱,說明病情嚴重。

連翹(一兩半),射干(一兩),沉香(一兩),紫檀香(一兩),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五兩),玄參(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連翹(15 克),射干(10 克),沉香(10 克),紫檀香(10 克),犀角屑(10 克),川升麻(10 克),川芒硝(50 克),玄參(20 克),甘草(10 克,炙至微紅後再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良久溫服。

治風腫。無問冷熱。並效。黑豆浸酒方。

白話文:

治療風腫,無論是寒熱之症,都有效果的方法如下:首先準備所需藥材,然後將這些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份量。接著用中等大小的瓷杯(中盞)加水,將藥粉沖入,煮沸後再減小火力讓水剩下六分量,然後濾掉藥渣。在用餐後一段時間,再將藥湯溫熱後飲用。 【黑豆浸酒】配方,能對風腫有治療效果,無論是因寒或熱所引起的風腫,皆能適用。

黑豆(一升炒熟),白花蛇(一條重五兩酒浸炙微黃),大麻仁(二升蒸熟),五加皮(五兩銼),蒼耳子(五兩酥炒微黃),牛蒡子(一升酥炒微黃)

白話文:

材料:

  • 黑豆:1 升,炒熟
  • 白花蛇:1 條,重 5 兩,用酒浸泡後烤至微黃
  • 大麻仁:2 升,蒸熟
  • 五加皮:5 兩,切碎
  • 蒼耳子:5 兩,用酥油炒至微黃
  • 牛蒡子:1 升,用酥油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碎。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三斗。納入瓷瓶中。封頭。浸經七日。開瓶。每於食前。暖一中盞服之。

治風毒瘡腫疼痛。烏蛇膏方。

白話文:

【烏蛇膏】配方如下: 取烏蛇乾燥後搗碎,用生絹袋裝好。再準備好酒三鬥(約一千五百公克),將烏蛇放入瓷瓶中,密封瓶口。讓其浸泡七天後,打開瓶蓋。在每次用餐前,加熱一個中等大小的杯子,服用烏蛇膏。 此方專治因風毒引起的瘡腫及疼痛。

烏蛇(二兩),附子(一兩生去皮臍),乾蠍(一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藁本(半兩),半夏(半兩),細辛(半兩),獨活(半兩),芎藭(半兩),白殭蠶(半兩)吳茱萸(半兩),漢椒(半兩去目),桂心(半兩),黃蠟(六兩)

白話文:

烏蛇(90 克),附子(45 克,生用去皮去臍),乾蠍(45 克),防風(22.5 克,去蘆頭),當歸(22.5 克),白芷(22.5 克),赤芍藥(22.5 克),藁本(22.5 克),半夏(22.5 克),細辛(22.5 克),獨活(22.5 克),芎藭(22.5 克),白殭蠶(22.5 克),吳茱萸(22.5 克),漢椒(22.5 克,去籽),桂心(22.5 克),黃蠟(270 克)

上件藥。細銼。以煉了臘月豬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為度。綿濾去滓。下蠟令消。入於盒內盛。但是風腫。取少許摩之令熱。日三度用之。

治風毒腫。令內消方。

白話文:

上述方劑:將材料細細研磨。用兩斤臘月提煉豬油,用文火煎煮。等待白芷變成紅黑色即可。用棉花過濾去除雜質。加入蠟燭使其融化。將過濾後的藥液倒入盒子中儲存。對於風腫病症,取少量藥膏塗抹患處直至發熱。每日使用三次。

川大黃(二兩),甜葶藶(二兩),木通(二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水調塗之。干即再塗。以瘥為度。

治風毒腫。氣急硬。疼痛方。

白話文:

大黃(120 克) 葶藶(120 克) 木通(120 克,切碎)

柳枝(一握細銼),桑枝〔二(一)握細銼〕,黑豆(一升)

白話文:

柳樹枝(一把細磨過的) 桑樹枝(兩握(一把)細磨過的) 黑豆(一升)

上件藥相和。炒候大豆熟為度。以好酒五升。投之良久。澄濾去滓。每夜欲臥時。以意斟酌暖飲之。其滓。入鹽一兩。炒令極熱。以帛裹於腫處熨之。冷即復炒。不過三兩度效。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混在一起。把大豆炒熟到合適程度。加入五升好酒。浸泡一段時間。過濾去除渣滓。每晚臨睡前,按個人情況酌量飲用溫熱的藥酒。將藥渣中加入一兩鹽。炒到非常熱。用布包裹敷在腫脹處熨燙。藥渣冷了就重新炒熱。一般不超過兩到三次就能見效。

治風毒暴腫神驗。重臺草散方。

重臺草,木鱉子(去殼),半夏(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醋調塗之。凡是熱腫。熁之立消也。

治熱毒風腫為諸癰。發背等方。

牛蒡根(半斤刮去黑皮切)

白話文:

治療風毒引起的腫脹非常有效,用重臺草散方。重臺草和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一兩,搗碎過篩成散劑,用濃醋調和塗抹。所有熱腫,塗抹後都能迅速消退。

治療熱毒風腫引起的各種癰瘡、發背等,用牛蒡根半斤,刮去黑皮,切片。

上件藥。以無灰酒一升。水二升相和。下牛蒡。以慢火煎。候汁濃。有少黏。即去滓。都向鐺中。煎如稀餳。即停火。膏成。先以膏可腫處塗之。便著故帛貼。日夜二三度易之。

治風腫及惡瘡疥。敷之疼痛內消方。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方用一升無灰酒和兩升水混合,再加入牛蒡。用小火煎煮,直到液體變濃稠,有點黏稠的狀態。然後濾掉渣滓,把全部液體倒進鍋中。繼續煎煮到變成稠糊狀的膏體,就關火。把膏體先塗抹在腫脹處,然後用舊布片貼上。每天更換兩到三次。

上用肥皂莢一斤。以文火炙令黑色。搗羅為末。取酥二升。入藥熟攪。熬成膏。臨時看疾狀大小。用藥塗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取一斤肥皂荚,用小火烤成黑色。研磨成粉末。取兩升牛油,加入藥粉中充分攪拌。熬製成膏狀。根據患處大小,適時塗抹藥膏。每天更換兩次。